浩海云
公元80年,萬神殿的大部分建筑毀于火災。公元118~128年,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在原址上修復重建。將近2000年過去了,萬神殿依然屹立在羅馬城里,建筑內的大理石飾面、拱門、穹頂還完整如初。
萬神殿的主體建筑呈圓頂圓柱形,有點像一個大型蒙古包。它的頂部是一個巨大的穹頂,北側連接著一個頗具氣勢的科林斯柱式門廊,是神殿的入口。
走進萬神殿,映入眼簾的是近6000平方米的寬闊空間,面積相當于13個籃球場。由于獨特的穹頂設計,大殿里一根立柱都沒有,顯得格外宏偉。抬眼望去,就是令人驚嘆的巨大穹頂,它的直徑達到了43.3米。神殿的高度與穹頂直徑相同,相當于14層樓高。穹頂內部雕鑿出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和高不可及。
更令人稱奇的是,穹頂的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被稱為“穹頂之眼”。陽光從這里照射進來,并隨著太陽的運動而緩緩移動,讓整個空間顯得神秘肅穆,充滿神圣莊嚴的氣氛。

這座宏偉的穹頂建筑,歷盡滄桑,屹立近2000年不倒,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

萬神殿的地基、墻壁和穹頂,從下往上厚度逐漸遞減。底部地基的厚度達到了7.3米,穹頂底部墻壁的厚度也有6米。穹頂從下往上也是逐漸變薄,到最頂部,厚度已經減小到了1.5米。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它的重量。萬神殿穹頂的內壁被雕鑿成一個個凹陷的方格,減料減重而強度不受影響。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厚度的遞減更為合理,而且也具有非常好的視覺效果,讓整個穹頂看上去仿佛一幅充滿立體感的壁畫,十分美觀。
萬神殿下部支撐穹頂的厚厚墻壁上,開辟了7個凹室作為祭龕。祭龕里原來放置的可能是神像,現在則是一些名人的墓室,包括意大利統一后的第一任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文藝復興三杰之一——偉大的畫家拉斐爾等。神殿的地面由大理石鋪成,設有22個巧妙隱藏的小孔,可以排走透過“穹頂之眼”降落的雨水。
除了精巧的力學結構,在幾何造型上,萬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個整圓,有一種和諧、完美的寓意。它的內部墻面分為兩層,并且比例接近于黃金分割。諸如此類的眾多特點,使它成為通過幾何形式達到構圖和諧的古代建筑典范。
萬神殿獨特的“穹頂之眼”設計一直讓人們大惑不解。有人從力學結構上分析,說它減輕了穹頂的重量,從而降低了倒塌的風險;有人認為其主要功能是為了照明,因為它是整個大殿唯一的自然采光孔;還有人認為,它是用來在炎炎夏日給整座建筑降溫。
現在人們發現,萬神殿很可能是按照太陽的周年運行規律設計的,整座神殿可以看作一個巨大的日晷!穹頂之眼就是陽光的入射通道。


和常見的古建筑不同,萬神殿的入口位于北邊而不是南邊。正午的陽光會通過穹頂之眼照射到北邊的入口附近,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在某些特定的日子舉行一些重要儀式。
我們知道,一年之中的正午時刻,太陽的高度隨日期不同而有所變化。冬季太陽高度低,陽光入射(與水平線的夾角)角度小,只能照在穹頂上。夏季正午時太陽高度大,陽光的入射角度也大,可以照在神殿的地板上。根據正午時刻陽光照射點的位置,人們可以知道當天是什么日期,這和我國古代的圭表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3月的春分日和9月的秋分日,正午時的陽光恰好照在拱門的上方,這兩個時刻對羅馬人具有重要意義——被認為是最能接近天堂和神明的時刻。尤其是4月21日,這天正是羅馬建城紀念日,正午時分的陽光恰好照在拱門的入口處?;实墼诖藭r步入神殿,耀眼的陽光不偏不倚地聚集在他的身上,萬眾矚目。在這個時刻舉行一些儀式,強化了羅馬的神圣和權威。
萬神殿的穹頂尺寸、穹頂之眼的大小、入口拱門的高度和寬度,都符合這一設計理念。在羅馬,春/秋分日以及4月21日正午時分的陽光入射角分別是48度和60度。由于門廊的高度大約為13米,要想讓陽光以這兩個角度入射到門口,則合理的穹頂直徑就必須在44米左右。穹頂之眼的孔徑則是根據入口的寬度來確定的。遙遠的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基本上是平行光,所以穹頂之眼的大小就和入口門廊的寬度差不多,這樣能保證正午的陽光恰好照射出一個和門洞差不多寬的光斑。

這一論斷還有更多的佐證。例如,用開孔的半球做日晷,在古羅馬是早有先例的。在西班牙南部古羅馬時代的一座古城就曾出土過一個這種形制的日晷。它是一個由石膏鑄造的空心半球,頂部有一個洞,根據從洞口入射的陽光,能從球體里的刻度上讀出時間。萬神殿的穹頂設計和它如出一轍。
萬神殿的設計和建造,以天文學為綱,融合了幾何、力學、建筑學、工程學等諸多科學和技術。它不僅是一處珍貴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是一座杰出的科學殿堂。
32915002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