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在發現問題后,經過分析找到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利用科研實驗和分析,對相關問題及規律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動。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和創新。與文學研究的方向不同,科學研究具有高度的真實性與嚴謹性,容不得半點主觀。但文學也是科學的載體,就是因為有了文學的記載,我們才能見證科學的光輝時刻。通過科學研究,人們有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發現,在人類歷史上樹立起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
歷史溯源
科學研究的起源為自然科學。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的自然科學稱為古代自然科學,在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全新的自然觀念,在古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發展為近代自然科學。15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科學概念的產生與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科學研究,使科學研究的范圍擴大至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人文、社會,等等。
大家見解
科學家的時代使命
◎隋鴻錦
1978年3月,中國現代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在大會閉幕式上,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題為《科學的春天》的講話,用飽含詩情的語言宣告:“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那年秋,我進入大連第八中學初中讀書。《科學的春天》作為必背篇目被收錄到中學教材中,但彼時,我年少懵懂,對文章內容一知半解。讓我真正感受到科學春天到來的是學校門口的一個報刊亭,售賣各類科普報刊雜志,其中有《科學畫報》《知識就是力量》《少年科學》《我們愛科學》《遼寧科技報》等。
每逢新期刊到貨的日子,我就會早早地趕到報刊亭,生怕售罄了。家里給的零花錢幾乎都被我用來買科普報刊。我如饑似渴地閱讀學習,時至今日,我還對許多當時的科普文章、科幻小說記憶猶新。科普培養了我對生物、醫學等知識的興趣,也描繪出了我的人生軌跡。
在從事生物塑化技術研究和解剖學教學工作多年后,我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獨特的科普素材,少年時代對科普的興趣也被喚醒,社會責任感日益強烈,這促使我努力探索并精心構筑“書—館—網”立體化科普模式。
在圖書方面,我除了編著高校教材教輔之外,還投入大量精力編輯出版了多部科普書籍,其中有《人體的奧秘》。以該書為基礎,出版發行場館展覽圖冊共4冊、10多種文字、21個版本,總發行量達100萬冊。
在博物館領域,我于2009年創立了生命奧秘博物館,贏得了廣泛認可,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科普聯盟“科普研學十佳品牌”。每年,我都會走進博物館進行幾十次義務講解。每當看到孩子們好學的眼神,我就非常開心,因為他們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就是為國家播種下科學的種子。
在網絡科普方面,我設立了近70個“科學星球”微信群,每周義務上生物微課堂,傳播愛護自然、保護動物的理念。此外,我還每年赴多地開展十余場科普講座,進行現場講解。
斗轉星移,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做了近20年科普工作,成為學生們眼里的“老教授”,獲得了很多肯定和贊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我編寫的科普叢書《生命奧秘叢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中國科普類書籍所獲的最高科技榮譽,讓我倍感振奮和欣慰。
作為中國解剖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我深知自己擔負著向全社會科普人體知識的重任。同時,我也意識到,科普工作必須依靠廣大科學工作者攜手努力,共同推進,要著力培養專業的科普隊伍,教會未來的科學家如何做科普。于是,科研之余,我就帶著課題組的年輕老師和學生們一起開展科普工作,并利用學會平臺召集全國醫學院校的師生參與到解剖學科普事業中來,踐行解剖學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使命。
今年(2022年)是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收官之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將提升至10%的預定目標,之后要向著更高目標邁進,中國科普事業依然任重道遠。
作為一名科普老兵,我將一如既往、努力不止,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號召,把做好科普工作當作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記在心中、扛在肩上。
(摘自“人民網”2020年3月20日)
教師觀點
談談我國古代的科學研究
——關于天文地理與醫學
提到中國,有人第一時間會想起“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有人會想起“舌尖上的中國”,有人會想起五千年來燦爛的歷史文明……
的確,生在這樣一個既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又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國家,無論是中國上千年來的禮儀文化,還是代代相傳的傳統美食,以及象征著我國燦爛文化史的雕塑、繪畫、書法,每一樣都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同樣體現中國人民無窮智慧的,還有我們的科學文化。在曾經那個科技不甚發達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了科學研究。
提到科學,首先便會讓人想到天文地理,而在這方面具有最大貢獻的便是張衡了。張衡特別用心于天文、陰陽、歷算。經過研究與測算,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地動儀的發明是中國古代科學史上一個不小的進步。古代研究表明,候風地動儀可以較為精確地測出地震的方位,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除此之外,張衡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還制成了漏水轉渾天儀、指南車、計里鼓車等“先進儀器”。
我國古代的醫學研究也處于先進水平。神農嘗百草便是醫學研究領域的開端,后來又出現了扁鵲、孫思邈等民間醫學專家。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他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刻苦鉆研,大膽創新,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創造了“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方法治療疾病,為人們減輕了痛苦。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為中醫學的發展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尊稱為“藥王”。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關于“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便是孫思邈研制出的,他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來發火煉丹。孫思邈下工夫鉆研醫學著作,研究藥物學,認真研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不斷積累走訪,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并及時記錄在冊,最終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流傳后世。
沈括是我國在天文學和醫學上具有雙重成就的科學家。他對天象進行細致的觀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太陽日有長有短,還仔細觀察了五星運行軌跡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在發明創造方面,他改進了渾天儀、漏壺等儀器,制造了測日影的圭表。在醫學方面,他詳細記述了藥石井以及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序要訣,還對一些礦物質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記錄,皆記錄在其醫學著作《良方》和《夢溪忘懷錄》中。此外,沈括還致力于物理、數學、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其一生的貢獻都集結于《夢溪筆談》。
我國古代燦爛的科學文化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科學文化的領域還擴展到天文學、地理學、醫學、農業科學等方方面面。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6035005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