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超,李 燕,鐘振強
(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深圳 518105)
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較高,是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因感染性休克為低阻高排性休克,往往伴有有效循環血量不足的情況,因此早期實施以目標為導向的液體復蘇治療是關鍵舉措之一[1]。有研究指出,ScvO2是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供需狀態的敏感指標,因此,該指標對于液體復蘇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但有研究發現,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療過程中雖然中心靜脈飽和度(ScvO2)水平達到了70%及以上的目標水平,但仍然存在低氧代謝、血流動力學異常等現象,進而出現ScvO2水平升高但組織器官仍保持低灌注的情況[3-4]。因此,單純依靠監測ScvO2指標難以做到全方位指導治療方案的目的。中心靜脈-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差(Pcv-aCO2)水平可及時評價患者循環血容量狀態,進而對組織器官灌注狀態加以反映,對于指導臨床液體復蘇治療可發揮重要作用[5]。本研究探討通過監測ScvO2、Pcv-aCO2雙指標指導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治療的效果。
1.1一般資料:納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2例。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3~74歲,平均(53.18±3.52)歲;感染部位:泌尿系統11例,肺部17例,腸道1例,膽道系統3例。研究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34~73歲,平均(52.94±4.07)歲;感染部位:泌尿系統9例,肺部18例,腸道系統1例,膽道系統4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與感染性休克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發病時間在24 h內;不存在有創操作禁忌證;患者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嚴重無法控制的疾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處在疾病終末狀態;導管監測有禁忌證;伴腎功能不全或既往有血透史。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所有患者皆予以血管活性類藥物、抗生素、輸血、氧療等對癥處理,并于頸內靜脈及中心靜脈放置導管開展液體復蘇治療。對照組在復蘇6 h內確保滿足以下條件:MAP介于65~90 mmHg;中心靜脈壓(CVP)8~12 mmHg;尿量>0.5 ml/(kg·h);ScvO2水平≥70%且維持6 h。研究組在滿足對照組上述條件的基礎上,保證Pcv-aCO2水平在6 mmHg以下且維持6 h。
1.3觀察指標:①詳細記錄比較兩組ICU入住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酚丁胺用量;②測量兩組液體復蘇前后CVP、平均動脈壓(MAP)、心臟指數(CI)、乳酸清除率、血肌酐(Scr)等指標。

2.1兩組治療情況比較:研究組ICU入住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較之對照組明顯縮短,研究組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酚丁胺用量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2.2兩組液體復蘇治療前后各監測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的CVP、MAP、CI、乳酸清除率、Scr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液體復蘇后上述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研究組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液體復蘇治療前后各監測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液體復蘇治療前后各監測指標比較
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特點是低外周阻力及高心輸出量,導致組織器官存在低灌注表現,因此臨床治療的重要方案是液體復蘇[6]。現階段臨床針對液體復蘇治療主張實時監控其各項操作,以便于在充分考量患者動態變化及相關定量指標的基礎上,制定更加科學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優化液體復蘇治療效果[7]。
本研究結果顯示,監測ScvO2、Pcv-aCO2雙指標指導液體復蘇治療可取得十分理想的應用效果。其中ScvO2水平能夠對機體氧代謝情況加以反映,臨床實踐證實,感染性休克患者大都會出現血流分布異常的情況,又加上毛細血管存在較多分流,進而出現在氧供不足的狀態下,依然會發生由于組織耗氧障礙而存在ScvO2達標的情況[8]。因此單純監測ScvO2水平以指導液體復蘇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Pcv-aCO2水平主要反映血流灌注時,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情況下其表達非常低,但當機體處在休克狀態下則會明顯有所升高[9]。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血容量在有效循環狀態下會降低,因而不能完全帶走組織代謝所產生的CO2而引起CO2滯留,Pcv-aCO2水平則會隨之增加。同時,血容量在有效循環狀態下不斷降低,也會被迫延長血流時間,致使CO2含量在單位體積中有所增加,Pcv-aCO2進一步變大[10]。因此,綜合監測ScvO2、Pcv-aCO2兩項指標更有助于指導體液復蘇治療。
綜上所述,臨床救治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過程中,通過監測ScvO2、Pcv-aCO2雙指標指導液體復蘇治療,可收獲更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