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歡,黃 劍,鄧敏婕
(梧州市工人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發病率不斷升高。冠心病常表現為胸悶或心絞痛,甚至發生心肌梗死。這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血栓栓塞或血管發生痙攣等造成的管腔狹窄甚至堵塞而導致的心肌缺血,使心肌細胞發生炎性反應,刺激細胞產生轉化生長因子(TGF)-β1,增加細胞外基質。TGF-β1是一種具有激素樣活性的多肽,促進平滑肌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遷移,導致泡沫細胞和纖維斑塊的形成,增加細胞外基質,促進心肌重塑。乳脂球表皮生長因子(MFG)-E8是一種糖蛋白,它通過影響血管內皮的發生、血管平滑肌的移行、增殖以及激活抗凋亡途徑等促進血管壁發育和血管重建。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冠脈的血供,使心肌的缺血、缺氧得到改善。為了進一步明確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本文探討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清中TGF-β1、MFG-E8濃度的影響及對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重構的預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因胸悶或胸痛入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冠狀動脈造影(CAG),確診為冠心病,作為試驗組。并按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患者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46~78歲,平均61.6歲)和心絞痛(AP)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7~79歲,平均64.3歲)。本研究的兩組患者分別在年齡、性別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選取60例門診健康體檢者人員作為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47~79歲,平均62.5歲。健康體檢者無冠心病的體征、癥狀,無慢性肝臟及腎臟疾病,超聲心動圖及心電圖均正常。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試驗組患者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初始劑量為1次300 mg/d,以后降低用藥劑量至100 mg/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初始劑量為1次300 mg/d,以后降低用藥劑量至75 mg/d)、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d。①詳細詢問并記錄所有納入研究的病例均收集姓名、性別、年齡、體重,冠心病家族史、吸煙史、高血壓病史及其他疾病史等相關數據;②冠脈造影數據收集:所有試驗組患者均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并收集其冠脈Gensini評分、冠脈側支循環評分;③血清標本收集:試驗組患者再入院當天抽取靜脈血。試驗組患者再根據其升主動脈寬度、冠狀動脈開口、病變血管情況行PCI治療,采集介入治療后24 h、72 h的正中靜脈血,對照組在檢查過程中抽取靜脈血。所有血標本均放入無抗凝劑的試管內室溫保存30 min,并在4℃條件下以5 000 r/min速度離心5 min,然后取血清放入-80℃環境中貯存待檢;④TGF-β1、MFG-E8檢測: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TGF-β1,測定血清中的TGF-β1、MFG-E8濃度。
1.3Gensini評分: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應用Gensini評分標準[1]進行評定。①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分,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為狹窄部位與臨近正常管徑比較管徑減少百分比。冠狀動脈無異常為0分,狹窄1%~24%計1分,25%~49%計2分,50%~74%計4分,75%~89%計8分,90%~98%計16分,99%~100%計32分;②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權重:左主干病變5;前降支近段2.5; 前降支中段1.5;回旋支開口處3.5;回旋支近段2.5;左室后側支0.5;前降支第一對角支、第二對角支、心尖部、回旋支的鈍緣支、遠段、右冠狀動脈近段、中段、 遠段、后降支X1;③以每一冠狀動脈的狹窄評分乘以該病變部位的系數,即為該病變的評分。
1.4冠脈側支循環評價:試驗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應用Rentrop分級法。0級:病變冠脈無側支循環;1級:有微弱的側支循環血管,但不能使病變血管的心外膜段顯影;2級:有側支循環,血流能使部分病變血管心外膜段顯影;3 級:有明顯側支循環,血流能使病變血管全段顯影。

2.1基線資料:從試驗組與對照組間的基線資料構成比較發現,冠心病家族史患者在三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n(%)]
2.2兩組冠脈介入治療前血清TGF-β1、MFG-E8濃度比較:通過比較對照組和試驗組入院時血清TGF-β1、MFG-E8水平,本文發現,血清TGF-β1 、MFG-E8濃度為對照組高于AP組,AP水平高于ACS組,表現為隨著冠心病病情程度的加重有減低的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試驗組冠脈介入治療后不同時間血清TGF-β1、 MFG-E8濃度比較:從試驗組冠脈介入治療后24 h、72 h血清TGF-β1、 MFG-E8濃度檢查結果發現,冠脈介入治療后患者血清TGF-β1、 MFG-E8濃度得到回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各組血清TGF-β1、MFG-E8濃度比較

表3 各組冠脈介入前后不同時間血清TGF-β1、MFG-E8濃度比較
2.4試驗組冠狀動脈造影Gensini評分與冠心病危險因素單因素關系:對試驗組根據其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進行冠狀動脈進Gensini評分,并按評分結果分為三組。Gensini評分<30分的為A組, 30分≤Gensini評分≤60分為B組, Gensini>60分為C組。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與年齡、血壓、吸煙、血糖、血脂等相關。隨Gensini評分的升高,冠心病危險因素單因素所占比例也增高。見表4。

表4 冠狀動脈造影Gensini評分與冠心病危險因素單因素關系[n(%)]
2.5冠狀動脈造影結果Rentrop分級結果:應用Rentrop分級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見表5。本文發現病變血管在數量上的差異并不顯著,但是當Rentrop等級增加,右冠狀動脈的病變概率有所上升。

表5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n(%)]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狀動脈的管腔狹窄甚至堵塞,部分細胞死亡,導致遠端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局部心肌細胞舒縮表現異常。由于缺血、缺氧的刺激,心肌細胞發生炎性反應,刺激細胞產生TGF-β1,增加細胞外基質,促進心肌重塑。TGF-β1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功能激素樣活性的多肽,是促進基質合成和分泌的細胞因子[2-3]。研究表明,TGF-β1具有明顯抗炎效應,可刺激單核細胞形成巨噬細胞,通過抑制纖維細胞增生、遷移,抑制脂蛋白酶、泡沫細胞和纖維斑塊的形成,增加細胞間質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細胞外基質和細胞骨架的結合,減少巨噬源性泡沫細胞形成,從而產生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促進血管重構[3]。在人類血管再狹窄損害中TGF-β1基因表達有增加,而在心肌梗死模型中,TGF-β1的表達顯著增加。MFG-E8是一種親脂性糖蛋白,主要鑲嵌在乳脂肪球膜表面的外周,是巨噬細胞和凋亡細胞之間的橋梁,在多種細胞間發揮作用。MFG-E8可以影響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及移行,血管內皮的發生、激活和抗凋亡,促進血管重建[4],活化巨噬細胞,抑制炎性反應。冠心病患者的病程與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呈負相關,與斑塊穩定性呈正相關[5-6]。研究[7-9]表明, MFG-E8參與血管受損內皮細胞的修復和平滑肌細胞的侵襲,冠心病患者體內凋亡細胞的大量堆積與炎性反應,MFG-E8水平逐漸降低[10-11]。
綜上所述,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冠脈的血供,心肌的缺血、缺氧得到改善,血中的TGF-β1、MFG-E8濃度得到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