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明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骨外一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將人工髖關節用于患者治療膝關節疾病新術式[1],其不僅能夠緩解膝關節疼痛、提高關節活動度及矯正畸形,而且長期穩定性較好。但是臨床實踐表明[2-3],全膝關節置換術中出血較多,且多數患者術后需要引流,導致失血量過多;同時關閉引流易造成術后感染、患肢腫脹等問題,影響患者預后[4]。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并且氨甲環素具有消炎、止血、抗纖維蛋白溶酶的作用。本研究分析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的干預效果。
1.1一般資料:將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104例患者依據雙色球法分為傳統組和試驗組各52例。傳統組中男23例,女29例;年齡48~71歲,平均(59.81±11.27)歲;體重50~70 kg,平均(60.27±8.33)kg。試驗組中男24例,女28例;年齡48~72歲,平均(59.94±11.30)歲;體重50~70 kg,平均(60.30±8.35)kg。兩組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指征者;②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③知情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凝血障礙者;③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由同一醫師進行治療。先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從關節正中入路并外翻髕骨,然后依次切斷交叉韌帶、半月板,松解周圍軟組織,接著進行脛骨截骨、股骨截骨,再次松解周圍軟組織;接著假體試模、沖洗關節腔、安裝固定關節假體,檢測關節屈伸及髕骨運動軌跡;最后放置兩支引流管,縫合關節囊和切口,并用棉墊包裹,加壓繃帶加壓包扎。
傳統組術后密切觀察其病情,并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于術后24 h拔除引流管。
試驗組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干預,用止血鉗夾閉引流管4 h,隨后開放引流管,并于術后24 h拔除引流管;同時術后基于靜脈注射1.0 g氨甲環素(生產企業: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0565,規格:5 ml∶0.5 g)進行干預。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治療,術后24 h給予抗凝。術后密切監測血紅蛋白(Hb)水平,當低于70 g/L進行輸血干預。
1.3觀察指標:①術后出血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出血量;并利用離心式血液成分比容測定裝置測試Hb和血細胞比容。②輸血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輸血率和平均輸血量。③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次直腿抬高時間和主動屈膝達90°時間、術后24 h和48 h的膝關節活動度。④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肢體腫脹、皮下淤血、切口感染等。

2.1兩組術后出血情況比較:相比于傳統組,試驗組出血量明顯更低,Hb和血細胞比容明顯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情況比較
2.2兩組術后輸血情況比較:相比傳統組,試驗組術后輸血率、平均輸血量明顯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輸血情況比較
2.3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相比傳統組,試驗組術后首次直腿抬高時間和主動屈膝達90°時間明顯更短,術后24 h和48 h的膝關節活動度明顯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4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試驗組和傳統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5.77%和3.8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52]
全膝關節置換術被廣泛應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重度骨關節炎、晚期痛風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關節炎中,不僅能夠根除膝關節病痛,而且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由于手術切口大,需要松解大量組織、剝離滑膜等,導致出血量較多;另外,術中出血量較多極易導致關節腔內形成血腫,延遲傷口愈合,影響預后。同時為了降低術中肢體腫脹,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常應用引流持續24 h進行干預,導致術后失血量加重[5-6]。
臨床研究表明,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失血是由于手術切口周圍的毛細血管,術后血瘀滲透至關節腔,使得關節腔內壓力增加,從而起到壓迫止血的作用[7]。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能夠明顯較少術后引流量,減少術后失血,且氨甲環素可阻抑纖維蛋白分解而起到止血作用[8]。本研究發現,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干預患者的出血量明顯低于術后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患者;且Hb和血細胞比容明顯高于術后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患者。并且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增加,許多患者需進行輸血,而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干預患者出血量降低,輸血率降低,平均輸血量低。本研究發現,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干預患者的術后輸血率、平均輸血量明顯低于術后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患者。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進行引流能夠有效降低肢體腫脹率,減小切口張力,緩解術后疼痛。并且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能夠顯著降低術后出血量,促進術后恢復。故本次研究發現,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干預患者的術后首次直腿抬高時間和主動屈膝達90°時間明顯短于術后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患者,術后24 h和48 h的膝關節活動度明顯高于術后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患者。同時本次研究還發現,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干預患者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和術后進行引流管持續開放干預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5.77%和3.85%。說明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干預在降低術后出血量的同時,不會顯著增加因引流不暢導致的肢體腫脹、皮下淤血等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進行早期間斷夾閉引流管聯合靜脈滴注氨甲環素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出血情況,降低輸血,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