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的肺在母體內發育異常,肺表面缺乏一種活性物質導致肺不斷萎縮,造成呼吸嚴重不暢的疾病[1]。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極度呼吸困難、發紺、心率增速,X線透視肺部呈彌漫性浸潤陰影,危及新生兒的生命[2]。目前臨床上主要治療方法為機械通氣,但是單一效果不佳。此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致使肺表面張力增加,無效腔通氣造成的,故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療法逐漸成為臨床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主要手段[3-4]。本研究分析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安全性。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機械通氣組和聯合組,各54例。機械通氣組中男32例,女22例;母親分娩方式:順產13例,剖宮產41例;胎齡32~37周,平均為(33.67±1.28)周;病情分級:1級7例,2級23例,3級21例,4級3例。聯合組中男31例,女23例;母親分娩方式:順產12例,剖宮產42例;胎齡32~36周,平均為(33.62±1.25)周;病情分級:1級7例,2級22例,3級22例,4級3例。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依據《實用新生兒學》[4]的診斷標準確診者;②單胎新生兒;③患兒家屬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通氣禁忌證者;②呼吸系統發育畸形者;③先天性心臟病者;④患兒監護人意識不清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兩組均給予保暖、營養支持、吸氧、糾正電解質等方式進行基礎治療。機械通氣組應用美國CareFusion公司生產的SiPAP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參數設置:流量6~8 L/min,壓力轉換頻率20~60次/min,吸氣相正壓7~9 cmH2O,呼氣末正壓4~6 cmH2O,吸入氧濃度21%~55%,吸氣時間0.35~0.60 s。聯合組在機械通氣組基礎上注射70 mg/kg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牛肺表面活性劑,國藥準字H20052128,70 mg)治療。首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通過一次性滴注方式把恢復到室溫的牛肺表面活性劑與2 ml生理鹽水混合后經氣管插管置入鼻飼管,滴完后用手加壓2 min,用藥6 h內不吸痰,間隔12 h再次用藥,最多給藥3次。
1.3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5]:患兒治療后呼吸平穩,體溫恢復正常,發紺、呼氣性呻吟、三凹征消失判定為顯效;患兒治療后呼吸急促,體溫溫暖,發紺、呼氣性呻吟、三凹征明顯改善判定為有效;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惡化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情況:統計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和住院時間及呼吸暫停次數;③血氣指標:利用美國IRMA TRUPOINT血氣分析儀通過三步血氣分析法測試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④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氣胸、呼吸機相關肺炎、肺出血、氣漏等。

2.1臨床療效比較:相比機械通氣組的79.63%,聯合組總有效率96.30%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情況比較:相比機械通氣組,聯合組的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住院時間更短,呼吸暫停次數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n=54]
2.3血氣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PaCO2、PaO2、氧合指數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aCO2均顯著下降,且相比機械通氣組,聯合組更低;PaO2、氧合指數均顯著上升,且相比機械通氣組,聯合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并發癥發生情況:聯合組和機械通氣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均為9.2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治療情況比較

表3 血氣指標比較

表4 并發癥發生情況[n(%),n=54]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對患兒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很大危害,目前臨床上常用機械通氣治療,但是機械通氣時由于吸氣峰壓或平均氣道壓過高,易導致氣漏、肺出血等并發癥,加重患兒病情[6]。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導致肺泡萎陷所致[7]。牛肺表面活性劑能夠降低肺泡氣-液界面表面張力,保持肺泡穩定,防止肺不張,改善肺的順應性和氣體交換,進而改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發現,相比機械通氣組的79.63%,聯合組總有效率96.30%顯著更高。相比機械通氣組,聯合組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住院時間顯著更短,呼吸暫停次數明顯更低。
另外,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通氣不良,導致PaO2低,PaO2增高,氧合指數下降[8]。而牛肺表面活性劑穩定肺泡,改善肺的順應性和氣體交換,改善患兒通氣。本研究發現,治療后相比機械通氣組,聯合組PaCO2明顯更低,PaO2、氧合指數明顯更高。同時,牛肺表面活性劑臨床上給藥過程中由于過性氣道阻塞可有短暫的血氧下降和心率、血壓波動,無其他并發癥增加,故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應用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效果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兒血氣指標,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