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倫,瞿 波,張穎娟
(江門市人民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顱內動脈瘤是指大腦內部的動脈血管異常膨出后形成的動脈瘤,其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近年來在神經外科領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據相關流行病學數據,我國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高達7%,且在發病的病例中,0.25%的患者會發生動脈瘤破裂,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2]。近年來,受益于我國醫學診療技術以及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迅猛發展,顱內動脈瘤的致死率及致殘率顯著降低[3]。顱內動脈瘤夾閉術作為該病的主要診療方案,為充分確保手術安全性,要求患者在術中充分鎮靜,以避免因患者氣管插管的應激反應而增加手術風險[4]。因此,對于行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的患者而言,對患者的麻醉深度進行監測是保證手術安全性的重要環節。本研究通過系統的文獻調研并基于多年神經外科臨床診療經驗的積累,嘗試使用腦電雙頻指數(BIS)監測患者麻醉深度,并嘗試使用BIS監測用于預測患者腦功能恢復,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48例行顱內動脈瘤夾畢術進行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嚴格遵循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9例,年齡48~74歲,平均(67.2±3.8)歲;觀察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5~78歲,平均(66.4±4.2)歲。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明確研究意義,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需行顱內動脈瘤夾畢術介入治療的患者;②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③精神正常,無交流障礙的患者;④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②惡性腫瘤患者;③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④不明確研究意義或不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2方法
1.2.1觀察組:常規快速靜脈誘導:麻醉所用藥物為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順苯阿曲庫銨0.3 mg/kg。嚴格消毒并貼無菌保護患者額部、眉弓,使用麥迪斯頓醫療Docare麻醉臨床信息系統記錄。當BIS>60時加深麻醉用藥,<40時降低麻醉用藥,當患者拔除動脈鞘管后則停止麻醉維持。所有患者在術后1 w時檢測體內神經元非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評估Aldrete評分。
1.2.2對照組:對照組所用麻醉藥物與觀察組一致,在顱內動脈瘤夾畢術中,醫師通過檢測患者心電圖、脈搏、呼吸、血壓計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差異,根據經驗調整麻醉用藥。所有患者在術后1 w時檢測體內NSE水平,評估Aldrete評分。
1.3觀察指標:通過比較兩組拔管時間、術畢麻醉藥用量、蘇醒時間等指標差異以期系統評估BIS監測麻醉對于提高麻醉效果的臨床應用潛力。同時,通過比較兩組Aldrete評分以及NSE水平,以期評估顱內動脈瘤夾畢術術中使用BIS檢測是否有利于腦功能恢復。其中Aldrete評分總分為15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預后越佳。

2.1兩組麻醉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拔管時間、術畢麻醉藥用量、蘇醒時間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結果提示,顱內動脈瘤夾畢術術中使用BIS監測能顯著降低麻醉藥用量,縮短患者蘇醒時間,提高手術安全性。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相關指標比較
2.2兩組術后Aldrete評分及NSE水平比較:在行相應治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Aldrete評分及NSE水平為(13.2±0.3)分以及(76.5±22.5)ng/ml,對照組患者的Aldrete評分及NSE水平為(7.2±1.8)分以及(48.5±17.2)ng/ml,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研究結果提示,顱內動脈瘤夾畢術術中使用BIS監測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盡早恢復患者腦功能。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Aldrete評分及NSE水平比較
顱內動脈瘤夾畢術具有較高的手術風險性,為了保證患者的手術安全性,往往嚴格要求患者術中絕對無體動,即術中麻醉應做到充分鎮靜、鎮痛,以避免出現圍術期由于麻醉誘導、氣管插管、手術疼痛等應激反應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的劇烈波動從而導致腦血管痙攣、顱內壓增高、甚至動脈瘤破裂的危險[5]。故基于此,在術中對患者進行麻醉深度監測對于保證手術安全意義重大。
本研究中,嘗試使用BIS監測患者麻醉深度,并嘗試使用BIS監測用于預測患者腦功能恢復。研究結果表明,BIS監測麻醉能顯著降低顱內動脈瘤夾畢術患者的麻醉藥用量,提高手術安全性。且BIS聯合NSE監測對于預測顱內動脈瘤夾畢術患者預后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首先,BIS利用特殊的傳感器接收患者的腦電圖,利用非線性相對鎖定原理對原始腦電波進行處理[6]。曾有研究表明BIS是麻醉深度的主要評價指標,其可根據術中不同刺激強度調整鎮靜、鎮痛藥劑量,既保證用藥的合理化,又可減少各藥物劑量,相關研究[7]結果與被本研究結果類似。另一方面,本研究亦證實BIS監測可通過NSE以及Aldrete評分預測患者預后。既往曾有研究發現NSE的表達與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相關,當患者腦出血后神經元細胞受損時,NSE被動釋放入血液以及腦脊液等,導致患者血液中NSE表達量顯著升高[8]。本研究發現對照組患者NSE表達量以及Aldrete評分較低,提示患者預后較差。相關研究結果證實顱內動脈瘤夾畢術術中使用BIS監測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盡早恢復患者腦功能。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顱內動脈瘤夾畢術術中使用BIS監測不僅有利于降低麻醉藥用量,指導合理用藥,亦能通過NSE以及Aldrete評分準確預測患者預后。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鑒于納入對象有限,故本研究結果的嚴謹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后續建議納入更多的研究對象,以期為顱內動脈瘤夾畢術術中使用BIS監測的推廣,顱內手術麻醉藥用量調整以及圍術期保護腦功能的麻醉指南更新提供理論指導以及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