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娜
(天津市靜海區醫院放射科,天津 301600)
臨床文獻報道指出,早期腎透明細胞癌(ccRCC)通過手術及時治療,其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早期腎透明細胞癌因為病灶尚未出現遠處轉移,因而容易治療,且患者預后較好。現階段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綜合影響是誘發腎透明細胞癌的原因,通過對早期ccRCC的診斷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1-2]。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ccRCC存在較多相似之處,不易鑒別,易出現誤診,CT檢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不同腎臟疾病鑒別與診斷提供了依據[3]。本文選擇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對其實施CT多期動態增強掃描檢查資料予以分析。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2月~2020年12月期間接診的45例ccRCC(A組)與45例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B組),均經過臨床病例證實確診。A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8~75歲,平均(60.58±3.25)歲。B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6~77歲,平均(60.65±3.30)歲。所有患者均同意實施CT多期動態增強掃描檢查,不同檢查資料都有詳細記錄。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儀器設備:寶石64排CT,生產廠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公司。
1.3方法:寶石64排CT對A組、B組患者在常規CT檢查基礎上實施動態增強掃描檢查,檢查參數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300 mA,層厚1.25 mm,層間距1.25 mm,螺距1.5∶1[4-5]。常規對患者從膈頂到兩腎下極位置完成CT平掃,然后進行CT動態多期增強掃描檢查,經患者右前臂靜脈注射80~90 ml優維顯,按照3 ml/s注射,注射后25 s、70 s、180~300 s分別進行皮髓期、髓質期、腎盂期的掃描檢查,分析檢查過程中的影像學資料表現以及主要參數。對感興趣區實施三次測量,求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的CT值[6-7]。
1.4觀察指標:A組、B組檢查中的CT值;影像學征象檢出情況分析。

2.1兩組檢查中的CT值:兩組在CT平掃CT值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在動態增強掃描期間的CT值均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中的CT值
2.2影像學征象檢出情況分析:A組存在典型的快進快出強化表現,B組存在典型的延遲強化表現,相關征象檢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像學征象檢出情況分析[n(%),n=45]
CT是目前各類腎臟疾病診斷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依靠CT較高的時間與空間分辨率能更好顯示病變信息,與此同時,通過動態增強掃描技術借助對比劑,增強病變區域與正常組織之間的對比度,有利于知曉病變大小、位置、形態、內部強化等信息,提高了小病灶的早期檢出,也可作為不同疾病鑒別診斷的參考[8-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ccRCC在常規CT檢查后兩者CT值差異較小,無法做出鑒別,通過CT動態增強掃描檢查,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值均小于ccRCC患者,提示通過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可用于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ccRCC的鑒別。從影像學資料檢出方面分析,ccRCC在具有典型的快進快出強化表現,部分患者存在假包膜;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則存在典型的延遲變化問題,個別患者存在均勻強化問題,通過影像學征象方面的差異性也可作為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ccRCC鑒別與診斷的依據。
臨床文獻研究指出乏脂肪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ccRCC在腫瘤邊緣整體光滑、密度方面存在相似之處,而通過CT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可用于兩者的鑒別診斷,這與本文研究結論存在一致性[10-11]。
綜上所述,CT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在ccRCC診斷和鑒別方面有重要價值,可為患者的盡早治療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