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姣
(監利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湖北 監利 433300)
盆底功能障礙是指女性的盆底組織因為組織受損、細胞衰老等因素引起盆底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導致器官出現功能性障礙[1]。患者表現為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骶骨疼痛等臨床癥狀,雖然對患者的生命無威脅,但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2]。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分娩引起的,產婦在分娩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功能障礙,目前臨床上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主要采取盆底肌康復訓練的手段,有研究認為對于盆底功能障礙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康復效果的提高[3-4],本研究探討盆底肌肉功能鍛煉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
1.1一般資料:以2018年2月~2020年10月我院114例存在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經臨床專科和盆底肌力檢查確診為盆底功能障礙,均為單胎分娩,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依從性差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分組情況見表1,兩組基本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開展盆底肌肉功能鍛煉,具體實施內容包括:①盆底功能訓練:前期護理人員指導并培訓患者,講解盆底肌訓練的方法,伸直兩腿,會陰和肛門持續收縮7 s后放松,15 min/次,2次/d,連續訓練60 d;②盆底生物反饋:盆底功能訓練2個月后采用生物反饋治療儀治療,設定45 min/次,1次/3 d,連續治療40 d;③陰道垂體訓練:陰道垂體置入陰道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時對留置時間進行調整,并逐漸增加垂體的重量。干預組同時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實施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充分理解、包容患者的心理情緒,做好隱私的保護,加強心理疏導。與患者積極溝通,答疑解惑,消除患者心中的疑慮、恐懼、緊張等負性心理情緒;②健康宣教:結合影像資料、圖片資料等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健康宣教,尤其是女性生殖器、膀胱、盆底肌、排尿等要重點講解,讓患者真正地參與到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③基礎干預:囑咐患者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告誡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禁止性生活,禁止從事體力勞動,告訴患者運動和咳嗽前要收縮盆底肌肉。

表1 兩組基本信息比較[n(%),n=57]
1.3觀察指標
1.3.1盆底肌力分級[4]:0級:陰道肌肉無持續收縮;1級:可感覺陰道肌肉有輕微的顫抖,肌肉持續收縮時間1 s,并且重復1次;2級:可明顯感覺陰道肌肉收縮,肌肉持續收縮時間2 s,并且重復2次;3級:陰道肌肉收縮可使手指運動,肌肉持續收縮時間3 s,并且重復3次;4級:陰道肌肉收縮有力可抵抗手指運動4 s,并且重復4次;5級:陰道肌肉收縮有力可抵抗手指運動5 s,并且重復5次。
1.3.2盆底功能障礙: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壓力性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腰骶部疼痛發生率。
1.3.3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簡表(ICIQ-SF):評價患者尿失禁對其的影響程度,主要內容包括漏尿的頻次(5分)、漏尿量(6分)及漏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10分),總分21分,得分越高,患者尿失禁程度越嚴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越嚴重[5]。
1.3.4護理滿意度評價:出院前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包括護理技術、內容、態度、環境、舒適度等,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75~89分,不滿意75分以下,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干預后盆底肌力分級比較:干預后干預組盆底肌力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后盆底肌力分級比較[n(%),n=57]
2.2干預前后各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干預前兩組壓力性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腰骶部疼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壓力性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腰骶部疼痛發生率分別為5.26%、8.77%、7.02%,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各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n(%),n=57]
2.3干預前后ICIQ-SF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ICIQ-SF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ICIQ-SF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ICIQ-SF評分比較
2.4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干預組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護理滿意度比較[n(%),n=57]
陰道、子宮、尿道、膀胱、直腸均屬于女性盆腔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盆底肌的支撐下在盆腔內維持正常的解剖形態,并且在盆腔內的位置保持相對固定,參與到排尿、排便控制,加強陰道緊縮、增進陰道快感等生理活動中[6]。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盆底功能障礙已經成為21世紀影響女性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女性產后疾病,已經上升為突出的社會問題[7]。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普遍表現為尿頻、尿急、尿失禁,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但是多數患者缺乏對于盆底功能障礙的了解,早期盆底功能障礙臨床癥狀較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甚微,極易延誤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時間,當疾病發展到中后期時,部分患者因為社會因素、醫療條件的影響,尤其是患者擔心隱私被泄露,延誤疾病的治療[8]。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經將盆底功能障礙的防治作為婦幼健康工作的重點內容,通過一系列干預措施提高女性的生活質量。
盆底功能障礙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育齡婦女妊娠及分娩,因此分娩后女性是盆底功能障礙的高發群體[9],目前臨床上對于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輕中度盆底功能障礙的患者多采用盆底肌訓練、針灸、生物反饋等保守治療方法,其中盆底肌訓練經護理人員指導后可由患者自行訓練,無需特殊的地點、時間,但是患者需要堅持訓練2個月以上,效果緩慢,生物反饋療法的目的是恢復盆底肌力和肌電壓,促進其緊張性增強和陰道肌肉緊縮性提高,緩解陰道松弛的癥狀,恢復神經細胞功能,促進肌肉強度、彈性的增強,改善患者的性生活質量[10-11]。
盆底肌訓練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復盆底功能,但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較為私密,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并且多數患者受文化層次的影響,缺乏對疾病的認知,降低治療的依從性,影響康復訓練的效果,為了解決此類問題,臨床醫生認為在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患者不但要采取盆底肌訓練,而且要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改善患者心理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從而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提高治療的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盆底肌肉功能鍛煉聯合綜合護理干預的患者盆底肌力分級顯著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腰骶部疼痛發生率顯著降低,ICIQ-SF評分下降更顯著,說明盆底肌肉功能鍛煉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對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恢復患者盆底肌,降低各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本研究還顯示:盆底肌肉功能鍛煉聯合綜合護理干預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可見,綜合護理干預從心理干預、健康宣教及基礎干預等方面入手,輔助盆底肌功能鍛煉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效果顯著,患者更加滿意。
綜上所述,盆底肌肉功能鍛煉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對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恢復患者盆底肌,降低各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