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北京 1007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于1992年由第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施行,此后,該法經過了2005年的全面修訂以及2018年的個別調整。近年來,為應對婦女權益保護領域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解決問題和短板,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組織修訂該法,并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22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予以公布,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1]。
截止2020年末,我國就業人員7.5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3%,按照女性在全人口49%占比,則女性就業人員約為3.7億[2]。 職業婦女從事職業工作的時間涵蓋了生命全周期的最長階段,她們創造社會財富,是撫養全社會的勞動力人群,職業婦女的安全與健康直接關系到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進而關系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特殊性,相對男性而言,女性面對社會和職業有害因素時更加脆弱和容易受到傷害。
基于此,在婦女權益保障中應突出職業婦女的權益保障,尤其是婦女職業安全與健康權益,本文從完善《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視角,進行保護婦女職業安全與健康權益的策略研究,通過梳理3個方面的總體科學研究和立法實踐證據,提出12條具體策略依據以及相應修改建議。
總體而言,職業女性不僅會面臨傳統職業危害,而且也會面臨新識別的職業危害,包括:
1)物理性有害因素(如電離輻射、激光、噪聲、極端溫度等)。
2)化學性有害因素(如消毒劑、農藥、油漆等)。
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艾滋病毒、肺結核桿菌、肝炎病毒、真菌等)。
4)不良工作組織因素(如長時間工作、輪班作業、夜班作業等)。
5)不良工效學條件(如搬舉和移動重物、絆倒或滑倒的危險、不安全或無安全防護裝置的設備、過度用力、難受姿勢等)。
6)不良社會心理因素(如壓力及其所致的職業倦怠、焦慮,暴力及其所致創傷后應激障礙等)。
7)安全事故、工作場所暴力等。
科學證據和社會實踐表明,女性對于化學物的敏感性一般高于男性;女性職業健康損害具有累積性,不良健康影響將會持續到退出職業以后,有的健康影響會損害職業女性的生殖系統,通過懷孕或哺乳等途徑影響到下一代[3]。 同時,女性在不同行業和接觸不同的職業有害因素,應采取的職業健康保護措施也不盡相同。例如,醫療衛生行業的女性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尤為突出,護士等女性工作人員是主要受害對象[4]。而新生代女性農民工作為我國勞動關系中重要而特殊的主體,因其性別、從事行業領域等的特殊性,則多是面臨勞動保障缺失、勞動條件惡劣、職業安全與衛生事故等問題[5]。
鑒于勞動世界暴力和騷擾危害的嚴重性、普遍性和復雜性,國際社會積極采取行動,國際勞工大會于2019年通過一項《暴力和騷擾公約》(第190號公約)和配套《暴力和騷擾建議書》(第206號),隨后發布實施指南,各成員國有責任改進對暴力和騷擾零容忍的總體環境,保護工作場所暴力和騷擾的多發受害者女性。
該公約標志著國際立法有多重進展,一是將“暴力和騷擾”整合成一個并列復合概念,指一些不能被接受的行為、做法或由此產生的威脅,造成、導致或可能導致身體、心理、性或經濟方面的傷害。二是強調專門針對性別而實施的暴力和騷擾。三是歸納暴力和騷擾的多樣性:欺凌、威脅、虐待、團伙欺負、侮辱、排擠某人;發送展示傳播冒犯性的文字和圖片、冒犯性語言的使用、進行挖苦或暗諷的評論、羞辱、不被接受的身體接觸等。四是用人單位在預防控制暴力和騷擾中具有管理職責和義務,包括倡導無暴力和騷擾的工作文化,制定禁止暴力和騷擾的規章制度,開展專門培訓,評估發生暴力和騷擾的危險度并改進工作場所、工作方式,建立投訴和調查暴力和騷擾的機制,處罰違反紀律實施暴力和騷擾者,保護暴力和騷擾受害者的隱私并提供休假、傷害就醫、心理支持和經濟補償等方面的適當支持[6-7]。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方面應積極推動落實國際治理共識,進行系統預防控制,另一方面應認真總結付諸立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圍繞職業婦女安全與健康權益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及國務院《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等中長期規劃,均做出相應規定,由于受到出臺時間不同、立法重點各異等局限性,依然需要持續完善。按照法制中國建設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應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防止政出多門、政策效應相互抵消,防止法律規定之間不一致、不協調、不適應問題,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和社會各界依法執行,形成最大合力。
近幾年,我國防控醫療衛生行業暴力的法律和政策有了實質性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等均做出明確規定,經過系統綜合治理,暴力惡性傷醫事件得到明顯遏制[8-10]。 在抗擊新冠疫情戰役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人員健康與安全,國家快速出臺一系列保護、關心和關愛醫護人員的政策措施,許多措施特別針對女性醫護人員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點,而且,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于2021年出臺《關于建立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衛人發〔2021〕13號),在保障工作條件、維護身心健康、落實待遇職稱政策、加強人文關懷、創造安全的執業環境和弘揚職業精神6個方面固化15條具體政策措施,成為我國協同維護職業人群權益長效機制建設的最佳示范[11]。 這些法律和政策進展都為全社會保護、關心和關愛婦女打下堅實法律基礎,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應該充分吸收這些立法和實踐成果。
完善《第一章 總則》的策略依據和修改建議如表1所示。
表1 完善《第一章 總則》的策略依據和修改建議Table 1 Strategic basis and revision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hapter one-General principles
完善《第四章 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的策略依據和修改建議如表2所示。
完善《第六章 人格權益》的策略依據和修改建議如表3所示。
表3 完善《第六章 人格權益》的策略依據和修改建議Table 3 Strategic basis and revision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hapter six-Personal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表3(續)
1)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婦女的地位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明與進步。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訂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保障內容,提升保障水平,為婦女全面發展營造環境、掃清障礙、創造條件。
2)本文主要圍繞職業婦女安全與健康權益的視角,通過梳理婦女職業安全與健康防護的專業特點、國際防控暴力和騷擾的立法進展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政策進展等科學研究和政策實踐證據,提出12條修改建議,包括在第一章突出保護、關心和關愛婦女立法宗旨,通過考慮女性特殊性需求前提下的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在第四章細化婦女健康權,明確政府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以及婦聯和工會的群眾監督責任;在第六章強化用人單位采取一體化措施應對工作場所暴力和騷擾(包括性騷擾),對暴力和騷擾防控負有責任和義務,根據國家有關設計強制性職業衛生標準配備建設女廁所、婦女衛生室、女浴室、孕婦休息區等輔助衛生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