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玩具。一根長線連接手心與遙遠的天空,借由風箏,“天人合一”的想象似乎變得有跡可循。
“風箏”一詞較早出現在明代陳沂的《詢芻錄》里:“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笨梢婙Q唱的“紙鳶”才叫“風箏”。
這種設計思路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人將安裝在風箏上的笛子或琴弦改造成了發音可控、傳音悠長的哨子。這樣的哨子被稱為“宋哨”,并且很快流行開來。這種風箏在北宋時傳入南通,南通人將其發揚光大。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風箏有不同的稱呼,南方稱鷂,北方稱鳶,故有“南鷂北鳶”之說。風箏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產地的風箏最具有代表性。南通的板鷂風箏以其碩大簡樸的造型和獨特的哨口設計而著稱。南通板鷂的基本形態結構是矩形,通過兩個矩形的不同組合形成六角星和八角星這兩種基本造型單元,再將基本單元進行穿插組合,形成七聯星、九聯星、十九聯星等多種造型。這樣的風箏因大而直挺,形似門板而被稱作板鷂。
南通板鷂具有輕風能上天、強風不掉地,一飛沖天的動態美,獨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結構美,介于年畫、工筆畫、壁畫、唐卡之間的繪畫美,得風而鳴隨風揚抑的音律美四大藝術特色。
(摘自《光明日報》3.2吳玲玲/文)
302350058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