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俄空天軍遭遇“災難性一天”。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和照片顯示,俄軍當天在烏克蘭上空可能損失了多達10架戰機。為何之前被看好的俄空天軍在這次俄烏沖突中損失慘重?記者3月6日就此采訪了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
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5日稱,在26小時內,俄空天軍在烏克蘭被擊落了1架蘇-30SM多用途戰斗機、2架蘇-34戰術轟炸機、2架蘇-25攻擊機、2架米-24/米-35和2架米-8直升機以及1架Orlan-10小型無人駕駛飛機。
?張學峰表示,俄空天軍損失的飛機種類很多。其中蘇-30SM是以制空作戰為主的多用途戰斗機,用于執行護航、奪取制空權任務。蘇-34主要用于縱深遮斷、防空壓制以及打擊關鍵要害目標的任務,蘇-25主要用于對地面部隊進行近距離空中支援。另一方面,多架飛機被擊落也從側面說明俄軍飛機出動次數增加,用于加強對地面目標的打擊。不過張學峰認為,相比此前西方參與的幾次局部戰爭,俄軍這次面對的對手更強、作戰規模更大。美國等西方國家近幾十年以來介入的局部戰爭中,最強的也不過是伊拉克,當時伊拉克經歷長時間封鎖、制裁,沒有后援,已經沒什么像樣的航空兵和防空力量了。而近年西方對敘利亞發動的空襲,總體上目標有限,用導彈即可完成任務。
張學峰表示,俄軍機被擊落有兩個直接原因。第一個是飛行、攻擊高度比較低,特別是直升機。視頻顯示,一架遭攻擊的米-24直升機距離地面只有十余米,其他固定翼飛機飛行高度也不高。而便攜式防空導彈最大射高在3000米左右,足以覆蓋低空、超低空飛行的俄羅斯戰機,這就為烏軍使用便攜式防空導彈進行偷襲創造了條件。此外,超低空飛行還面臨小口徑高炮等多種多樣的威脅,很難避免損失。第二個原因是白天作戰較多,現有視頻顯示俄軍機幾乎都是白天被擊落。由于便攜式防空導彈通常并不具備夜間作戰能力,因此俄方如果在夜間行動,應該能大幅降低被便攜式防空導彈射手目視發現的概率,進而減少被擊中的情況。
(摘自《環球時報》3.8)
308450058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