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謊言有時也是一道亮光,它照亮的是人性的希望。譬如電影《美麗人生》中的父親,為了讓年幼的兒子能在集中營里存活,費盡心思編造謊言,努力讓孩子相信:集中營是游樂場,納粹看守是游戲管理員,游戲的終極獎勵是一輛坦克,大家都是為了不斷攢積分而努力。為了讓藏在鐵箱中的兒子始終堅信游戲的存在,父親只能邁著夸張而又滑稽的步伐,走完了人生最可笑但是最深情的那幾步。當兒子在鐵箱中看著父親被“淘汰出局”而天真地微笑時,觀眾的心卻在落淚——父親的謊言,為孩子在純真童年與殘酷世界之間鑄造了一道脆弱而堅實的血肉之墻。
但謊言更多時候照出了人性的丑陋。在榮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的《校合唱團的秘密》中,為了拿到大獎,老師要孩子們用謊言欺騙評委與觀眾,把孩童推向一個只問成敗不顧過程的遵循叢林法則的世界。
短片通過轉學生索菲的視角來發現合唱團的秘密:為了拿到音樂會大獎,音樂老師要求像索菲一樣唱不好的成員默唱。合唱團的主力、索菲的好友麗薩無法理解老師的做法,聯合了所有團員在比賽時以默唱來抗議老師的謊言。
片中的老師當著全體合唱團成員的面,解釋讓部分成員“默唱”的原因時依舊振振有詞:“只允許有天賦的人加入合唱團,那樣公平嗎?但如果讓所有的人都唱,我們就永遠不能成為最優秀的合唱團。而獲獎后,每個選手都能說自己是國內最佳合唱團的一員!”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說,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但明亮的教育不單單要讓學生判斷“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考如何做出價值判斷。我引導孩子逐層去剖析老師的立場是否成立:
1.只允許有天賦的人加入合唱團,那樣是否公平?
2.因為讓所有人唱就得不了獎,所以為了集體能得獎,一部分人就應該默唱(假唱)。
3.獲獎后,每個選手都能說自己是國內最佳合唱團的一員。
[公 平]
只允許有天賦的人加入合唱團,確實不公平,但是合唱老師不能以此為理由禁止唱不好的孩子發聲演唱。按照托爾斯頓·胡森在《平等——學校和社會政策的目標》中對教育公平的理解,機會均等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起點的平等。不論有沒有天賦或者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團”,這是影片中校長的理念,是教育權利平等的體現,也是索菲第一時間就喜歡上這所陌生學校的原因。二是終點的平等。孩子們的起點不一致,所以需要教師因材施教,給跟不上進度的孩子更多關懷,讓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和天賦優秀者共同出彩的機會,這也就是學業成功的機會平等。
短片中的合唱指導老師并沒有追求教育終點的公平,而是強調假唱只是為了照顧起點的公平,這才是對公平的最大偏見與誤解。而終點的平等,除了需要教師的投入外,更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邁克爾·艾普特和保羅·阿爾蒙德在1964年為BBC拍攝了紀錄片《人生七年》,采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孩子。每隔七年,兩位導演都會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孩子,時間跨度從1964年至2005年。富家公子John的經歷值得深思,看似光鮮無比的他,9歲時喪父。人們總是以為他們這個階層的人都是順風順水的,想去哪所大學讀書就去哪所大學讀書,一切看起來都順理成章;但是人們并沒有看到他們挑燈夜讀的日子、刻苦努力的日子,這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John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牛津大學的獎學金。
看了《人生七年》之后,你會對“公平”有更深的認識。公平并不意味著所有人的起點相同,也不意味著每個人的天賦以及成長路徑必然相同,而是意味著我們能夠通過教育及自身的努力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天賦,其中就包含著,學生能夠通過社團等平臺共同享有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成就的機會。從這一點上來說,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可以為教育的公平做最好的詮釋。
[作 假]
第二個話題孩子們的意見非常一致——不能為了集體的獲獎,就采取讓部分學生默唱的方式,理由也有三點:
1.競賽的公平性決定了集體項目要集體參與,不能因為有的人音準不好就剝奪他參賽的權利。
2.“讓所有人唱就得不了獎”并不絕對,只是更需要老師平時的指導。從來只有假唱的指導,怎么可能帶來成績的進步?
3.許多人參加社團并不是為了最后獲得一個全國最佳的獎狀,看電影里女孩索菲初入合唱團時明媚的眼神與對音樂的渴望,到后來只能被要求默唱時黯淡的眼神與怯懦的反應。默唱背后的功利主義與教育無關。
其實學生在討論現實中教育作假話題的時候,其切身之痛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沉重:班級跑操比賽時始終跟不上的學生“被肚子疼”,班級公開課部分調皮搗蛋的學生“被請假”……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但我們很多教育生活中的“謊言”又在教會學生什么?或許我們都該警醒,以背離教育初心為代價去換取虛假的榮譽,真的值得嗎?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老師用自己的執著與希望給“池塘底”的孩子們以音樂的喚醒,《死亡詩社》中的基汀老師用自己的熱情與思考給學生們以文學的喚醒。其實不管教師用以喚醒的方式為何,“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始終應該在每一個教育者的心頭縈繞,這才是教育者的初心。教師不應該把孩子看成自己謀取發展、取得榮耀的工具,這種工具化其實就是馬克思所擔憂的“人的異化”。我們是否反思過,為何錢理群先生會直言有的大學生淪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一個教師的偉大不僅僅在于他班級的升學率取得了多大的突破,更應該看他的學生在他的引導下并沒有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成為真正對國家、對民族、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不懈求索的人。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者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榮 譽]
獲獎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老師讓學生默唱的原因是為了獲獎,而短片中老師多次強調獲獎的好處除了去瑞典參加歐洲合唱節外,還能讓每一個合唱團成員出去宣稱自己是國內最好合唱團的一員。
其實類似的話題,在張元導演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中也有體現。管理幼兒園的阿姨們靠小紅花掌控著方槍槍世界的喜怒哀樂,拿到最多的作為榮譽象征的小紅花成為方槍槍在幼兒園里最大的夢想。
我們該如何教會孩子面對榮譽?其實孩子們也清楚,很多學生舉手說,靠默唱拿到的榮譽到最后還是騙不了自己和世界。中國早就有濫竽充數的例子,西方則有皇帝新衣的故事,靠榮譽打扮的人就像靠那不存在的新衣而驕傲的皇帝。說到底,當榮譽消失,當新衣不再,露出的只是人生的尷尬與丑陋,沒有人需要靠虛妄的榮譽活著。
但是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的榮譽都需要否定。馬斯洛指出,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接納、被尊重的需求。靠自己的努力奮斗獲得的榮譽都值得尊敬,但不要把目標只盯在榮譽上——為了獲得榮譽而行動固然會發奮一時,但把榮譽看成努力奮斗后的附屬品,或許人生會更加坦蕩。畢竟人生自有得意與失意,只盯著紙上的榮譽,會讓你的人生略顯狹隘,而使你忽視了通過努力奮斗后提升的自我,才是對自己所有付出的最大褒獎。
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的結局其實意味深長:當代表謊言的音樂教師在默唱的抗議中不得不憤憤退場的時候,臺上突然響起天籟般的童聲合唱。或許,只有當謊言退場,美麗與陽光的教育才能真正匯聚成一曲詠唱自由與生命的頌歌!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十四高級中學)
39445019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