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農村地區,村醫這一群體正在逐漸流失。據國家衛健委披露的數據,近年來,中國的村醫群體正以每年5萬人左右的數量不斷縮減。
老村醫在流失, 新村醫留不住
“近些年,村醫流失嚴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待遇不好。”河南省某鄉村村醫陳暉(化名)說。
“過去的村醫大多是‘子承父業’,很多是祖祖輩輩都從事這份職業。”陳暉說,現在他認識的同行里,基本沒有這種情況,年輕人都轉行了。很多村子僅有1~2名村醫,大都以四五十歲甚至更高齡的人群為主,二三十歲的村醫很少。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2020年期間,鄉村醫生的數量持續下滑,這5年時間,從2016年的93.3萬人下滑至2020年的74.7萬人,減少18.6萬人,其中2018年相較上一年大幅減少5.6萬人。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曾對村醫人數銳減做過調研。他告訴記者,村醫老齡化現象較為普遍,40歲以上的鄉村醫生占了大多數,還有不少60歲以上的,每年都有村醫因年齡原因退出工作;此外,由于待遇低、無編制、養老退休缺乏保障,使得一些年富力強的村醫流失。
現在的村醫大多以公衛服務為主,給村民看病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整理門診病例和藥品記錄、健康宣教、各種慢性疾病管理、每個月對貧困戶進行家訪(測量血壓、血糖等指標)……這些也都在村醫的工作范圍之內。做了這么多年村醫,陳暉基本上是24小時連軸轉,無論多晚,只要有人來看病,都要及時接診。
與此同時,村醫工作強度大且考核要求高,基本沒有抗醫療風險的能力,加上社會上普遍認為村醫無前途,年輕的大中專醫學院校畢業生不愿意進入村衛生室工作。
據報道,2020年5月18日,甘肅省衛健委在官網公示了一份2015年至2019年期間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違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5年間共有251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違約,占總違約人數65%。
60%的村醫達不到“有錢可賺”水平
在醫改以前,藥品差價獲得收入是村醫的主要經濟來源。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政策推行后,村衛生室只能使用國家基本藥物,村醫因為在醫療體系中級別低,只能開少量的簡單用藥,無法再靠藥品加成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這直接影響的就是村醫的“錢袋子”。
目前村醫收入主要來自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補助、藥品零差價銷售后的基本藥品補助、村衛生室建設補助等。數據顯示,大部分村醫的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還有部分村醫月收入僅有400元,一年不到5000元。
陳暉每個月收到的補貼費用會根據治病的人數有所變化,并不固定。“因為這些補助費用不足以支撐家庭生活開支,很多村醫都是‘半醫半農’,家里種了幾畝地,出不了門,也就一直做下去了。剛畢業的年輕人不一定能養活得了一家人,這就導致更多的年輕人踏出這個行業。”他說。
“以前大部分的村醫是賺錢的,如今全國大約60%的村醫都達不到‘有錢可賺,有飯可吃’的水平,形勢非常嚴峻。”
“現在需要讓大批的村醫先活下去,但現狀是在很多農村地區,連最基本的補貼工資都保證不了。”醫藥專家史立臣說。
“如果村醫的問題得不到有效保障和解決,直接傷害的將是整個農業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在史立臣看來,中國基層醫療的“底盤”非常大,遠超城市三甲醫院的體量。從這個層面看,村醫的存在對基層醫療的意義和價值很大。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牛荷/文)
171450051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