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李肇星出任中國第6任常駐聯合國代表。
為開會安裝“李氏鈴”
我發現,在安理會,各國大使都是“大腕”,有架子,開會常遲到,開會時間到了,有的大使還在走廊里聊天。這時,安理會主席就用木槌敲桌子,提醒大家開會。有一次我舉手發言,“建設性”地抱怨說,主席先生這么敲槌子,等于懲罰已經到會的人,沒有到會場的人卻聽不見,這不公平。英國大使戴衛勛爵開玩笑說,對,支持李大使的意見,應該像中國京戲里那樣敲鑼,讓室外的人能聽到。我說,可惜中國京劇的鑼聲太大。戴衛勛爵接著又認真建議安裝一個電鈴,主席一按,走廊上的人也能聽到。我表示贊成,又提了一項“補充條款”:把電鈴的線連接到附近大使們常去的咖啡廳。于是,那次安理會經過表決,批準一項專門“預算”,不到400美元,設立一個提醒“開會了”的電鈴,大家管它叫“李氏鈴”。這算是我代表中國對聯合國安理會所做的一點兒“貢獻”。
會費多少按規矩辦
一天,我在安理會休息廳準備下一場會。一位職銜為三等秘書的同事向我報告,剛才在走廊里聽到一位日本年輕外交官在煽動說:“安理會早就該改革了,有的國家繳的會費比日本少得多,但享受的權利比日本多得多,有否決權,有使用本國語言的權利。我們日本出了那么多錢,講日文還得找翻譯。”
我聽后生氣了,說:“你堂堂的三秘,不應該跑來把問題交給大使。你該當場告訴那日本人,聯合國不是銀行家俱樂部,不是企業董事會,不是按錢數分配權利。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幾千萬無辜死難者的遺體上建立起來的,是為了警告和懲罰那些侵略者,防止他們再度發動侵略戰爭。你還應問問那個日本人,是誰讓他在這里胡說八道的?是他們大使允許的,還是外務省授權的?”
這位同事回去狠狠數落了那個日本小伙子,對方嚇得直哆嗦,說知道錯了,千萬別告訴他的領導。
1993年我任常駐聯合國代表時,隨著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等變化,特別是香港回歸后,中國繳納的會費有所增加。
有一次,朱镕基總理開玩笑地問我:“怎么回事?聯合國會費怎么一下子增加這么多?中央不在香港收一分錢的稅,香港的GDP怎么也算在中央頭上?”我解釋說,聯合國只認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所以找中國中央政府要錢。收不收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聯合國管不著……以后臺灣海峽兩岸統一了,中國交的會費會更多。朱總理笑了。(據《說不盡的外交》 李肇星/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
13575005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