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仔褲愛好者中,有一個群體叫“養牛黨”。 “養牛”不僅催熱一部分牛仔褲品牌,也萌生出一些新興職業。由于褲子需要長期穿著,大腿內側很容易磨損,這成為很多“牛友”面臨的難題。90后安徽小伙劉云強專為“養牛黨”縫褲襠,成為一名“護牛人”。靠著給“養牛黨”縫補褲襠,他年入百萬元。
“網癮少年”遇上愛情
劉云強是安徽宿州人,中考時,他意外落榜。那個暑假,他一頭扎進網吧,沒日沒夜地玩起了游戲。那時候他壓根不知道青春年華的可貴,就這樣虛擲了四五年光陰。直到有一天,他跟著朋友去泡吧,遇見一位女孩,感覺自己喜歡上她了。可女孩說:“我對你沒有超出友誼的其他情誼,沒法像你喜歡我那樣喜歡你。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需要考慮到一些現實的東西,謝謝你的喜歡。”劉云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劉云強想,自己閉門思過也找不到出路,不如聽聽陌生人的意見。
就是這個偶然的機遇,劉云強被帶進了“養牛圈”。在這個“復古聚會”上,新認識的朋友說自己喜歡“養牛”。劉云強腦中頓時冒出一個大大的問號,他以為是養的真牛,結果一問才知道,這是“復古圈”內的行話,也就是“養牛仔褲”。
浪子回頭金不換
這位“牛友”給劉云強科普了“養牛”的一些門道,比如怎樣區分牛仔褲的面料以及紋路、怎樣形成漂亮的紋路,還有落色脫漿等等圈內的專業名詞。
從此,劉云強便對“養牛”著迷,開始研究牛仔褲的一些細節。當時父母對于劉云強沉迷牛仔褲特別不滿,認為他這是不務正業。“跟你一般大的孩子都在外努力打拼,你再看看你,整天鼓搗什么破牛仔褲!”父親恨鐵不成鋼地說。
有一次,“牛友”聚會,大家正在聊天時,一個人突然說道:“真煩,我最喜歡的那條牛仔褲被磨破了,補都沒地方補。”
有人說,可惜國內目前還沒有針對復古衣服的修補店,國外倒是有不少,但是為了一條褲子出趟國,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番話點醒了劉云強。那時,他內心就有了一個想法——專門去做復古牛仔褲的修補。他抓住機會,轉身一變成為“護牛人”,因為做過“養牛人”,他更了解“牛友”的需求。
精湛技藝生意火爆
之前苦心研究過“養牛”知識,細心的劉云強發現牛仔褲最易產生破損開叉的地方就是褲襠的位置,他決心把補褲襠這門技藝鉆研透徹。可是修補復古牛仔褲需要的縫紉機比較特殊,國內買不到。
劉云強便向朋友借了一筆錢,從國外買了一臺二手的縫紉機。花了大半年工夫,縫紉機運到國內以后,劉云強才發現是壞的。他只能想辦法將這臺縫紉機修好。前前后后花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這臺縫紉機終于能用了。
縫紉機修好后,又一個難題擺在劉云強面前:這臺機器怎么用?為此,他看了所有使用古董縫紉機的網絡視頻,但由于視頻上傳年代久遠,內容不夠具體,并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于是劉云強便找來一大批牛仔褲,用剪刀剪出破洞,嘗試著用這臺縫紉機補好。那段時間,他把自己關在家里好幾個月,沒日沒夜地思考修補手法。家里人曾多次勸他去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可劉云強每次都擺擺手說道:“我有自己的想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云強終于練出了高超的技藝,拿到一條牛仔褲就知道完美的縫補方法,并且毫無修補痕跡,讓人無可挑剔。他也憑借補褲襠的技藝,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因為全國沒有幾家這樣的店,所以劉云強都是在網上接單,無數的“養牛人”將心愛的牛仔褲通過快遞寄到他這來修補。
如今,劉云強的工作室已經擴大了數倍,由原來的一臺古董縫紉機發展到現在的30多臺。他每年要補近2000個褲襠,收入百萬元。
(摘自《風流一代·青春》2022年第2期 )
157750051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