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
說起朗格(A.Lange & S?hne)品牌,表迷第一時間會想到兩個人:品牌創始人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Ferdinand AdolphLange)和重振品牌的家族第四代傳人瓦爾特·朗格(Walter Lange)。然而,朗格所取得的成就也離不開另一位關鍵人物——理查·朗格(Richard Lange)。
1845年出生的理查·朗格是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長子。他從15歲開始學習制表,先在父親的公司做了四年學徒,向制表大師莫里茨·格羅斯曼(Moritz Grossman)學習理論知識,隨后進入開姆尼茨的皇家工藝大師學校進修專業技能。離開德國后,他先后在法國勒阿弗爾的天文臺表制造商Vissière和倫敦制表專家Friedrich B?hme的工坊學習。1868年,他作為一名富有經驗并被認可的制表專家,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父親的公司。

理查·朗格在材料科學領域才華出眾,可謂朗格家族中最具創造精神的成員。他將父親設計的跳秒功能加以改良,并設于薩克森制表標志性的四分之三夾板之上。他一生共發明了多達27項專利技術,對精密制表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而他最為人稱道的成就之一,是發現添加鈹金屬的合金能改善游絲的硬度和彈性,并于1930年申請了專利。理查·朗格的發明推動了天文臺表的進步和演化,為向這位鐘表先驅致敬,朗格在2006年以Richard Lange理查朗格之名推出了一系列腕表,旨在復興天文臺表的光榮傳統。

就像當年的天文臺表以精準為首要條件,整個Richard Lange理查朗格系列腕表也格外強調精準,詮釋了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朗格大型天文臺表的設計。該系列中最簡單的大三針款之所以被擁躉們譽為“最美大三針”,因為它不僅配備了走時精準的機芯,而且從設計比例到工藝打磨,都做到了極致精準。2013年,朗格為這款大三針掃秒式腕表推出專賣店獨家版本,以18K白金表殼配藍鋼指針,每年僅以手工生產數枚。
之后,Richard Lange理查朗格跳秒腕表將天文臺表的概念帶入嶄新疆界,結合了秒鐘恒定動力擒縱系統、跳秒裝置、歸零功能,體現天文臺表的特色——可靠、精準、易讀。表盤采用整時器布局,頂部的大型秒鐘圈讓人注意到三個時間單位中最小的秒鐘。而三重重疊式時間顯示,可追溯至1807年的一枚天文臺懷表。在表盤下半部時、分顯示相交之處,還設有一項格外奪目的功能——腕表動力儲存耗盡前10小時,從白色變為紅色。

同樣采用整時器表盤布局,2011年問世的Richard Lange理查朗格陀飛輪“榮譽勛章”腕表,代表著朗格重拾復雜功能王者地位的一個里程碑。其配備的芝麻鏈傳動系統,能確保機芯在整個動力儲存期間由恒定扭力所驅。在陀飛輪面世兩百年后,朗格在這款腕表中終于找到了掣停陀飛輪的方法,確保時間設定分秒不差。在時、分顯示相交之處,設有創新的專利旋轉表盤,即填補了小時圈的缺口,也使人們得以隨時觀賞迷人的陀飛輪。

為確保機芯精準度達到最高水平,Richard Lange理查朗格萬年歷“星宿月相”腕表中,不僅擺輪游絲,而且恒定動力擒縱系統的中置恒動游絲亦由品牌自行制造。除了時間,這款腕表還能精準顯示全年以至閏年各個月份的不同天數,直至2100年前無需調校,以及展示月球相對地球和太陽位置的月相顯示,每一千零五十八年才需校正一天。秉承理查·朗格的創新精神,這一名為軌跡月相顯示的專利裝置為傳統的月相功能開辟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