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桓(長沙市天心區八局小學語文教師)

小說大多是虛構的,卻又有生活的影子。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短篇小說有何特點呢?其一是篇幅短小(短),《窮人》全篇不到兩千字,而長篇小說《西游記》全文八十多萬字。其二是人物集中(少),《橋》中人物就只有老漢、小伙及群眾,而《紅樓夢》部分章節的出場人物就達到十幾個。其三是情節簡潔(簡),《金色的魚鉤》就只描寫喝魚湯這一個情節,我們在五年級學過的《武松打虎》,情節曲折離奇,而它僅僅是《水滸傳》的一個章節而已。
學好以下幾點,我們也可以試著創編自己的“短篇小說”了!
說起《草船借箭》,我們便想起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提到《武松打虎》,我們便仿佛看到了一個勇猛的英雄形象;談起《兩莖燈草》,便忘不了臨死前還不忘挑燈芯的嚴監生。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塑造人物形象離不開對人物的刻畫,所以在選材時,我們要圍繞人物特點選取典型事例。
在劉雨澤同學的筆下:校園里的丁香花開了,許多同學前來觀賞。突然一個紙團在空中劃出一道拋物線,原來是張明在往花叢中扔紙團,打破了丁香花盛開的美好。通過對扔紙團這一典型事例的描寫,一個淘氣的張明浮現在眼前。

寒冷的黃昏,一只小狗孤零零地蜷縮在角落里,車來人往中,只有他脫掉了大衣,給小狗披上。羅倩同學則通過人物的一個動作,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愛心。
環境是小說三要素之一,一些細微的環境描寫不僅可以增強小說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渲染文章氛圍,讓讀者重新審視人物的意義。
《窮人》開篇就進行了環境描寫,屋外寒風呼嘯,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天氣十分惡劣。而漁家的小屋里溫暖舒適,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通過對惡劣環境下屋內陳設的描寫,可以看出桑娜的勤勞和賢惠。丈夫早上出海捕魚,晚上還沒回來,可怕的風暴、艱難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家庭可能隨時面臨巨大的災難。
了解了環境描寫的重要性,湯宇涵同學寫了月下的小屋:深秋,寂靜的月光下,河水環繞著村莊,一間用木頭搭起來的小屋在村莊的一角沉默著。屋內雖然點了一支蠟燭,卻依然昏暗,殘破的木桌旁一雙眼睛低垂著,無聲地訴說著悲傷。
陳躍涵同學則通過對周遭環境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流浪狗的艱難處境:在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街道,天空中的星星不停地眨巴著眼,微微的細雨從云朵里飄下來,一只流浪狗正翻著垃圾桶,它渾身臟兮兮的,還不時發出微弱的呻吟。
《橋》一文中,直到最后一句話,才揭曉謎底,原來在洪水中遇難的是一對父子,這讓讀者內心震撼;《窮人》以桑娜的內心矛盾為主線,出海捕魚的丈夫是否能回來,以及丈夫是否同意收留孩子的懸念交替展開,使得全文波瀾迭起、扣人心弦。
小說成功與否,在于能否恰到好處地推動情節發展。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可以制造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鄧怡萱同學設計了幾個情節:
開端:月光下的村莊,隱約聽到了咳嗽聲。
發展:鐵蛋上課老是遲到,老師上門拜訪。
高潮:老師來到鐵蛋家與爺爺交談。
結局:老師在班上表揚了鐵蛋。
她巧妙地設置了“鐵蛋為什么遲到”的懸念吸引讀者往下看,并以老師拜訪為線索,推動情節發展。
彭柯同學則以張明的心理變化為線索,講述了一個“自食惡果”的故事。
開端:大家正在賞花,一只手將花折下。
發展:張明被班主任教育,卻心不在焉。
高潮:張明往跑道上潑了一盆水,最后卻導致自己摔跤了。
結局:張明流下了后悔的淚水。
在描寫人物時,精練的細節,既能讓人物栩栩如生,更能推動情節發展,扣人心弦。
《窮人》故事發展的高潮是由桑娜和丈夫的對話來推動的。“哦,是你! ”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話,將桑娜矛盾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她慶幸丈夫終于回來的同時,又害怕丈夫會讓自己將鄰居家的孩子送回去。
劉峻鵬同學就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把“淘氣包”張明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叮叮叮!”上體育課了,大家一溜煙地跑去操場,除了張明。只見他左顧右盼,鬼頭鬼腦,確定周邊沒人后,嘴角上揚,三下五除二,拿出膠水,擰開瓶蓋,迅速倒在班長王寒冰的座位上。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里的“筆墨”不僅僅指讀書時要做筆記,還指讀書時,要進行擴寫、續寫、改寫等小練筆。
讓我們展想象之翼,創編自己的短篇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