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知秋,張向寧,方佳曦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寒地城鄉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哈爾濱 150006)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增長,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慢性病患者基數也在不斷擴大,進一步造成了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的緊張,加劇了百姓就醫難,看病難的問題。體醫融合是以體育運動為外在活動形式,以醫學原理為內在指引,科學發揮體育運動預防保健、康復治療等功效的手段和方式,對個人而言經濟有效,它在各個方面的效用已被證實,是應對國民健康問題的一劑良方[1]。在體醫融合產業發展和政策推進下,體醫融合實踐路徑的社區模式成為當下研究熱點,然而研究主要停留在政策指導和人才組織層面,對社區體醫融合服務機構的具體服務內容,以及體育與醫療兩種不同空間相融合的建筑功能組織方面,尚缺乏更深入的探討[2]。因此,文中在明確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定義下,深入解析其功能組織特點,為建設一批功能完善、使用高效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提供參考。
目前學界關于體醫融合概念的討論,主要有醫學主導論、體育主導論以及體醫協同論三種觀點。研究在體醫協同論的基礎上,綜合上述觀點,將體醫融合背景界定為:整合體育與醫學領域的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以體育運動為外在活動形式,醫學原理為內在指引,科學發揮體育運動預防保健、康復治療功效的一種促進全民健康的社會活動趨勢。同時,將在體醫融合背景下進行的這些活動,定義為體醫融合活動,并將建筑空間場所為承載體醫融合活動,所提供的優化生命體態、保持身體健康、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及治療疾病、保健養生、運動康復治療等服務項目,定義為體醫融合服務。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沈圳總結了我國體醫融合服務機構的建設模式,將其分為醫院模式、體育俱樂部模式以及社區模式[3]。從建筑設計的角度看,醫院模式可以提供科學專業的醫學指導,但醫院內空間局促,可以開放的運動空間較少,患者的實際運動場所往往不在醫院,無法保證運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體育俱樂部模式可以提供足夠的運動空間,但是由于運動健康促進的效果需要較長周期才能顯現,該模式的建筑場館又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區或郊區,不方便廣大居民長期高頻到達,因此難以長期保持運維[4]。社區模式整合了上述模式的優點,對二者的缺點有所規避,既可以提供充足的體育場地,又可以對接社區衛生服務,同時其建筑區位便于社區群眾到達,這些都是其可以高效便捷地提供體醫融合相關服務的優勢所在如圖1所示。社區模式的實施主體,即包括文中研究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

圖1 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模式的建設優勢
為了解當下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實踐的發展現狀,研究對100個國內外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優秀案例進行了調查研究。從運維方式上來看,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大多屬于政府出資建設、小區提供非商業閑置空間、企業專業運營的公益健身場所。結合調研案例,可將當下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建設形式總體分為獨立式、附屬式、改建式3 種。單項建設或作為主要功能聯合建設時其為獨立式,數量占比約為34%;作為非主要功能聯合建設時其為附屬式,數量占比約為66%;這兩種類型中還有部分是利用舊空間改建而成的,改建式的數量占比約為20%。
從表1 可以看出,獨立式和改建式案例的數量占比逐年增加明顯。從截至2021 年的全部案例各年份占比來看,十年以前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案例數量僅占10%,有90%都是近十年才出現的案例,其中近三年的案例數量占了全部案例的50%,這些說明了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建設發展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見圖2。

表1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建設數量占比趨勢%

圖2 截至2021 年各年案例總量占比變化趨勢
目前我國的社區公共體育活動場所,按照實際運營的名稱可以分為社區體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社區級體育館、休閑體育會所、社區健身房等。我國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場所,按照實際運營的名稱可以分為社區醫院、社區康復中心、理療診所、衛生服務站等。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概念在功能作用和服務范圍方面與上述二者存在差異如圖3 所示。

圖3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概念辨析
在體育功能方向上,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功能作用更靠近體育的“身體功能”,主要布置有氧運動場地以及其他運動康復器械,競技性較強的球類場地并不是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空間的必要配置。在醫療功能方向上,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是以運動鍛煉作為患者疾病防護的主要手段,靠近“治未病”的作用,同時配備運動醫學專家以及運動指導人員,設置運動康復訓練相關的場地和設備。在服務范圍方面,社區運動健康中心與上述其他建筑類型相比通常更小,在單項設置時,主要服務于10min 生活圈到居住街坊層級的群眾,服務半徑一般在500m 左右,單體建筑面積通常約1000m2,當它與其他社區配套功能聯合設置時,服務規模將擴大。
綜上所述,文中將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概念界定為:以優化生命體態、保持身體健康、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及治療疾病、保健養生、運動康復治療等相關體醫融合服務作為主要功能定位,以10min 生活圈范圍內的所有社區居民作為服務對象的,在體醫融合背景下提供專業的場地和設備,促使體育活動科學高效進行的社區公共建筑。
與單一的體育或醫療建筑相比,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功能組織,是以促進社區居民通過科學運動達到健康狀態為目標,其活動內容以及活動人群的轉變表現出體醫融合的特征。
一方面是活動具體內容的改變,由過去單一的運動或單一的臨床治療轉變為結合醫學技術指導的活動,以運動康復治療為主。運動康復的決策流程包括康復評定、障礙學診斷、設定康復目標、制訂治療計劃以及實施治療計劃[5]。運動康復的治療方法包含運動療法和理療等。運動療法中常用的運動方式包括被動運動、主動-輔助運動、主動運動、抗阻運動、牽張運動、牽引運動[6]。結合運動康復與療法的相關研究,文中將結合醫學技術指導的活動內容分為開始運動前、運動過程中以及運動結束后3個部分見圖4。社區運動健康中心需要設置相應的功能空間,來承載這些體醫融合活動。

圖4 結合醫學技術指導的活動內容
另一方面是活動人群類型的改變。以運動處方結構體系[7]中對運動處方出具者、監督者、執行者的相關定義,可以將活動人群分為基于健康目標的服務供需雙方,并按照不同健康需求和不同工作內容將他們分別分類見圖5。

圖5 分為服務供需雙方的活動人群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使用人群中,老年人和有一定運動功能障礙的人群占比較大,因此還要特別考慮到這類人群的活動特征。在體醫融合活動過程中,運動鍛煉人員是活動的核心,高效便捷的運動過程是其對功能組織的主要需求。運動指導人員的工作具有科學嚴謹的特點,需要醫療分析與訓練指導過程獨立不受干擾。對運動功能障礙人群而言,在高效便捷的基礎上,他們還需要功能組織是簡明無礙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需要選擇能夠促進體醫協同的功能布局形式,來兼顧不同人群的活動。
依據運動開始前、運動過程中以及運動結束后3個階段的活動內容,研究將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功能空間分為健康狀況評定、運動處方訓練、身體機能休整3 大模塊,每種功能模塊的活動內容決定其具體的功能空間組成。
健康狀況評定模塊的活動內容,呈現問測結合的特征。一方面是以問為主的疾病篩查活動,包括病史問詢、疾病篩查、心理狀態評估等。另一方面是以測為主的功能障礙評定過程,主要包括靜態身體測評和動態身體測評兩種。靜態測評會利用體資體態評估表、體重體脂秤、智能體檢一體機等設備,檢測出身體形態和身體成分方面的數據信息。動態測評會采用動態體能評估測試儀、滑動標尺、彈力帶以及平衡球等設備,借助體適能訓練、抗阻訓練等運動場地,在測試性運動項目中,進行對運動鍛煉人員運動功能的評定。依據活動內容,結合相關理論成果以及案例調研得到的信息,將健康狀況評定模塊分為前臺接待區、專家問診室、心理咨詢室、身體狀態測評區4個主要部分。
遵從運動處方的訓練過程按照時間順序又可以分為準備期、持續運動期以及放松休整期。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需要運動指導人員協助運動鍛煉人員的各種肢體動作,實時監護心率、血壓等重要生理指標,防范可能發生的運動風險。依據運動鍛煉者自身對運功過程主導程度的高低,持續運動期的運動方式又分為主動運動、主動-輔助運動以及被動運動,3 種方式都需要運動指導人員給予不同程度的指導與輔助。運動處方訓練模塊可分為準備與放松活動區、主動運動訓練區、主動-輔助運動康復區、物理治療室、水療運動治療室主要5個部分。
身體機能休整的目的是全方位地整理運動鍛煉人員的身心,為下一次運動鍛煉做好準備。在運動鍛煉結束后,身體機能需要得到休息和整理,進行如廁、更衣、洗浴等活動,并通過制動休息,讓身體機能自然恢復至常態。為了達到更好的健康促進效果,運動后的休整還包括思想認知上的總結和提升,這需要運動指導人員針對運動鍛煉人員的身體特征,進行有關健康科學知識的講解和宣傳。身體機能休整模塊可分為衛生間、洗浴室、更衣室、健康知識科普區4個主要部分。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實際資源配置和運維方式會受到當地街道經濟水平的影響,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常見規模在1000m2左右,這里提供的是一般情況下的功能組成以及功能區域面積的參考指標,如表2 所示。

表2 1000m2 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功能區組成及面積
在確定功能空間組成的基礎上,體醫融合活動流程決定了功能布局的具體目標,包括保障醫學工作的多重動線合理分離、方便運動人群的同程路線集約并置以及照顧殘障群體的通行路徑簡明無礙見圖6。結合活動流程和活動特征的需求,上述3 大功能模塊之間存在著主次、交叉、先后等內在關系,三者之間緊密聯系、彼此交融,共同構成了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整體功能布局。研究基于對調研案例的總結歸納,將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功能模塊的布局形式分為串聯式、并聯式以及交叉式3 種。

圖6 體醫融合活動流程與功能空間對應關系解析
串聯式布局的特點在于以一條活動主軸串聯起所有功能區域,根據出入口的設置,這條活動主軸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環形閉合的見表3。代表案例有武漢華體康運動健康中心和SIS 賽易斯運動健康管理中心。通常在場地較為規整,出入口的設置比較固定時,采用串聯式布局,如高層建筑的某一標準層或綜合體建筑內的某一件商鋪等。串聯式布局的交通流線簡單明確,能夠減小運動障礙人群的通行負擔。對于盲人來說,簡明的交通布局還能夠方便他們適應環境,提高交通過程中的安全感。然而當場地是由大的建筑空間整齊劃分出來的某一部分時,該布局方式容易受到固定空間形態和出入口位置的限制,難以對特殊需求做出有針對性的變化。

表3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串聯式布局解析
并聯式布局的特點是在主入口處進行活動人群的分流,為了方便不同的使用人群而直接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并且相互之間沒有流線的交叉,形成兩條相對獨立的軸線見表4。如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康中心將主動運動訓練區和主動-輔助運動康復區在入口處分開,方便不需要重復進行健康狀況評定的人群直接進行運動訓練。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在入口處單獨設置通向殘障人群運動康復訓練區域的通道,與其他功能區域互不干擾。并聯式布局需要場地能夠設置多個單獨的出入口,并且場地面積充足,能夠為不同的運動訓練場地分別配置輔助空間。

表4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并聯式布局解析
交叉式布局的特點是將各功能區域依據活動類型排布成兩條相互交叉的軸線,一條以動態的體育活動為主,一條以靜態的治療活動為主,交叉點通常位于身體狀態測評區見表5。如江漢微至運動健康中心,各功能區的排布順序遵從運動鍛煉人員的行為活動順序,一方面保證了功能組織的連貫性另一方面,它在軸線交叉區域集約并置多種功能空間,提升了使用的高效性;再如丘山微至運動健康中心,將健康評定流線與主動訓練流線在內部分離,使私密性活動與開放性活動各自進行不相互干擾。交叉式布局多用于獨立式的運動健康中心,由于內部有兩條交叉的軸線,需要出入口的位置和數量設置相對自由。與上述兩種布局形式相比,交叉式布局交通流線簡單明了,可以靈活高效地滿足多元活動的需求,同時內部各功能區聯系緊密,空間利用率高。

表5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交叉式布局解析
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功能組織設計包含功能空間組成、功能布局形式兩個方面。功能空間組成應在補足體醫融合服務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合理、流程完善的功能服務體系,保證社區居民通過科學有效的運動形式達到健康目標,使建筑在功能上滿足運動開始前、運動過程中以及運動結束后這3個主要活動流程的專業需要。在此基礎上,功能布局形應兼顧不同人群的活動需要,讓建筑的交通組織在保障醫學工作獨立性的同時,提升運動鍛煉過程的效率并滿足殘障群體通行無障礙的需求。總而言之,體醫融合下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功能組織應針對不同活動人群、適應不同活動項目、兼顧不同活動流程,使社區體育功能和社區醫療功能相互補充、協同工作,為建設健康社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