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濤,唐典巧,周 靜,王心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復興,鄉村必振興[1]。2022年2月《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2]。壯錦是壯族人民經過數千年文化傳承和積淀而留下來的優秀寶藏,已經深入壯鄉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壯鄉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壯鄉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壯錦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促進經濟發展,刺激消費,還能吸引人才,拓寬就業渠道,改變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狀,提高青年學子返鄉率,為忻城鄉村的發展注入青年力量。鄉村是國家立足、發展的基石,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東風促進壯錦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以壯錦文化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廣西忻城壯錦的發展不足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壯錦與成都蜀錦、南京云錦和蘇州宋錦在清代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錦”。相較于蜀錦、云錦和宋錦,壯錦主要來自民間,是壯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精品,是壯族文化的“名片”。壯錦的圖案主要來源于壯族人民的生活,約有50多種花紋圖案,反映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崇拜,每一匹壯錦都勾勒出了壯族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景,是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漢代是壯錦的萌芽期,在壯錦的形成過程中非常重要。在漢代,編織技術已逐漸成熟,織娘們的編織技術更加熟練,壯錦技術開始呈現雛形。《后漢書》記載,壯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3],這可以看作是壯錦的雛形。1980年左右,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發掘出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4]。由此證明,單色規矩織錦法在漢代已初具雛形。
宋代史料中記載的關于“錟”“花練”和“廣西錦”已經具備壯錦的特征。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提到“談”這種紡織品,用“白質方紋”描寫當時生產的壯錦[5]。元人費著在《蜀錦譜》中記載宋代蜀錦院所織有上貢錦、官告錦、臣僚襖子錦、廣西錦等品種,顯示出壯族織錦構圖巧妙、用色絢爛,壯錦已初具規模[6]。
據《西事珥》記載,在明代萬歷年間,“萬字菊花紋”“萬字菱紋”以及龍鳳紋圖案的壯錦作為貢品,成為全國有名的織錦之一[7]。清代壯錦成為壯族人民的一種民族標識,是壯族女子嫁妝的必備選擇[8]。忻城縣內壯錦的發展繁榮昌盛,整個縣城的織機多達百余架,達到了“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的盛況[9]。
新中國建立后,1954年至1956年間,分別在忻城、融水、靖西和賓陽等地成立壯錦生產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創辦壯錦織造廠。1958年,“龍鳳臺布”壯錦和錦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慶典上成為壯族文化的代表符號。20世紀80年代壯錦廠在計劃經濟與集體經濟的環境下茁壯成長[10]?!皺C器大生產”的社會經濟時代的到來,給依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的壯錦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壯錦的手工技藝步驟復雜、材料要求高、耗時耗力,導致壯錦的成本偏高,產量與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許多從事壯錦生產的手工人因家庭生計被迫轉行。20世紀90年代,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眾多壯錦廠倒閉,壯錦陷入了沉寂的階段。進入21世紀后,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雖面臨巨大挑戰,但也迎來新的契機。一方面,2006年壯錦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壯錦文化的傳承與復興迎來新的機遇。
縱觀壯錦的發展歷程,壯錦經歷了萌芽、形成、興盛、繁榮、沉寂與復興的不同時期。由于壯錦傳承的局限性以及壯錦技藝的復雜性,壯錦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
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對自身文化有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11]。文化自覺從根本上表現為民族成員對自身文化的理性認識和自由抉擇,它以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深層動因為旨向,在構建民族文化本源性價值理性的同時彰顯民族文化認同的目標[12]。培養文化自覺,需要對民族文化有深刻認知,對文化發展進行深刻把握,對民族文化負有責任和擔當。壯錦是壯族人民歷史文化的符號和載體,是壯族人民的一種民族標識。但是在當代,人們更多地把壯錦視為一種民間工藝,忽視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特殊價值,而單純地將其當作裝飾品[13]。不少人對壯錦缺乏民族美學、文化的認同感,難以領悟其文化內涵,將其與物美價廉的工業紡織品相比,認為其是不時尚、不潮流的“老土”物品。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由于壯錦織造業的成本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許多織錦從業者為了生計紛紛轉行,從農村走向城市尋找工作機會。2020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中國青年》顯示,我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近1.7億人,其中多數為青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鎮化達到71.1%[14]。2021年10月“中國好人榜”獲得者壯錦文化推廣人蘭培文對此深有感觸[15]。2015年,22歲的蘭培文回到忻城發現,由于壯錦織造業的經濟效益低下,壯錦工藝的傳承人逐漸流失,整個忻城縣只有為數不多的老年人掌握織錦技術[16]。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化逐步代替手工作業,壯錦的生產工具、流程等都發生了變革,用人需求下降,壯錦的生產工藝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傳承人而言,這一系列的改變都是全新的挑戰。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助力下,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努力宣傳,壯錦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學習壯錦織造技藝的人數已有一定的增加。例如蘭培文成立了壯族織錦技藝傳承展示中心,建立廣西金繡球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力圖將織錦技術傳承下去[15]。但織錦技藝仍以口耳相傳和技藝親授為主,多為家族式、師徒型的規模,結構單一,與市場關聯程度低,抗風險能力較弱,屬于自我發展能力、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的傳承方式。其傳承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困難,例如成熟的織錦藝人人數不足,學習、練習場地受限,學習初期學徒經濟收入較少等。壯錦發展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探索出更優的傳承方式。
忻城壯錦企業規模較小,在市場競爭中無品牌優勢,產品主要以民族服裝、背帶為主。目前忻城壯錦的銷售模式為線上線下結合,具體方式為抖音直播售賣結合工作室線下接單出售;線上銷售依靠團隊在抖音直播間向網友展示壯錦成品并接受私人定制訂單;線下則是客戶聯系企業或者到工作室進行溝通和購買。壯錦產品知名度不夠,需求量較少,消費人數難以提升,銷售市場隨之受限,銷售利潤不穩定。
盡管忻城壯錦的發展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壯錦作為廣西與壯族的文化符號之一,極具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值得我們去研究如何進一步發展與傳承。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文化的形態不是自然形成的,是經過新舊更替形成一定的模式,融入人們的生活,根據實踐改造和創新,再傳承給下一代的過程。壯錦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對整個社會的文化自覺進行長期的培養和引導,為其提供一個有利的經濟社會環境。
培養壯錦的文化自覺,需要政府和民間力量的相互合作。需要政府利用電視、電影等主流媒體,公眾平臺加大對壯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的宣傳,以此提高人們對壯錦價值的認識,增加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建議嘗試將壯錦引入課堂,宣傳民族文化的同時,拓展學生知識,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壯錦的過程中結合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可在忻城建立開設壯錦技藝培訓班、忻城壯錦體驗班或舉行織錦比賽等,以忻城壯錦的發展歷史、壯錦的制作工藝為背景,以壯錦技藝培訓班和忻城壯錦體驗班為載體,將壯錦這一民族符號播種至學生心中,擴大壯錦文化在年輕人中的影響。
在發展壯錦的同時,重視織錦藝人的權益,確保壯錦的每一環節都有所依,保障織錦手藝人的生活,制定福利和補助政策。基于壯錦技藝的復雜及特殊的傳授方式,應積極鼓勵資深織錦藝人收徒,傳承技藝。此外,也要重視手工藝人的文化素質,定期舉行培訓班或交流會,激發思想碰撞,讓手工藝人在擁有智力支持的基礎上,融合自己的想法進行創新。同時,政府應對傳承人進行保護和激勵,對壯錦傳承具有巨大貢獻、獲得國家或地方級榮譽的藝人,要給予獎勵。借助“榜樣”的力量帶動人們學習,就如先富帶動后富。例如,壯錦文化推廣人蘭培文的頭銜,給蘭培文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提高了他的社會地位,使其在傳承和弘揚忻城壯錦文化過程中事半功倍。提高壯錦民間藝人的地位和收入,提高壯錦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讓他們加入到弘揚本民族文化的隊伍中來,是壯錦行業保持活力的重要舉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文化傳承中人處于不可替代的主體地位,就壯錦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織錦技藝的傳承尤為重要。首先,要建立精神性和物質性雙獎勵機制,肯定杰出壯錦藝人的貢獻與成就,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成就感,例如授予為壯錦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織錦藝人“織錦大師”與“壯錦杰出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幫助織錦藝人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與地位,為織錦藝人堅持和傳承壯錦文化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充足的動力。同時對他們的傳承工作和生活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讓藝人們無后顧之憂,可以專注于壯錦技藝的傳承。其次,建設完善的壯錦傳承機制,既要豐富傳承人的師資力量,發掘與扶持那些掌握壯錦技藝的民間藝人,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精神動力,又要重視引導培養年輕一代的壯錦手工藝人,讓壯錦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1.培育“生態壯錦”新業態,發展生態旅游
忻城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地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質位居全國前列,樹木種類高達90多種,忻城可借助其有利條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城鄉融合、三產融合,以“一村一品”模式培育壯錦產業鏈,建設包含觀光、壯錦故事講述、成品展覽、織錦展示、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基地,結合忻城資源條件和壯錦、薰衣草莊園、糯玉米、金銀花、桑蠶等特色產品,形成忻城特有的旅游路線,帶動忻城農產品的發展。壯錦的發展緊跟時代的同時也應具有前瞻性,在制作壯錦染料的同時,研發可食用染料,逐步建設食品級染料產業,減少化學染料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拓展忻城的種植業,根據忻城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種植壯錦原材料,降低成本,充分發揮忻城農民的作用,積極調動農民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也可進一步拓展中草藥業,與壯錦染料配方進行創新改造,助力壯錦新業態,形成“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2.發展民俗文化旅游,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忻城土司衙署具有500多年歷史,是忻城歷史的代表建筑和文化旅游品牌,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壯族故宮”。歷史不僅僅是文字的記載和留存空間的遺跡,最重要的是通過時代的結合和集體記憶的構建,形成人們的精神糧食??山Y合壯族的山歌文化、非遺文化、民間傳說、壯錦傳承故事等,創造富有忻城特色的影視文化產業,例如微電影、紀錄片等,將民間小故事以短劇的形式拍攝,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播放宣傳,凸顯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帶動忻城的經濟發展,緊跟時代要求,逐步開拓忻城戲劇、山歌、影視、漫畫等文化產業,將文化的內在活力轉化為忻城的發展動力。
在全國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壯錦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壯族人民文化自信的表現。壯錦是壯族獨特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立足壯族非遺文化,結合時代文化將壯錦文化融入生活,將壯錦產業融合地方企業,可促使壯錦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