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舞
金秋時節,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一派豐收景象。成熟的果子掛滿枝頭,果農們采摘、裝箱、搬運上車,臉上洋溢著增收的喜悅。村里建起一座座嶄新民居,水泥路四通八達,群山之間一排排蘑菇大棚鱗次櫛比。
10年間,阜平變了個模樣。
阜平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地方扶貧考察的首站。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脫貧攻堅戰在新時代中國大地上打響——
習近平總書記以不停歇的腳步丈量著貧困角落,從塞北高原到烏蒙山區,從秦嶺腹地到湘西大山,從南疆綠洲到林海雪原……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調研了20多個貧困村。
脫貧攻堅的每個重要節點和重大關頭,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召開7次脫貧攻堅座談會,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
剛過去的暑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楊正邦每天都很忙。
10年間,全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勞務、種養、苗繡五個產業,去年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68萬元,實現從深度貧困村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華麗轉身”。
2013年11月3日,正是在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他說,“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推動了扶貧減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這是史無前例的精準到人,明確“幫扶誰”:8年時間,近2000萬人次進村入戶,開展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這是舉世罕見的精準組織,明確“誰來幫”:25萬多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縣級以上單位派出的駐村干部,做到戶戶有責任人,村村有幫扶隊。這是實事求是的精準施策,明確“怎么幫”:根據不同致貧原因實施“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這是審慎科學的精準評估,明確“如何退”:明確“時間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內生力和發展力……創新構建最嚴格考核評估體系,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秋日中午,車輛行駛在通往化屋村的旅游公路上,目光所及一派生機:路兩旁多彩的花卉,遠處一些低緩的山丘上正在平場施工,老鄉剛從地里干完活兒收工回家……
“脫貧了還不能歇腳,在面向鄉村振興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貴州黔西市新仁鄉黨委副書記、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說,化屋村目前面臨發展空間受限等挑戰,打算以成立聯村黨委的形式,與其相鄰的村“抱團”發展。
脫貧之后,鄉村如何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2021年2月3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考察調研,殷切囑托當地干部群眾:“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希望鄉親們繼續努力奮斗,把鄉村產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
早在2020年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的鄉村發展擘畫方向,“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向著新的勝利進發。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眾志成城、團結奮進,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