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郇巖
柿檳新村C區4號樓2單元901室。這是一戶典型的六口之家。205平方米的大房子里住著公婆、小兩口、孫子孫女。
推開陳珍家的門,一股涼爽的氣息撲面而來。與室外的酷暑相比,客廳一角空調的顯示屏上室溫26℃。環顧五室兩廳的家,讓蝸居省城的我不由得贊嘆,這才是真正的家,高端、大氣,溫馨、舒適。
兒媳婦陳珍,一位來自安徽的柿檳媳婦親切地與我打著招呼,那軟軟的話語如清涼的風柔且軟。她說,她與丈夫是在南方打工時認識的,剛開始,她心里并不是太樂意,因為北方農村給她的印象粗獷、落后,還有那冷得讓人發毛的冬天,與南方富有詩意的細雨蒙蒙有著天壤之別。誰知踏進男友家門的那一刻,所有的一切出乎她的意料。熱乎乎的暖氣、圍爐而坐的親情等一下子融化了她的心。2015年,陳珍成了名副其實的“柿檳媳婦”。
7年后的今天,已有一兒一女的她,說起以往,頗有感慨。嫁到柿檳的第二年,他們村便整體搬遷到現在的柿檳新村,房子更大了,環境更美了。目前她供職富士康,不忙的時候,她通過網絡直播,制作售賣各種花式蛋糕。由于藝術精湛,品種繁多,粉絲量有時候高達萬人之上。僅此一項收入,一個月下來,比工資翻幾番。
說起家庭幸福的密碼,坐在一旁的婆婆一臉笑意,她說:“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李書記領導得好,老百姓手里有錢了,人也大方了,計較的事少了,家庭也和睦了。俗話說,老人有慈心,兒女有孝心。在我們柿檳新村,像俺這樣和睦的家庭多的是,鄰里、妯娌、婆媳都講文明了,孝老敬老愛老已形成一種風氣。媳婦待我像親媽,我視媳婦如閨蜜。周末我們全家開上自家車想去哪兒去哪兒,孩兒們摘個草莓,擼擼串,俺老兩口也跟著走走轉轉,一是歇歇腳,二是開開眼界,這日子好著嘞。”說完,朝我爽朗大笑,那笑聲,驚醒了睡在搖籃里的娃。
五室三廳,老兩口兒。這是柿檳新村黃本杰團長的家。
眼前的黃團長,年近七旬,但帥氣,儒雅,依稀可尋當年的影子。
落座,四下觀望,偌大的客廳擺放著鋼琴、老年跑步機,但凡適合老人健身的器械一應俱全。剛落座,黃團長將泡好的一杯綠茶放在我面前,隨后便興致勃勃地聊起老兩口住的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共花了兩萬塊錢的經過,聊柿檳的過去,聊由他執筆寫的《柿檳村之歌》以及他帶領的老年藝術團,聊到盡興處,便翻著手機里儲存的上千張照片一張一張講述背后的故事。他說,對于柿檳村日新月異的變化,他是親歷者,更是見證者。
如今,已近70歲的黃本杰,一兒一女都早已成家。自退休后,開辦了一家診所,由于醫術精湛,收入也相當可觀。如今,隨著青山綠水大環境的改變,過上幸福生活的村民從養命到養生,小診所的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他也轉型去了村里的藝術團。
如今閑下來,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去村里參加文化藝術團的各種演出,宣傳文明新風,弘揚敬老愛老,通過多種形式的演出,村民人人想著奉獻,個個比著尊老,社會風氣大大改變,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幸福指數成倍增長。
一樁樁鱗次櫛比的樓宇,一座座休閑娛樂的涼亭,行走在柿檳小區的綠植間,黃團長指著遠遠近近的名牌小轎車自豪地說:“今年俺們社區自家小轎車至少增加了二三十輛。以前,只有在夢里才會走進有花園又有流水亭榭的美麗小區,如今夢終于圓了!”
鳥兒樹上鳴叫,花兒開放枝頭,老人涼亭納涼,孩兒橋頭嬉鬧。房前樓后,鐵樹、桂花等植物已經成型,柿檳新村,好一處美麗的幸福家園。
“這兩年因為疫情經濟下滑,好多地方都受到了影響,可俺的生活還真的一點沒變。從這點來說,柿檳人都應該感謝水泉,我倆從光腚發小,到現在的人生過半,這幾十年,柿檳村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我都看在眼里,往大處講,水泉他為國盡忠,往小處講,他是在為村里的老人盡孝。”說著,他指了指小區東南方向正在裝修的高樓,“明年這個時候,我們村新建成的星級養老院將投入使用。前天我倆還商量著,等行動不便的那一天,都去村里的養老院享享清福去。”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層次滿足居民需求,多方面改善民生品質。”書記李水泉從更深層面詮釋著宜居宜業鄉村振興的內涵。什么是幸福?在柿檳養老院的棋牌室,在養生堂,在花草叢中打著瞌睡的小貓咪,在一群打太極的老人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適合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家庭變革,于是乎,社會化養老就成了我國現階段的養老發展趨勢。柿檳,作為全國文明村,率先在2004年投資248萬余元,建設了首個村辦養老公寓。建院后一直秉承著村黨委書記李水泉的“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我們”辦院理念,歷年來,多次受到省、市領導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群體的關注。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有作為’才會‘有快樂’。老人也是一樣,我來柿檳養老院已有兩三個年頭,每天早晨,我們一幫子大老爺們唱唱紅歌,做做老年保健操,日子過得舒服著嘞。”在院長的辦公室,聽說有記者來采訪,有著50年黨齡的李志泰老人伸出大拇指表達了他的心聲,住得舒心,吃得放心,過得寬心,活得開心。
身體硬朗,精氣神十足。如果不說年齡,我猜不出他已是83歲高齡。退休前,曾從事過教育事業,又在縣廣播站做過記者,干過編輯。退休后,老人退而不休,聊起他的故鄉三部曲《情系故鄉》《故鄉風情》《故鄉情思》讓老人打開了話題,他講得有味,我聽得著迷。說起當下,他說得掏心掏肺。“我們這一代大都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有的中年下崗,有的婚姻不幸,有的疾病纏身,出走半生,飽經風霜,老了,由于兒女不在身邊,孤獨、寂寞讓我們這些老年人無所適從,隨著醫療條件的保障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百歲老人屢見不鮮,從60歲算起,還有20—30年的時間。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是等死,吃好、喝好,給錢、給物,僅有物質需求,而忽視心靈、精神的慰藉,這樣只會加速老人的死亡。如今,在柿檳養老院的這幾年,我有一種歸屬感,在這里,我和我的同齡人被尊重、有尊嚴,也活出了老年人的價值。”
晚上打太極拳已成為老年人的一個必修課。“我剛來的時候,可瘦嘞,你看看,我現在都快150斤嘞。”今年已經83歲的郭銀娥老人看上去就像70多歲的身板,閑暇的時間,老人找點好看的奶箱盒子做漂亮的紙扇,一針一線地縫鞋墊送給親戚朋友;每次改善生活的時候,她主動留下來幫助工作人員收拾碗筷。老人總是說:“我能干嘞,多少干點活兒還可得勁嘞。”幸福的臉上洋溢著知足。“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孩子們忙于工作,凡事都圍著兒女轉,不僅自己活得不舒心,有時還會惹兒女嫌棄。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彼此成全。說起眼下的幸福,她掰著指頭給自己強調了幾點,身材再苗條一點,血壓再正常一點,舞姿再美一點。一番話,讓在場的幾位大爺笑岔了氣兒。
見到88歲的王振英老人,我還是吃驚不小,淡紫色的金絲絨上衣合體而不失高貴,牙白色的項鏈將老人襯托得氣質優雅,與老人坐下來閑聊得知,王阿姨有著60年的黨齡,新中國成立前,干過地下黨,做過婦女主任。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工作突出,曾被省長接見過。如今幾十年過去,四個孩子也都成家立業了,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盡一份力。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工作,解除孩子們的后顧之憂,她最終選擇了柿檳公寓。剛到時,正趕上志愿者給老人慰問演出,小孩子們一個一個“奶奶、奶奶”地叫著,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再說,我們老了,牙口不好,這里做的飯又軟又淡合口味。去年過年,孩子們讓我回家,我一想,人老了,家里親戚多,擱不住操勞。”孝敬不如尊重,大年初一,她的孫男弟女、一家老小來柿檳老年公寓過了一個別樣的新春。
古語有云:“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社會在進步,養老也需要轉型,如何讓老年文化生活也跟上社會的發展?柿檳老年公寓結合老人的身體狀況及生活特點,適當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手工制作和養生項目。開展適合老人手工制作的小飾品、簡單包裝等手工活,做到一切為了老人,為了老人的一切。并以“老年公寓是我家”開展相關活動。每天上午10點聽著音樂散步;每月10日、20日舉辦小型文藝活動,帶領老人合唱《社會主義好》《東方紅》等紅歌,鼓勵老人積極參加表演,既加強了員工和老人的感情,又使老年人老有所樂。
“忠孝”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只有當我們謹記先人的教誨,孝敬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企業,我們的人生價值才會得到體現,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美好,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安定。采訪結束,院長王更申的幾句話讓記者對這位“80后”平添幾分敬仰。
為社會擔責,為家庭分憂,為老人盡孝。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體現了對于養老問題的重視,相信在黨中央的關懷下,柿檳老年公寓在村“兩委”的關心照料下,老年人一定更加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