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高 華, 孫江龍, 劉 曾
(華中科技大學a.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b.船舶數據技術與支撐軟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c.船舶和海洋工程水動力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4)
船舶線型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考慮靜穩性和快速性,也需要考慮操縱性和耐波性,其中快速性能是最核心性能,直接影響船舶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快速性主要包含阻力性能和推進性能兩部分,該部分內容為船舶專業核心課程船舶原理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1],共有船舶阻力和船舶推進兩大章節,約48 學時課程,快速性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無論是后續深造和從事相關工作都需要理解并掌握[2]。
V形艇的特征是所有橫剖面都呈V 形,其航行速度較快,被廣泛用于無人艇、軍用艦船、游船、公務船等特種船舶[3-4]。V形艇由于其剖面特征,可用帶有斜升角β的滑行平板近似處理,依次完成面升力和縱傾角的計算,進一步對縱傾角做非棱形修正后完成阻力估算[5];其船型的伴流分數、推力減額等自航因子也相對容易估算,便于對已有數據進行線性插值完成圖譜繪制。
為了實現學生對阻力性能、推進性能、船機槳匹配知識脈絡的系統學習與掌握,設計了船舶快速性教學系統。系統基于V 形艇模型試驗獲取阻力圖譜數據庫,對推進因子進行選定后預估設計航速,完成螺旋槳主要參數計算,對照螺旋槳圖譜基于VB 語言進行AutoCAD二次開發,完成螺旋槳出圖繪制[6]。該教學系統基于模型試驗數據設計,實用性強,界面簡潔交互性強,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軟件可激發學生思考能力[7],增進知識理解,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有積極作用。
選用V 形艇船長26.79 m,船寬分別為4.58 m、5.42 m和6.63 m。該艇(見圖1)具有尖舭型船首,所有橫剖面均呈V形,首部較尖,斜升角較大[8],其角度不斷減小平滑過渡到船中,船中橫向斜升角β(13°、16°、20°),并向船尾不斷減小過渡,直至船尾趨近于零。

圖1 V形艇線型圖
表1 所示為船寬4.58 m的船型參數,斜升角分別為13°、16°和20°,每個斜升角下分別有45 t、55 t和65 t 3 個吃水,每個吃水分別有0°和0.5°(尾傾)的靜傾角。表2 和表3 所示分別為船寬5.42 m和6.63 m的船型參數,每個船寬分別包含與表1 類似的斜升角、排水量、靜傾角工況組合。3 組船寬、3 組斜升角、3 組排水量和兩組靜傾角共組合成54 組工況,每組工況航速范圍為15 ~39 kn(1 kn =1.852 km/h),航行傅氏數Fn范圍為1.229 ~3.194。

表1 船寬B =4.58 m船型參數

表2 船寬B =5.42 m船型參數

表3 船寬B =6.63 m船型參數
試驗過程如圖2 所示,測試裝置包含試驗模型、夾持裝置、導航桿和阻力傳感器。其中模型排水量和姿態調整完成后通過前后導航桿來保證航向,夾持裝置在拖車啟動和停止時夾緊模型,起到保護鋼絲繩和傳感器的作用。阻力儀一端固定于拖車上,另一端連接鋼絲繩,鋼絲繩通過兩個導輪轉向后與模型連接,連接點高度處于模型的重心處或者槳軸延長線上[9]。試驗過程中模型在拖車的牽引下以設定航速航行,夾持裝置松開,導航桿為軸承式套筒設計,其對阻力影響可忽略,此時鋼絲繩上拉力與模型阻力相等,阻力傳感器上可直接實現對鋼絲繩拉力測量。

圖2 船模試驗示意
由模型阻力換算至實船有效功率時采用傅汝德法(Froude’s Method)[10],將船模阻力Rt分為摩擦阻力Rf和剩余阻力Rr,無因次化后即船模阻力系數Ct分為摩擦阻力系數Cf和剩余阻力系數Cr,傅汝德法認為實船和模型剩余阻力系數相等,摩擦阻力系數計算采用1957-ITTC公式,其表達式為:
式中,Re為船舶對應航速的雷諾數。
實船總阻力系數:
式中:ΔCf為粗糙度補貼系數;船模阻力系數Ct、摩擦阻力系數Cf和剩余阻力系數Cr;下標m 表示模型尺度;下標s表示實船尺度。結合實驗室對快艇類船型處理經驗,ΔCf取0.2 ×10-3。
實船總阻力:
式中:ρS表示實船所處水密度;vs表示實船航速;SS表示實船濕面積。
實船有效功率:
模型試驗在我校船模拖曳水池實驗室(見圖3)進行,實驗室包含試驗水池和拖車系統,水池長×寬×深為175 m ×6 m ×4 m,拖車航速最高9 m/s,航速精度0.1%。

圖3 船模拖曳水池實驗室
結合水池硬件條件,確定試驗縮尺比λ =10,模型尺度長為2.679 m,寬度分別為0.458 m、0.542 m 和0.663 m,按照傅汝德相似準則換算模型航速為2.440 ~6.344 m/s。木質模型及試驗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模型及試驗過程
對于快艇可用體積傅氏數和單位排水量阻力來完成其阻力圖譜繪制,其中體積傅氏數為:
將所有工況54 條阻力數據按照橫坐標為體積傅氏數Fr?,縱坐標為R/Δ 繪制試驗結果曲線圖[11],其中船寬B =4.58 m,排水量Δ =45 t。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可知將所有試驗結果完成后共有9 張如圖5 所示結果圖,完成圖譜數據的獲取。

圖5 快艇阻力圖譜(船寬B =4.58 m,Δ =45 t)
基于船舶阻力圖譜,設計實驗教學方案[12]如圖6所示。

圖6 設計的實驗教學方案
(1)學生在一定范圍內選取船長、船寬、斜升角、排水量和靜傾角,基于阻力圖譜線性插值得出不同航速阻力值,進一步得出不同航速有效功率。
(2)學生選取推力減額t 和伴流分數w 等參數,對于V形艇推力減額t范圍取0.06 ~0.15,伴流分數w范圍取0.1 ~0.18,相對旋轉效率可初步取1,軸系效率取0.95 ~1 之間。
(3)輸入主機有效功率和數量,基于航速范圍(15 ~39 kn)內有效功率曲線和步驟(2)中輸入的推進系數,預估設計槳的敞水功率η0和船舶設計航速[13]。
(4)輸入螺旋槳的葉數(3 葉或5 葉),根據螺旋槳圖譜設計準則選定螺旋槳,計算槳徑d、螺距比P/d和盤面比AD/A0。
(5)完成螺旋槳參數計算后,選擇圖紙大小、螺旋槳旋向等參數,完成出圖,圖紙包含槳葉剖面尺寸表、螺旋槳要素表、正投影輪廓圖、側投影輪廓圖和伸張輪廓圖。
按照上述方案完成教學軟件設計,界面如圖7 所示,共包含3 個模塊:阻力插值模塊,螺旋槳選型模塊和螺旋槳出圖模塊。

圖7 教學軟件界面
阻力插值模塊包含有船長、船寬、斜升角、排水量和靜傾角輸入窗口,學生輸入上述參數后,基于船舶阻力圖譜線性插值可輸出該船舶“航速-功率”曲線。
螺旋槳選型模塊包含主機功率、轉速、推力減額、伴流分數、槳葉數、相對旋轉效率等輸入窗口,完成以上輸入后根據船舶的航速范圍,基于已經生成“航速—功率”曲線估算螺旋槳敞水效率和設計航速,完成螺旋槳主要參數選型。
螺旋槳出圖界面主要作用是在AutoCAD 軟件中完成自動出圖[14],選取螺旋槳旋向和圖紙大小后,即可按要求生成CAD格式的螺旋槳設計圖紙。
如圖8 所示,學生依次輸入船長28.9 m,船寬5.2 m,排水量50 t,斜升角18°,靜傾角0.2°,點擊“輸出實船有效功率”后完成阻力預報;進一步輸入主機功率、轉速、推力減額、伴流分數、減速比、傳動效率、槳葉數量等參數,點擊“輸出螺旋槳參數”后完成螺旋槳的選取及設計航速預估;選擇圖紙為A3,旋向右旋后點擊“出圖”即可實現螺旋槳圖譜設計。

圖8 教學軟件使用
生成的螺旋槳圖紙如圖9 所示,圖紙包含螺旋槳要素表、葉剖面尺寸表和槳葉輪廓形狀圖。螺旋槳要素主要包含葉數、槳徑、螺距比、盤面比、轂徑、后傾角、旋向等參數。

圖9 生成的螺旋槳圖紙
葉剖面尺寸表按照0.3R ~0.9R 對槳葉進行剖切,槳葉剖面圖橫坐標以葉寬百分比表示[15],縱坐標以最大葉寬百分比表示;槳葉輪廓形狀圖包含側投影圖、正投影圖和伸張輪廓圖,是對螺旋槳要素表和葉剖面尺寸表的圖形顯示。
以V形快艇為對象,以模型試驗的方法獲取其在不同船寬、斜升角、排水量、靜傾角工況下共54 組阻力數據,形成該母型艇的阻力圖譜。學生選定船型參數后根據圖譜線性插值獲得有效功率,選定主機功率和轉速后預估船舶設計航速,完成螺旋槳設計,編制葉剖面尺寸表,并完成槳葉輪廓形狀圖繪制。
本教學系統作為課堂知識教學的輔助軟件,將阻力性能、推進性能、船機槳匹配知識有機融合,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了教學手段。教學系統界面簡潔交互性強,可使學生對螺旋槳形成直觀認識。教學過程可使學生對整個船舶設計過程形成系統認識,啟發學生對船舶設計階段核心問題的思考,提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