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紅巖, 金仁東, 張鵬飛
(北京科技大學資產管理處,北京 100083)
高校教學科研用房是高校辦學資源中的重要基礎資源,是高校進行各種教育活動及自身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支撐和條件保障功能。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科研體量的不斷增長以及服務區域經濟與國家戰略需求的縱深發展,公共用房需求與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高??臻g資源已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
如何盤活現有教學科研用房資源,優化配置增量空間已成為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2]。
本文從北京地區高校教學科研用房管理制度入手,對比相關高校管理制度,通過教學科研用房配置的總體態勢、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關意見建議。
清華大學于1986 年提出教學科研用房實行“分類管理、定額使用、超額收費、缺額調劑”的管理思路并制訂了相關管理制度,此后各高校紛紛探索和實踐了“分類管理、定額核算、有償使用”的公用房管理體制[3],其核心內容即是通過個性化的配置核算方法建立定量化的教學科研用房配置模式,從而達到經濟杠桿調節用房配置的管理需求[4]。通過工作調研以及制度查閱,對北京地區高校10 所高校的教學科研用房管理制度進行了匯總梳理,作為研究的基礎樣本,具體明細見表1。

表1 樣本高校公用房管理辦法
樣本高校的管理制度雖自成體系,卻在管理形式方面具有相似性,都是基于一定的政策依據,從分類管理、核算方法、收費管理等方面對教學科研用房配置進行了闡述。即在《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建標〔1992〕245 號,現行版為建標〔2018〕號)、《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 號)、《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2017 年12 月5 日施行版本)等政策及標準指導下,以一定的用房性質為類別,確定核算方法與配置標準,實行“分類管理、定額核算、有償使用”的管理原則[5]。
由于本文主要側重于研究用房的核算方法,因此后續匯總分析統一以行政辦公用房(黨政機關用房、辦公輔助用房、學生活動用房)、教師工作用房、本科教學用房、科研實驗用房為分類方法,以保證統計分析的一致性。
行政辦公用房主要包括黨政辦公用房、辦公輔助用房、學生活動用房等。黨政辦公用房核算主要有2種方法:①考慮行政職級情況,不同職級給予不同定額面積;②以人均定額的方法,按照編制數或在編在崗的實際人數給予定額面積。此外,各高校均適當考慮了辦公輔助用房(會議室、接待室、資料室等)與學生活動用房,樣本高校中有8 所高校明確此類用房配置標準,一般按照“編制數×人均補貼定額”核算,或按照“編制規模分檔定額”核算,并對最高定額給予了規定;有8 所高校對學生活動用房進行了明確規定,核算依據主要為學生規模,即根據學生總數或當量學生數給予人均定額??傮w而言,多數高校均控制或適度縮減黨政辦公用房,如多數高校參考《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以不超過正處級18 m2、副處級12 m2、其他人員9 m2為標準,同時又考慮師生活動需求,將行政辦公用房設定在合理范圍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資源節約的原則。
《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建標191—2018)的條文說明中提出,教師工作正教授、副教授、一般教師工作室宜為18、9、4 m2的標準,這里“宜”表示該標準允許稍有選擇。因此,多數高校以專業技術職務的正高、副高、講師對標正處、副處、科級,將教師工作用房定額面積確定為正高級18 m2、副高級12 m2、講師及其他9 m2;也有部分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適度縮減教師工作用房定額面積,如有的高校規定正高級15 m2、副高級10 m2、講師及其他8 m2。
教師工作用房的人員基數,分為2 種方式:①以編制數為基準,按照職稱的不同給予人均定額;②根據在編在崗人員情況,按照職稱給予人均定額。有6所高校對院士、高層次人才的工作用房給予相應的定額,個別高校根據崗位聘任等級,在職稱基礎上增加更多層次的區分。此外,部分高校明確了訪問學者、博士后、外聘人員的定額面積。由此可見,教師工作用房可在資源狀況允許的前提下,給教師相對寬松的工作空間,充分體現教師與大學互動中的身份認同;在保證正高18 m2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副高、一般教師適度縮減,提供基本工作面積。
本科教學用房是指去除公共教室以外的,承擔本科生公共實驗教學的實驗場地。本科教學用房的核算,主要采取3 種方式:①以認定現有占用面積為基礎,由相關部門核定的數據為主要依據。②根據教學培養計劃及教學組織模式,對一定實驗生時數給予定額面積,并通過系數調節學科類型間差異。③根據各類學生人數和生均定額標準給予定額面積,同時用系數調節學科類型間差異。
部分高校以本科人才培養實際需求,進一步細化了本科教學用房,對多種類型教學用房統籌核算,如對教學實驗場地以實驗生時數給予定額面積,學位論文用房以人員規模給予定額面積,大型教學設備補貼采取部門核定方式,對不同級別、不同科類的教學基地給予一定的定額補貼等??傮w而言,各高校均對本科教學用房采取了優先保證原則,以多維角度考慮,兼顧教學場地的多樣性與差異化特點,同時適當強化資源效益原則。
科研實驗用房是用房資源核算與配置的核心內容。核算科研實驗用房定額面積,主要采取以下方法:①以教師編制、研究生規模為核算指標,按照學科類別或人員規模,給予分檔定額或人均定額面積;②以教師編制為核算指標,根據專業不同給予人均定額面積;③以研究生規模為核算指標,根據學科類別或人員規模給予分檔定額或生均定額面積;④以學生規模為核算指標,在方法③的基礎上,適當考慮了本科生科技創新場地的定額面積。在基礎定額面積以外,各高校結合實際狀況,分別結合科研基地類型與等級、大型儀器設備實際占地、學科評估結果等情況給予科研補貼面積,其中有的科研補貼面積根據等級、結果直接賦值,有的則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認定。結合科研實驗用房定額,不同高校對科研實驗用房實行的有償使用范圍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對科研及科研輔助用房實施全類別有償使用,定額內基礎標準收費,定額外超額標準收費;另一部分高校則對科研及科研輔助用房實施部分有償使用,定額內免費,定額外收費。
所有高校均是在統籌教學科研單位建制、機構、人員、績效等因素基礎上,兼顧學科差異、實行整體定額配置,核算到各教學科研單位。其核心指標主要包括人員編制數、職級、職稱、學生規模、體現學科類型的調節系數、基地性質等[6]。配置指標的選取遵循簡易原則,選擇連續、有效、影響因素較明確的統計數據,與教學科研單位公共用房發展狀況相匹配,并留有余量,使核算結果具有一定彈性、可持續的實際效果。
(1)實行總量管理和定額配置的總體思路。總量管理是指高校在核定教學科研單位實際用房情況時,只考慮教學科研單位實際用房的總面積,而不關注總面積中各分類用房的實際使用面積,避免用房性質難以區分等問題,在實際操作層面具有便利性;定額配置則是指在核算教學科研單位應配置面積時,則按各分類用房,賦予一定核算指標和核算方法,分類核算各類用房的定額面積。
(2)堅持優先保障與梯度調節的基本原則。考慮各教學科研單位在本科教學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實際需要,優先保證基本辦公用房、本科教學用房以及承載一定公共服務功能的空間,給予免費定額面積或全額認定為免費;在全面考慮學科類型、專業特點的基礎上,重點核算科研用房的配置面積,并通過系數對科研用房定額面積進行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兼顧各學科性質的不同,起到調解作用。
(3)兼顧資源效益與差異特點的實施策略。所有高校在核算用房時,均在保證基本用房需求的基礎上,強調房屋資源使用效益,全面核算各類用房應配置的面積;同時在核算過程中充分考慮差異特點,對科研用房是否全面收費還是超額收費、不同校區和樓宇收費標準不同、不同學科對用房的需求不同等問題采取了各自的處理方式,體現了高校自身特點。
教學科研單位的房屋總量是首要且重要的前提基礎,是決定各類用房定額標準的重要影響因素。房屋資源體量大的高校,在核算過程中核定的標準較為寬松,房屋資源體量小的高校,標準則較為緊縮。此外,各類用房定額標準的“量度”大小也極為重要,決定著有償使用的范圍,應貼合實際合理確定;同時核算方法不同,則定額標準的“量度”也會有很大不同。
(1)行政辦公用房。《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建標191—2018)條文明確說明,院系行政辦公用房按每1 000 名學生為基數測算,使用面積共320 m2,不足1 000 人的院系其面積按學生人數酌情減少,超過1 000 人時,根據需要其面積適當增加。因此,高校在確定此類用房核算標準時,應將實際占用情況與依據標準測算面積數據進行對比,將行政辦公用房定額確定在合理、合適范圍內,既貼合實際情況,又滿足基本功能需求,最大限度向教學科研用房功能轉化。
(2)本科教學用房。采用部門核定方式,優點在于多數用房用途明確易于核定,不足之處是存在與科研實驗用房共用情況,難以準確界定;采用生時數核算,參考教學工作量客觀上具有一定科學性、易操作,但由于各學科性質不同,其測算結果往往與實際差異較大;采用學生規模核算,通過學科系數進行調節,核算方法簡單,但與生時數方式一樣,有時會與實際情況差異較大。由此看出,各核算方法各有優點,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核定中靈活處理,將“量度”確定在合理的范圍內。
不僅用房規模的體量是重要影響因素,核算指標的選取也至關重要。應統籌考慮,既貼合此類用房的現實狀況,又注重各核算指標的聯動,將定額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1)教師工作用房。教師工作用房應以編制數為核算基數。以編制數為核算基數,體現了一定階段或條件下教學科研崗位的總體規模,有利于教學科研單位統籌規劃,便于結合缺編情況進行總體調配,避免因教師入職與離職的變動導致用房頻繁調整,給核定工作造成一定難度。
(2)高層次人才用房。教育部出臺了《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教人〔2020〕15 號),明確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因此,高校應發揮正確的辦學資源配置導向作用,不建議配置高層次人才用房,可在總體評估學科建設水平及發展需要方面綜合考慮。
(3)科研實驗用房。主要采取以教師編制或研究生數給予人均定額,并用學科類調節系數予以調節的方法。此種方法中,學科類調節系數最為核心與關鍵;如系數間差距較大容易對確定依據存疑,系數差距小又難以起到調節作用。因此,應采取多維度的指標對科研實驗用房進行核算,在基礎科研面積上輔以科研補貼定額予以適當補充,如科研基地、大型儀器設備、學科評估結果、科研成果等,弱化單純依靠學科類型系數調節所導致的各種矛盾,平衡各學科用房需求的不均衡。
(4)本科教學與科研實驗的交叉。由于部分科研實驗用房承載了本科畢業設計、科技創新、專業實驗場地的實際功能,因此這類交叉用房的核算也受到關注。如高校用房總量寬松,可根據學生規模對本科畢業設計、科技創新給予一定補貼,整體核算給各教學科研單位;科研實驗用房承擔的專業實驗場地,建議以課程開設情況為核算依據,根據學時、組次、學生規模等數據估算使用頻次,按一定比例對各教學科研單位用房面積進行減免。
(1)關注使用效率。本科教學用房與承載服務功能的公共測試平臺,主要按照實際使用情況予以核定,堅持優先保證原則,最大限度確保本科教學、實驗測試服務的用房面積,且應明確規定這兩類用房核定減免后不得轉作其他用途。此外,還應關注其使用效率,根據課程開設情況核定本科教學實驗用房使用效率,根據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考核情況核定是否對公共測試平臺面積進行全額減免,將房屋資源配置與使用評估有機結合,推進房屋資源使用評估。
(2)統籌幾項工作。房屋配置還應在源頭做好幾項工作:①統籌通用型儀器設備購置,減少重復購置所導致的空間占用,避免空間資源浪費;②統籌功能性、服務性用房,如會議室、資料室等,通過共用、功能轉化等措施,提高房屋使用效率;③統籌研究生工位,文科研究生工位可采取共享原則按一定比例設置,理工科研究生工位應與實驗室隔離;只有前期工作統籌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3)完善實施細則。公共用房資源配置的實行,需要激發各教學科研單位的積極性與自主性,需要強有力的工作機制加以保障,特別是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如明確有償使用的具體流程,包括怎么繳費、經費來源、繳納經費如何使用、對各教學科研單位的返還比例等等。
(1)強化統籌推進,構建資源配置體系。堅持資源效能最大化、效益最優化的原則,構建職能明晰、統籌管理、協同推進的空間資源配置體系,整合學校房產、人事、財務、資產、信息化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健全高效運行的資源配置管理體系與工作機制[7],系統規劃、統籌推進,最大限度滿足教學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提高空間資源利用和管理效能。
(2)加強日常巡查,做好空間利用評估。加強教學科研用房日常管理與使用監督[8],建立日常巡查、定期核查、針對性抽查相結合的檢查體系,掌握公共用房真實、準確的使用狀況,定期測算與評估公共用房的使用效率,并以此為依據結合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實際需求,進行適時適度、類型匹配的空間資源調配,使得房屋資源狀況有據可查、房屋資源調配行之有效。
(3)緊抓配置源頭,推進公共資源共享。加強資源配置源頭管理,引導建立公共服務用房的共享共用機制[9],特別是會議室、報告廳等。將此類用房列為學校共用資源,由教學科研單位負責日常管理,面向全校預約使用;加強通用性儀器設備的購置需求論證,建立公共測試服務平臺,集中購置具有共性需求的通用性儀器設備,避免重復購置所導致放置空間不足等問題[10]。
(4)健全流動機制,推進科研用房周轉?;诳蒲泄ぷ餍枰趦瀯輰W科、新興發展學科設置科研周轉用房,采取項目申請、效益評估方式,對申請團隊進行總體評估。該類用房的申請及審批需把握兩個原則:①優先支撐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重點實驗室、優勢學科、重大科研專項)的科研用房;②科研周轉用房作為“特別區域”管理,制定完善的流轉與退出機制,科研項目完成后適時騰退用房。
(5)堅持優勞優酬,探索成本績效抵扣。逐步推進以科研績效抵扣用房成本的實踐探索,考察教學科研單位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存續期內)以及其他對學校建設有顯著作用的重大成果并進行評定,健全激勵機制[11],對于成果突出的教學科研單位可給予免費定額面積獎勵,或直接減免房屋使用調節費用[12];考慮科研成果形成的長期性與累積性,績效獎勵可在一定年度內有效。
(6)考慮機動用房,適度預留發展空間。預留發展空間是學校長遠發展的實施戰略,是進一步優化教學科研用房資源配置、提升學校發展韌性,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應在統籌空間資源的基礎上,適度預留未來發展空間[13]。預留空間的使用應結合內部科研績效情況建立管理機制,一定程度上向科研效益高的單位及學科傾斜;同時統籌實驗室安全管理、儀器設備管理、資產管理、能源管理等一體化建設,提高預留發展空間使用效能[14]。
高校教學科研單位公共用房資源配置是復雜、系統的管理體系,貫穿于校園規劃、房屋建設計劃、施工、驗收、配置、調整以及處置等各個環節,是動態、精細的管理過程。高校應著力改變傳統的按需配置的資源管理模式,秉承發展理念[15],統籌管理、科學配置,實行基于信息化建設、精細化管理、市場化激勵的房屋資源管理,配合空間資源增量,逐步建立并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強化效益,改善統籌規劃不力、使用效率不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