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進》: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您最關注其中哪些亮點,如何解讀它的意義?
楊道匡:澳門的面積大約3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很高,地少人多的特征十分明顯。隨著經濟和人口增長,澳門未來將面臨城市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的問題。橫琴島與澳門地域相鄰,通過蓮花大橋往來兩地十分方便,橫琴的面積達106平方公里,通過合作可為澳門長遠發展開拓新的空間。
中央政府對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和保持長期繁榮發展一直高度重視。《方案》提出:新形勢下做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發開放,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舉措,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有利于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方案》提出在深度合作區中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同時提出了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等發展定位。上述一系列創新合作發展定位和模式,將會成為粵澳協同建設橫琴深合區的亮點和特點。
《同舟共進》:自2009年以來,多項開發橫琴的政策出臺落地,相比以往,這次《方案》的創新點是什么?
楊道匡:首先是合作區管理機制以創新模式設立。最新公布的《方案》明確提出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下,由粵澳雙方聯合組建合作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協同合作新體制。橫琴深度合作區的管理機構設置,包括管理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由粵澳兩地首長、主要官員和相關人員共同組成。這種新的合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往沒有先例,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新探索。
另一項創新亮點是,中央政府支持粵澳雙方探索建立合作區收益共享機制,中央財政還將對合作區給予補助。此外,隨著深合區建設分階段推進,包括口岸通關、跨境金融管理、互聯網數據跨境流動及管理、商事和工程規則對接、社會管理和居民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將有創新。
《同舟共進》:您能否梳理一下近年橫琴在推進澳門多元化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橫琴今后可以從哪些方面進一步加強與澳門的深度合作發展?
楊道匡:2009年《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在開篇中就明確提出:“推進橫琴開發,有利于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隨后,由粵澳兩地政府共同簽署的《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在“發展定位”中明確提出:建設世界著名旅游休閑目的地;打造粵澳產業升級發展新平臺;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和拓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空間的合作目標。
由于澳門是自由港,與廣東分屬不同關稅區,澳門與橫琴之間設置了口岸并實行人員、車輛、貨物的出入境和通關管理。因此,推進澳門和橫琴合作,首要解決的是生產要素,即人員、車輛、貨物、設備和資金在兩地之間便捷流動的問題。在中央政府和國務院各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琴澳之間的口岸建設管理、人員往來出入境和車輛、貨物進出通關制度得到逐步完善。
2020年8月,琴澳之間新建成的口岸聯檢大樓正式啟用。人員出入境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便利驗放模式,即在同一方向的入出境查驗一次完成,每日的通關流量可達22萬人次。目前,澳門居民可駕駛“單牌車”,即只掛澳門牌而免申領內地車牌的車輛往來于琴澳之間,有關的車輛通關配額從初期的500個大幅增至1萬個。公私商企在橫琴注冊開設的公司企業有4500家,投資金額達1300多億元。
進一步推動琴澳構建深度合作區的先行部署,重點還是要打通人流、物流的“口岸關節”,即人員出入高度便利,貨物進出則實行“分線管理”的通關模式。“分線管理”,就是在琴澳連接的“一線”實行放開備案管理,而在橫琴與珠海連接的“二線”實行按規查驗征稅。
《同舟共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戰略定位之一就是“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澳門居民是如何看待《方案》的,合作區的發展將如何惠及澳門居民?
楊道匡:自橫琴新區開發以來,澳門的工商與專業服務機構,包括律師、會計、建筑、工程、咨詢顧問等事務所已陸續進入橫琴設點,借此在大灣區拓展業務。《方案》公布后,有意在深合區內尋求商機的機構進一步增多。
在民生事務方面,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澳門新街坊”的綜合民生項目。項目用地位于小橫琴山附近,面積約19萬平方米。工程已于2021年初展開,預計在2023年建成多棟樓房及社會服務設施,可提供4000多個住宅單位。在新街坊生活區內將設有教育、醫療、小區和養老等服務機構,以及商業服務和休閑設施,可為澳門居民提供一個在橫琴生活的優質環境。未來,澳門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可以通過新街坊綜合區,實現在琴澳兩地工作、居住的新型生活方式,并借此開拓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空間。
《同舟共進》:在產業創新方面,合作區規劃了四大新產業,從服務澳門和大灣區的角度看,合作區應該如何協調錯位發展,形成獨特優勢?
楊道匡:我們可以看到,在粵港澳合作的大局中,珠澳合作和橫琴開發建設是重要載體,而旅游合作則是區域產業合作的優先切入點。澳門要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保持旅游休閑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化,就必須尋求廣東省和珠海市的支持,推動合作,協同發展。而橫琴國際休閑旅游島的定位和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設立,為此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澳門路環至半島筷子基南灣,與珠海橫琴至灣仔沿岸一帶的“一河兩岸”地形,尤其是十字門水道入口位置,與新加坡濱海灣和魚尾獅碼頭一帶區域很相似。新加坡政府近年通過完善規劃和引入投資者,在原有的魚尾獅碼頭對岸的濱海灣新區,建造了大型酒店、購物中心、主題公園、娛樂設施和具有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形成一個綜合的旅游商業區,由此匯聚了大量游客和消費。
在深合區建設的新趨勢下,可以參考新加坡濱海灣模式,推動粵澳、珠澳協同開發橫琴和澳門沿十字門水道“一河兩岸”綜合旅游區,范圍包括:橫琴富祥灣至灣仔,澳門路環竹灣、荔枝灣至舊城區的內港一帶區域。在此區域沿岸可設立連接口岸的大型標志性建筑,具有特色的城市雕塑、船舶博物館、游艇碼頭、沿岸慢行綠道和單車徑、餐飲、酒吧和娛樂休閑設施;并可以定期在十字門至前山水道共同舉辦國際龍舟賽、煙花匯演、音樂燈光匯演和水上巡游等活動,以及合作發展高質量旅游休閑度假項目。
《同舟共進》:粵澳合作繼續開發橫琴,未來還需要迎接哪些挑戰?對于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機制,您有什么建議?
楊道匡:粵澳兩地政府首先要協同制定一份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中央政府在深合區建設總體方案中已明確提出深合區建設的總體要求、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即要做什么。而三年行動計劃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做、誰來做、何時完成及做好等問題,要將宏偉的規劃藍圖細化為一份份施工圖,將規劃方案提出的目標落實做好。
《同舟共進》:您如何看待新一輪的“琴澳一體化”的發展前景?
楊道匡:《方案》將深合區的建設目標分為三個階段部署實施。第一階段,2024年“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第二階段,2029年“琴澳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第三階段,2035年“琴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目標基本實現。
深合區的設立是一項制度創新,建設過程需要總結經驗,探索前行。以上三個階段設定的“琴澳一體化”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方向,包括兩個重點目標,即:深合區管理機制的“共商、共管”和經濟發展及成果的“共建、共享”。目標能否按預期達成,需要粵澳兩地政府協同合作并部署實施。橫琴新區自2009年啟動開發以來,已奠定了基礎及取得階段成果,未來粵澳深合區的建設需要按新的定位和目標調整規劃。發展新型產業的關鍵是匯聚專業人才、科技及管理創新,導入新的投資和項目,這需要政府、企業、專業和社會各方的協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