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華
所謂煙火氣,狹義地說,指的是烹煮食物的氣味;廣義地講,泛指生活的氣息。在清朝,紫禁城是國家的政治中心、神圣的殿堂,然而,其中并不乏人間煙火的氣息。
清朝的早朝是康熙帝定下的祖制,時間是每天6點鐘,地點在乾清門前。為此,皇帝4點起床梳洗,大臣則半夜起床套車前往紫禁城,趕在4點進宮“待漏”,這樣一來,早餐就成了一大難題,于是,宮中的“早市”應運而生。經營者是太監、蘇拉(宮中雜役),其行為無疑得到了皇家及其內務府的默許,當然,皇室和內務府并不參與經營。
每天清晨5點,隆宗門外一溜小吃攤子開始營業,燒餅、油炸果,佐以杏仁茶、炒肝、蘇造肉等,搭配出售。尤其以蘇造肉最為著名,其做法是選取豬兩肋肉,加豬大腸、五臟(不要豬腎),白水下鍋汆煮,八成熟時撈出上糖色,然后放入撇去浮油的肉湯中,加陳皮、甘草、蔻仁、桂皮、山艾、醬油、鹽一起燉煮。據說肉酥湯鮮,若將燒餅泡入肉湯,其味尤美。由于食客是王公大臣,所以,經營者貨真價實,不敢馬虎,但價格昂貴,好在顧客不在乎貴賤,出手闊綽,以致生意興隆。據說普通太監根本消費不起,只能向隅垂涎。皇帝居住的養心殿與此相隔不遠,誘人的肉香肯定能飄過幾道宮墻,觸動皇帝的嗅覺。這道美味后來流入民間,幾經“改良”之后,演變為雅俗共賞的京味名吃——鹵煮火燒。
溥儀回憶:“紫禁城中的早晨,有時可以遇到一種奇異的現象,處于深宮但能聽到遠遠的市聲,有很清晰的小販叫賣聲,有木輪大車的隆隆聲,有時還聽到大兵的唱歌聲。太監們把這現象叫做‘響城’?!边@引起了溥儀的無限遐想,由此推論,其列祖列宗應該也曾在養心殿的臺階上駐足傾聽,浮想聯翩?;实凵罹訉m中,工作負擔繁重,煩心事不少,未嘗不會羨慕民間的逍遙熱鬧,所以,紫禁城中的煙火氣也為刻板的皇室生活增添了絲絲活力吧。
紫禁城中有數不清的膳房,每天炊煙繚繞,頗富生活氣息。
大名鼎鼎的是皇帝的御膳房,分外膳房和大內膳房。前者擅長烹調滿漢全席,為皇帝大宴群臣一展身手,也做些燒餅油條,為值夜班的軍機大臣提供“工作餐”。但皇帝大宴畢竟不多見,乾隆以后的皇帝都崇尚儉樸,力戒鋪張浪費,時間一長,英雄無用武之地,外膳房成了“燒餅鋪”。大內膳房負責皇帝的一日兩餐,下設葷局、素局、掛爐局(燒烤)、點心局、飯局等,每天二百多名廚役忙得不亦樂乎,即使到了深夜,仍不封爐,由太監徹夜值班,照看爐火。
清朝皇帝的御膳以魯菜為主,輔以淮揚菜和關外滿族菜品,風格雜糅。每餐品種雖多,但以雞鴨豬羊肉為主烹制而成,基本是些家常菜。在制作時,每一品菜的主料、輔料配比都有嚴格的規定,一絲不茍,不許創新。再加上御膳品種繁多,制作完成耗時很長,御膳房只能提前一天做好,然后放在爐子上保溫,以確保皇帝一聲令下,按時傳膳,但這樣一來飯菜的口味大打折扣。直到1960年代,溥儀撰寫長篇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時,仍抱怨御膳難吃。他還透露了一個“秘密”——從光緒起,皇帝就不吃御膳房的飯菜了。
皇帝不吃御膳房的伙食,那么他吃什么呢?原來,光緒4歲被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抱養進宮,登基為帝,他吃的是太后的御膳。按清宮慣例,如果太后健在,也要開辦專門的膳房。比如慈禧太后就擁有三個膳房——壽茶坊、壽膳房、野味膳房。壽茶房準備飲料、果盤、人乳、牛乳、小吃等;壽膳房準備每天的餐食;至于野味膳房,不是烹調珍稀野生動物的廚房,它是慈禧自掏腰包私設的編制外單位,聘請魯菜名廚打理,菜品味美可口。按規定,慈禧太后平日里每餐48品菜肴,逢年過節增加到108品,均由壽膳房打理,但慈禧僅拿這些菜肴充門面和賞賜親貴,她吃的是野味膳房的出品,每餐二十多品菜,針對太后的口味精心烹制,出鍋就上桌,口感絕非御膳可比。光緒帝年幼進宮,跟著慈禧吃小灶,皇帝御膳成了擺設。后來母子不和,并因為戊戌政變反目成仇,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臺,到了這步田地,光緒帝吃頓飽飯都屬奢望了。溥儀也不吃御膳房的飯菜,他回憶說:“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p>
各宮嬪妃也自設小廚房,按等級身份領取米面肉食配料,找人烹調。另外,紫禁城中還有數千太監宮女,她們被禁錮在宮中,吃飯問題非同小可?;实?、太后、皇后身邊的太監宮女還好辦,每當主子用膳完畢,他們就將一筷子沒動的“剩菜剩飯”倒入瓦罐,拎回住處,大快朵頤(如果仍有剩余,皇帝的御膳要送還給御膳房)。但更多的太監沒有這個條件,只能湊錢給各宮膳房吃包飯,或者自己做飯?;蕦m之內當然不可能煎炒烹炸,點燃簡易的小煤爐,烙幾張餅,就著茶水咸菜,就算一餐。清皇室講究養生,推崇“饑餓療法”,光緒皇帝年幼進宮,有時餓得饑腸轆轆,搶奪過太監剛出鍋的烙餅。據溥儀回憶,他見值夜班的太監用火爐烙餅,也加入其中,“與民同樂”。太監受到鼓舞,把火爐搬到皇帝的寢宮,烙餅炒菜招待皇帝。
太監出身貧寒,凈身進宮,為皇家效力,每天吃苦受累,還免不了挨打挨罵,活得戰戰兢兢,平素餐食簡單,不過,每年春秋二季,主子總要犒勞一下太監。屆時各宮廚房備好豬肉或羊肉,交給太監,或燉或烤,由太監自己烹調。太監架鍋燒火,烤羊燉肉的同時還熬粥貼餅子。做好后首領太監宣布:“老祖宗賞肉吃來,大家不許客氣!”于是眾太監大快朵頤,氣氛熱烈。

清宮幾乎每天都有工程,工匠早進晚出,中午一頓飯免不了在宮中解決。工匠往往自帶干糧,皇家提供茶水,但工頭不可能如此艱苦樸素。當時,神武門和西華門外均有飯店,此地雖然處于紫禁城外,但仍屬于皇家禁地,沒有內務府的關系,是不可能在此開飯店的。比如,神武門東在城墻和御河之間建有一溜房子,開著兩家飯館,分別叫四合義、六合義,專做內務府和太監的生意,經營大餅炒菜、豬羊二葷,檔次不高,菜品有限。每逢飯點,內務府官員領著工頭前來就餐。另外,“太監有嘴饞者,到四合義吃頓醬肉卷餅,一碗豆兒粥,花錢不多,可以解饞”。今人難以置信的是,后宮嬪妃偶爾也打發宮女或太監前來買些醬肉改善一下生活——清宮生活并不像現在影視作品里呈現的那樣花團錦簇、富足無比,除了皇帝、太后以外,各宮均精打細算,只是到了慈禧執政的晚清時期,才漸起奢靡之風。
紫禁城中軸線偏北,有一座巍峨的大殿——坤寧宮,在明朝這里是皇后的寢宮,清朝入主后,皇后仍居住于此。但從雍正朝起,皇后就不住在這里了,究其原因,或許是受不了這里的煙火氣。原來,清宮崇拜薩滿教,每天在這里殺兩頭豬,然后煮肉祭神,并由皇后主祭,十分重視。但天天殺豬拔毛,哀嚎不斷,煙熏火燎,母儀天下的皇后哪里受得了,最后不得不搬離此地,遷居至鐘粹宮、長春宮。
可能有讀者會問,祭祀是一種神圣的儀式,跟煙火氣有何關系?其實,祭祀無論多么繁瑣神秘,都是一種形式,祭祀結束,作為祭品的豬肉終究要給人吃掉。上好的豬肉呈給皇帝、皇后,并由其分賜王公大臣、皇室親貴。但問題是每天殺豬兩頭,總不能天天賜肉,如何吃掉這些豬肉就成了難題。每屆黃昏,坤寧宮的太監就到處喊人前來吃肉。侍衛、御醫或臨時入宮辦事的官員跟著太監前往坤寧宮,行禮完畢,分食熟肉。有些小太監聞得肉香,也想“分一杯羹”,但地位卑微,難登大雅之堂,只好在坤寧宮門外學狗叫。里面的太監聽聞“犬吠”,心領神會,于是扔出幾根帶肉的豬骨棒。太監拾得骨棒,大吃起來。雖然是“純綠色農家豬”,但煮肉不放調味料,吃肉不許蘸佐料,幾口過后,也難以下咽。為了盡快吃掉,后來做了變通,提供白細鹽一碟,這樣一來,豬肉的味道頓時可口了許多。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