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是加強高校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北京聯合大學紀委立足實際,深化對監督的定位認知,創新監督理念,把握內在邏輯,以主動服務贏得支持;共育良好監督生態,有效提升監督效能,把監督還原到日常管理運行中;系統聯動診斷,找準有效監督切口;緊扣關鍵節點,把握“點—線—面—體”的監督工作邏輯,深化精準監督實踐,做好“一把手”監督這篇大文章。
[關鍵詞] 全面從嚴治黨;? “一把手”監督;? 監督效能
[中圖分類號] D262.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3-008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動落實黨委(黨組)主體責任、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領導班子其他成員“一崗雙責”、紀檢機關監督專責,形成了許多有效做法和經驗。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對“一把手”監督仍是薄弱環節,完善黨內監督體系、落實監督責任的任務依然十分緊迫。1北京聯合大學紀委立足學校實際,破解對學校“一把手”監督難題,明確監督重點,壓實監督責任,細化監督措施,健全制度機制,注重小中見大、事中見理,努力探索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
創新監督理念,把握監督內在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委員會是黨執政興國的指揮部,“一把手”是黨的事業發展的領頭雁,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上必須作表率、打頭陣。2解決好“一把手”對監督的理解、認同、參與和支持問題,是有效提升各類監督效能首先需要解決好的基本問題,要搭建目標一致、價值趨同、文化認同的融合橋梁。
擺正監督者的位置。監督者不能把自己當作旁觀者、局外人,不能有看客、觀眾心態,更不能視而不見、形同陌路,要有系統觀念,習慣以他人視角換位思考,把相互之間的目標關系統一起來,共建共享、找到共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基本的共情與共識,從而培養與被監督對象之間基本的情感認同與思想基礎。
把監督融入管理。監督是從根本上挖掘與調動各個管理主體內在覺醒與主動協同的一種管理方法。從監督自身發展的規律看,問題本身是事物發展的矛盾和工作中的短板,是客觀存在的,監督也需要不斷地探索、總結、提升,也是一種與管理相伴而生的陪伴性成長,通過監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管理者與管理事項等的了解、把握,結合所發現的問題,提出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建議,達到協助管理者提升管理能力與水平、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終目的。
自覺適應轉變,共育良好監督生態
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后,學校紀委如何適應新體制、轉變新思維、找準新定位、履行新職能,如何在圍繞大局、服務全局中提升政治站位,如何處理好與校黨委、校行政、職能部門等的工作關系,需要創新思維,共同培育良好的監督關系、監督平臺和監督機制,營造有利于監督各級關鍵少數的監督氛圍和監督合力。
把握好與校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的工作契合點。學校紀委首先要面對并處理好紀檢監察監督與學校事業發展的內在關系,專職監督與其他監督的相互關系,與校黨委、校行政及其他部門的工作關系等。基于各自的職權與責任、認識與理解、要求與標準等方面的不同,對同一個具體人、事情的把握有各自的關注點與側重點,需要多從“一把手”、具體分管領導的角度以及所處的時間節點等換位思考、總體把握。從而選擇好適當的監督角度、尺度與力度,既不能視而不見、不擔當不作為,又要避免各執一詞、各取所需,在交流理解求同中找到合規、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以四個并重為抓手,促進自身“三轉”到位。1紀檢體制改革前,高校紀委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我和就監督說監督的小監督思維模式與工作慣性,導致工作中的常被動、不主動和難聯動,出現“三轉”往回轉的普遍現象。改革后,學校紀委主動對加強黨內監督,做好高質量黨建,樹立系統觀念、全局意識、“一盤棋”思想等開展學習、討論,深化認識,以四個并重即被動監督與主動監督并重、事后監督與事前事中監督并重、反向監督與正向監督并重、單獨監督與協作監督并重為抓手,自覺創新監督理念、主動轉變監督思維、積極拓展監督鏈條、有效聯動監督主體,積極引導、促進和加快學校紀委自身以及校院部門領導班子、“一把手”等的認識深化與思維轉變,積極倡導、共同構建“大協作+大監督”的工作理念和格局,有效促進了學校紀檢監察工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
以主動服務贏得支持、有效發揮監督力。在服務全局中發揮好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工作作用,需要主動從以往的體制、模式與工作慣性中轉變、調整到新的體制要求上來。校紀委緊緊抓住市委巡視整改、違紀違規教職工處理問責、高校科研監督等焦點熱點難點問題,主動靠前,牽頭聯合有關校領導和部門,積極探索關口前移、監督前置、系統分析、聯動協同的監督工作新機制,以監督清單、紀律檢查建議、監察建議、提醒函等形式,對有關部門、領導行使權力進行積極引導、規范與監督。監督力量的有效延伸與拓展,最大程度發揮了促進工作的作用,得到普遍的認同。
系統深度診斷,找準有效監督切口
探索監督“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難題,需要還原到日常管理運行過程中,注重比較分析自身改革發展實踐中正反兩方面的決策案例,系統分析,深度診斷內在問題、癥結和基本邏輯,找出加強和改進的切口、抓手。
注重著眼現實,主動找準存在的問題。立足學校發展歷史,回顧和分析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改革和重要決策,對一些決策偏差等問題,反思問題背后的癥結與邏輯。在對集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的理解和把握上,單線匯報、小范圍醞釀、主要領導拍板、書面征求意見、程序化過會等方式容易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決策常態,往往存在動議不夠嚴謹、研討不夠深入、參與不夠廣泛、議題不夠成熟、集體決策成為走程序等問題。分工分管替代了集體討論、集體領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為班子成員的一種心態,領導班子成員的個體活力和集體智慧沒有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一把手”和分管領導的權力被不適當放大,進而失去直接、有效的監督和約束。
推動集體研討,優化決策機制。學校編制“十四五”規劃開始階段,正值學校主要領導調動、班子成員剛剛到位、熟悉工作與承擔規劃編制任務交織的特殊時期,班子成員普遍存在對如何把握學校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如何找準需要解決的重要和關鍵問題、如何提出符合學校現實與未來發展實際的規劃建議等方面的困惑。學校紀委主動借勢,以監督的視角積極切入,第一時間與有關班子成員進行反復討論交流,取得充分理解、認同和支持,及時與主要領導交換意見,提出建議。緊扣找準自身管理與運行的真問題、把握學校事業發展的真邏輯和未來發展規劃的真目標三個關鍵節點,反復討論斟酌,提出合理化的班子集體務虛和專題研討建議,助力校黨委對規劃重大事項的審慎議事與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認識的漸進統一,提高學校規劃編制工作質量。以監督促進議事決策流程與機制完善的背后,本質上是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成員在重大問題上話語權與參與程度、表達權與溝通方式、決策權與治理效能的一次監督試驗和集體實踐,需要繼續深化、細化和完善。
緊扣關鍵節點,深化精準監督實踐
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關鍵,既要不斷完善監督的有關理論、制度、管理、規定等,又要不斷倡導被監督主體的自覺主動和自我監督,更要聚焦權力分解與運行中的關鍵節點,堅持分類施策、融合施治,不斷釋放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強力監督的示范效應。
做足做活知情權、參與權與話語權的大文章。校紀委聚焦權力運行這個根本問題,在及時總結、提升學校基礎教學部“用權公開、優化決策”做法與經驗基礎上,在基層開展了“權力運行與監督”專項實踐活動,引導基層黨組織深化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深刻內涵、科學方法、辯證關系,廣泛匯集和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實踐性,從實踐流程上限制和約束“一把手”的權力。通過建立權力運行閉環、決策的事前評估與事后評估機制,切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全方位、全主體、全流程的監督與約束。
建立完善“點—線—面—體”的工作機制。《北京市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若干措施》的出臺,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學校紀委將從點(談話、列席民主生活會、“三重一大”、述責述廉、個人申報等)、線(報告制度、職能監督、審計監督、財務監督等)、面(主體責任、校內巡察等)、體(信訪舉報、政治生態研判、領導班子民主測評等)四個維度積極探索、有效實踐。認真對照監督“點”進行全面分析研判,優先解決好監督的薄弱點和短板處。注重鏈接監督的“點”與“點”,形成關聯互動的“線”,擴展聯動監督效應。重點發揮好各級黨組織自身監督的主體、主責作用,切實增強“面”上監督的全覆蓋、主動性和時效性。按照一體構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要求,在主動引導、集成各個監督“點”“線”“面”之間的聯動、互補、融合上,最大程度發揮好監督“點線面體一體化”的整體效能和治理效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6-02.
[2]北京市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若干措施[N].北京日報,2021-07-06.
(作者簡介:杜保德,北京聯合大學紀委書記、北京市監委駐北京聯合大學監察專員)
責任編輯 / 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