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峰





人物檔案:
王瑞芳,男,59歲,現任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徐家匯派出所三級警長。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獲個人嘉獎13次。
“南村誰都能走,就是王警官不能走!”“王瑞芳是南丹的守護神,也是我們心中的‘南神’!”在南村,沒有人不認識這位大名鼎鼎的社區民警。
南村全名叫南丹南村小區,曾是有名的“難”村。王瑞芳至今記得20年前他赴任時的那一幕:那時,南村治安問題嚴重,儼然是中心城區的治安洼地。派出所領導班子為安排誰去擔任社區民警撓破了頭皮。這時,還在擔任巡警的王瑞芳主動站了出來:“我是黨員,就我去吧!不管有多大困難,我都會盡心盡力的。”
一諾20年,沒有驚心動魄的出生入死、沒有大案告破的鮮花掌聲,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王瑞芳把南村當作自己的家,把居民當成家人,以自己的細心、耐心、卓越心精耕細作,繪就了一幅基層社會治理的“平安畫卷”。
“借水”:入戶走訪的智慧
“我不能改變硬件,但可以改變社區治安環境。”作為有著32年黨齡的老黨員,王瑞芳先后從事過巡警、交警等崗位,工作中盡心盡責,從不怕啃“硬”骨頭。然而,南村之“難”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南村緊鄰徐家匯商圈,是一個被高樓大廈圍起來的老舊小區。解放前,外地來滬打拼的村民們匯聚于此,蓋起一間間磚瓦房、草棚棚,臟亂差成為常態。20世紀90年代,所有住戶回遷至政府改建公房。新世紀到來,周邊高樓林立,南村卻依舊是一派舊容顏,聚眾賭博、打架斗毆、樓道堆物、婆媳吵架、占道擺攤等各類治安亂象層出不窮。
王瑞芳第一次下社區,吃了好幾處閉門羹不說,還有好事者當眾挑釁。王瑞芳迎難而上,“發明”了一個進居民家門的好辦法。他總是隨身帶一只不大的保溫杯,里面每次只倒三分之一的水。就這樣,他以借“喝水”為名走進了一戶又一戶居民的家門。能進門,就能說得上話;話說得到位,心自然就近了。
由于歷史原因,南村曾有七家無證攤位在社區里亂設攤,嚴重影響社區環境。其中一家丈夫有眼疾,妻子沒有文化,女兒剛上大學,一家人靠擺攤維持生計。其他攤位以其為風向標,整治難度很大。王瑞芳主動找上門:“我想辦法解決你的實際困難,你把攤位撤了。”一個月后,王瑞芳果真踐行了諾言,為他們找到新工作、聯系好助學結對單位,并由此以點及面,徹底取締了小區內的無證設攤。社區環境得以改善,困難群體得以安置,居民們開始認可王瑞芳。
當時,南村內賭博現象猖獗,有比較成形的“二八杠”場所2個,大大小小的家庭棋牌室100多個。居民深惡痛絕,派出所也一直想打,可賭場眼線眾多,善于打“游擊戰”,常常是所內民警剛出發,這邊人就已經聽風散了。
南村老一輩居民大都來自蘇北、安徽地區,王瑞芳就學會了蘇北、安徽方言,很快與大家打成了一片,對轄區賭博場所了如指掌。
掌握充分證據后,王瑞芳摸準一處“二八杠”窩點開刀。在給派出所打電話呼叫增援后,他一個人沖進屋內,大喝一聲:“都不許動!”屋內二十幾個人被嚇了一跳,但見王瑞芳孤身一人,便有幾個家伙試探著朝門口逃竄。這時,王瑞芳正色道:“我今天把話放在這里了,都清點好自己的東西跟我走!想逃的……”他把警帽脫下往桌上一扣,“除非從我這頂警帽上踏過去!”
就這樣,一身正氣的王瑞芳在南村立了威、扎了根。短短幾年工夫,南村里盛氣凌人的地頭蛇不見了,藏污納垢的無證棋牌室銷聲匿跡了,占道擺攤的小菜販再也進不來了,群租、賭博、入室盜竊連年下降直至消失,而居民的安全感、滿意度逐年提升。王瑞芳在居民心中有了極高威望。
清零:對隱患抓早打小
在王瑞芳看來,動態隱患清零是無所不包的,任何一個小環節出錯,都可能釀成大事端。身為社區民警,必須具有職業敏感,對那些危及平安的隱患抓早打小,持續“清零”。
2021年,上海市老舊小區安裝電梯辦實事項目進入快車道。南村電梯加裝工程在推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有個樓棟,六樓的居民想裝電梯,一樓的住戶堅決反對。一樓說,你們三天兩頭把垃圾扔到我們天井,憑啥同意你們裝?六樓振振有詞回答,我就是因為不方便下樓才丟下來的。人越圍越多,雙方互相揭短,開始推推搡搡。
接到居民求助電話,王瑞芳立即趕到現場,先分開雙方,了解情況。他向雙方闡明原則,提醒高空拋物已經入刑,要么過錯方主動道歉,大家握手言和;要么雙方繼續動手,然后去派出所處理。字字句句,王瑞芳說的都在點子上,也全是真心話、體己話。雙方心悅誠服,一場鄰里矛盾就此“翻篇”。
在王瑞芳看來,這些“小風險、小隱患”如果不從源頭遏制,很容易轉化成治安、刑事案件。民警就得像醫術高明的醫者,得善于“治未病”,不能等到病入膏肓后再介入。
2020年年底,一家長租公寓因現金流斷裂運營困難,把矛盾轉嫁到房東與房客身上。房東和房客各執一詞,交替換鎖,矛盾愈演愈烈。當事女房客情緒激動,揚言以死正名。王瑞芳兩頭跑,先后約了8次才約到雙方,每一次約談都是從下午談到次日凌晨,擺事實、講道理。最后,雙方同意了王瑞芳的調解方案。房東不但給了房客補貼,還專門送給王瑞芳一面錦旗,感謝王瑞芳為其消除了潛在隱患。
在王瑞芳看來,隱患是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的,絲毫不可大意。去年,他發現轄區匯師小學放學秩序有點亂,這讓身為校外輔導員的他牽掛不已。
出于防疫要求,家長不得進校接孩子下課,但人數眾多的家長全都擁擠在學校門口狹窄的文定路上,不僅影響了交通,還存在安全隱患。怎么辦?王瑞芳來了個逆向思維,他推出一個好辦法:把家長先集中起來排隊,再一個班、一個班帶到學校門口去接學生。于是,每到放學時,盛源大地家居城廣場前,老師舉著班級號牌,學生家長按照學號排隊的場面就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由于安全、高效、有序,該方法被沿用至今,并被徐匯區教育系統推廣。
動態隱患清零是社會治安穩定的保障,社會治安穩定是動態隱患清零的基礎!這是王瑞芳的邏輯。
為民:分內分外都是他的事
在南村居民心里,王瑞芳早已不僅是一位社區民警,更是一個能主持公道的兄弟,一位能為他們排憂解難的家人。“只有平時多做‘分外事’,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社區穩定和諧了,你的分內事也就少了。”王瑞芳說道。
“王警官是我的再生父母!”小李從小是學霸,但由于當年父母的疏忽,作為非婚生子女的他,上海戶口一直沒能落實,讀到初中畢業就開始“混社會”。因為沒有身份證,不能正常的找工作,不能坐高鐵、進網吧、住賓館,凡是外出時需要身份證就是各種尷尬。一晃都23歲了,他變得郁郁寡歡,不僅離家出走,甚至還想過自尋短見。
這成了困擾王瑞芳的一樁心事,雖然很難,但他從沒放棄過,隔三岔五關心著小李,逢年過節總記著他,生怕這么一個好孩子墮落犯罪,13年間為解決他的戶口問題四處奔走,做過百般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5月,王瑞芳等人帶著市局領導的囑托,再一次長途驅車到安徽,找醫院、公安、民政、村委會,大海撈針般尋找小李的出生證等證明,終于補充完整了證據鏈,再次申報……
拿到身份證那天,小李忍不住痛哭,因為有一個這么關心自己的王叔叔。王瑞芳也只覺眼眶濕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的付出值了。”
王瑞芳為群眾所做的事,件件樁樁落在了實處。
2009年,吳老伯因抽煙不慎引發大火,不僅自己葬身火海,家里所有物品也被付之一炬。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吳老伯的兒子、媳婦一下子傻了眼。同時,因出水滅火,樓上樓下六戶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禁不住埋怨與哀嘆。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置的王瑞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為吳老伯一家人向街道申請了3000元補助金救急,把自己的警務室騰出來做吊唁接待場所,購買六套全新的棉被和床墊送上門。這一系列暖心之舉讓一場即將爆發的鄰里糾葛迅速得以化解,吳老伯家屬也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和溫暖。
“不管分內分外,有困難都可以來找我。”王瑞芳對居民作出承諾,似乎永遠不怕麻煩多。
居民小朱真的就找到了王瑞芳,說著說著竟哭了。原來家中18歲的弟弟手腳不干凈,經常偷拿家里錢財,怎么說也不聽。幾個月前突然不辭而別,音訊全無,家里人十分擔心,母親還因此得了抑郁癥。王瑞芳攬下了這個“尋人”的分外事。電話聯系、實地尋訪、警務終端查詢,王瑞芳一有空就動用各種方法尋找,終于在閔行一小區發現了小朱弟弟的蹤影。一家人再度團圓時,小朱母親激動得要給王瑞芳磕頭。王瑞芳卻客氣地說,如果我這件分外事沒做到位,日后孩子走上了歧路,那就是我們的分內事了。
大事小事、事事上心,難事易事、事事盡心!今年9月,王瑞芳就要退休了。臨近退休,王瑞芳卻染了一頭黑發。他說,這樣顯得年輕,會讓南村的居民朋友安心,他們舍不得他退休,舍不得他走;他還說,就算我退休了,我的心還在這里,只要有需要,我永遠是大家的南村“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