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威 莫雪妮 吳 多 張 月 藍百鑫 劉 姣 劉 娜
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西南寧 530200
癲癇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疾病,發病機制為以大腦反復異常自發性放電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異常自發放電可導致臨床出現癇性發作[1]。在研究中發現癲癇的綜合發病率為每年61.4/10 萬人,并且癲癇總的終生患病率約為7.6%,其中發現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約為6.38%[2]。癲癇發病率不斷增加,研究機構及研究者正在不斷加強對癲癇的研究,但由于發病機制復雜,現在對該病尚無良好的治愈方法[3]。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中醫藥在治療癲癇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4]。與此同時,目前國內中醫藥治療癲癇研究文獻逐年上升,僅通過傳統的人工檢索已無法精準地了解中醫藥對癲癇治療的研究趨勢與熱點,而CiteSpace 軟件的出現為視覺分析中醫藥對該病的研究趨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深入探究中醫藥治療癲癇的研究趨勢與熱點,以期為中醫藥治療癲癇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數據來源為中國知網,文獻檢索式為(中醫OR 中醫藥OR 中藥OR 民族藥OR 礦物藥OR 植物藥OR動物藥OR 中西醫OR 中成藥OR 方劑)AND(癲癇OR 羊癲瘋OR 羊角風OR 癲癰OR 癲痛OR 癲癎OR羊癲風OR 癲?。晗尴薅?991 年1 月至2021 年4 月。納入標準:①所在年限規定內的中國知網數據庫公開發表的有關中醫藥領域治療癲癇的研究文獻。②文獻語言限定為中文。③文章基本信息完整。排除標準:會議通知、征稿啟事等不相關文獻。
首先將從中國知網導出RerWorks 格式文獻在CiteSpace 中進行格式轉化,以“download_XXX”命名保存,然后運用CiteSpace5.7.R2 進行數據格式轉化,設置CiteSpace 參數,時間跨度為1991—2021 年,時間切片為1 年,根據不同的目的設置不同的節點類型。閾值選g-index(k=25):修剪方式(Pruning)選用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包含作者合作及關鍵詞的共現、中介中心性、聚類、突現等可視化分析。并根據普賴斯定律N(N=0.749×√nmax,發文量最高的作者所發表的論文總數)來找出核心作者[6]。
共檢索到2388 篇文獻,篩選后得到2059 篇文獻。從文獻發表的時間分布來研究(圖1),2016 年和2019 年發文量到達頂峰,2018 年和2020 年文獻數量雖然有所下降,但年均發文量達83 篇和95 篇。

圖1 1991—2021 年中醫藥領域研究癲癇相關文獻的發表情況
中醫藥治療癲癇的發文量,根據普萊斯定律N=0.749×√nmax 計算出核心作者門檻值N=6.1,因此認為發文量7 篇及以上者為核心作者,從CiteSpace 的輸出結果可以看出該領域共有46 位核心作者,在此僅列前20 位(表1)。在運用CiteSpace 5.7.R2 軟件對該領域研究文獻作者合作網絡進行共現分析,繪制出作者合作網絡關系共現圖譜(圖2),其中節點數N=748 個,連線數E=797 條,網絡密度為0.0029,由圖2 可以看出本研究領域團隊內部合作較密切,沒有形成廣泛團隊之間的合作,又可以看到散落的獨立節點。

圖2 作者合作網絡關系共現圖譜

表1 前20 核心作者列表
本研究共形成879 個關鍵詞,2251 條連線,去除“癲癇”“癲癇病”等常規關鍵詞,合并表達不同但同義的關鍵詞如“中西醫結合”合并“中西醫結合療法”,最終統計出9 個出現頻次≥15 的關鍵詞及相關圖譜見表2、圖3。

圖3 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2 高頻關鍵詞列表(頻次≥15)
在CiteSpace 軟件上運用網絡結構與聚類的清晰度,分別顯示出模塊值(Q 值)與平均輪廓值(S 值)兩個不同的指標,采用這兩個指標作為評判圖譜聚類效果的一個證據。一般而言,Q 值>0.3 就代表聚類結構顯著:若S 值>0.7 時,認為聚類的結果是令人信服的。本研究采用LLR 模式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聚類分析(表3、圖4),Q 值=0.5878,S 值=0.8506,可以認為聚類效果顯著。中醫藥治療癲癇的聚類時間線路圖中X 軸為文獻發表時間,Y 軸為聚類編號,聚類包含的節點數目越多,該聚類編號越?。▓D5)。

圖4 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5 聚類時間線路圖

表3 聚類情況列表
本研究羅列出20 項排名靠前的關鍵詞,如圖6所示,其中“Begin”和“End”表示突現的開始和結束時間,“Strength”代表突現的強度。通過圖6 可知1991—2013 年的關注點在“中醫藥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針灸”。2014 年至今,研究主要重點為“柴貝止癇湯”“針刺”“數據挖掘”“中醫藥”。

圖6 關鍵詞突現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檢索,共納入2059 篇文獻,發文量整體呈曲線上升趨勢,國內學者對中醫藥治療癲癇的關注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熱度。發文量最高的是王豪,但缺乏團隊合作。馬融、李新民和戎萍團隊內部關系較緊密,其研究主要為中醫藥治療兒童癲癇的臨床研究[7-9]。劉金民、董笑克、鄭香春團隊研究主要為中醫藥治療癲癇的分子機制研究[10-12]。但是通過圖2 可以看到不同高產團隊之間的合作不夠密切,地域看起來也比較分散,提示一部分研究者進行獨立科學研究,另外還有一部分研究人員以兩人相互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
中醫藥治療癲癇研究熱點是中西醫結合為主要治療手段,在西醫治療中常用西藥為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13-16]。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及開竅為主要治法,中成藥及湯劑是以愈癇膠囊、新加黃龍湯、桃核承氣湯、柴貝止癇湯等為重點,并且柴貝止癇湯對痰氣郁結型癲癇具有良好療效,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17-18]。通過對癲癇模型動物的干預,從腦組織代謝組學的研究中發現青礞石對癲癇具有良好的作用[19]。最常見的腦卒中、顱腦外傷等疾病發生后引發癲癇發作,并且癲癇發作與上述疾病相互影響,從而更加重病情,而中醫藥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降低癲癇發生率,加快疾病康復[20-21]。
針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治療原則,通過經絡學說,選取相應的有效腧穴,利用穴位的刺激作用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22-23]。針灸取穴風府、陶道、大椎、身柱及無名穴,針刺穴位能抑制炎癥因子,達到減少發作頻率、縮短發作時間、減輕癥狀的目的[24]。通過實驗發現柴貝止癇湯含有的有效成分對癲癇治療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11]。應用數據挖掘技術于該領域也是目前研究主流,認為數據挖掘技術可以更全面探索抗癲癇的成方規律、藥物配伍運用及研究方向,有助于開發相關藥物,并更好指導中醫藥的臨床實踐[25-27]。
綜上所述,目前中醫藥治療癲癇的研究呈曲線上升的趨勢,從數據分析的結果來看該領域未來具有長遠的研究前景?;谝陨戏治鼋Y果筆者認為未來該領域不同的研究人員及科研團隊之間應當加強溝通,共同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另外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更加細化深入,不斷加強基礎實驗的研究;最后,中醫治療癲癇領域高頻關鍵詞為中西醫結合療法、卡馬西平、臨床觀察及臨床研究等,研究趨勢為柴貝止癇湯、針刺、數據挖掘、中醫藥等,應當深入研究推動中醫在癲癇的防治向高水平深層次發展。但是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本文僅搜索中國知網,搜索主題詞的方法可能有一些限制,將來可以擴展數據庫的搜索范圍并優化搜索策略。另外本研究分析的結果是建立在科學統計基礎之上的,對臨床及科研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在實踐運用當中應以實際情況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