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鵬 董 婷 李 祥 汪 瀚 汪美霞 楊文明▲
1.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三科,安徽合肥 230031;2.新安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徽合肥 230038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稱Wilson 病,是一種以銅代謝障礙為特征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銅離子在HLD 患者的肝、腦、角膜、腎等組織中沉積[1-2],以肝臟和大腦豆狀核等部位最為常見,患者可表現出肝腎功能異常、神經系統障礙、精神異常和角膜K-F 環[3]。根據HLD 的臨床表現,中醫學通常將其歸為“鼓脹”“痙證”“顫振”“肝風”等范疇[4]。辨證論治是中醫學治療的原則和特色,中醫證型的客觀化研究對于進一步規范中醫辨證論治、提高臨床療效都具有重要意義[5]。本研究對100 例HLD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同時收集其血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100 例HLD 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齡5~55 歲,平均(22.28±13.39)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與治療指南》[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參照《22 個專業95 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7]中HLD 的臨床路徑進行辨證分型,其中濕熱內蘊證44 例,痰瘀互結證34 例,肝腎陰虛證10 例,脾腎陽虛證12 例;③在我院完成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檢查。排除標準:①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其他原因導致的肝臟疾??;②其他原因導致的精神障礙;③病歷資料不全。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下述指標。①血常規: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EUT)計數、淋巴細胞(lymphocyte,LYMPH)計數、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計數、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計數。②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③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分析比較不同中醫證型患者血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中的各項指標。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進行。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脾腎陽虛證的WBC、NEUT、LYMPH、RBC、Hb 和PLT 水平均明顯低于濕熱內蘊證、痰瘀互結證和肝腎陰虛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中醫證型血常規比較()

表1 不同中醫證型血常規比較()
注與濕熱內蘊證比較,aP <0.05;與痰瘀互結證比較,bP <0.05;與肝腎陰虛證比較,cP <0.05。WBC:白細胞;NEUT:中性粒細胞;LYMPH:淋巴細胞;RBC:紅細胞;Hb:血紅蛋白;PLT:血小板
脾腎陽虛證的APTT、PT、TT 均明顯長于濕熱內蘊證、痰瘀互結證和肝腎陰虛證,FIB 水平明顯低于濕熱內蘊證、痰瘀互結證和肝腎陰虛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不同中醫證型凝血功能比較()

表2 不同中醫證型凝血功能比較()
注與濕熱內蘊證比較,aP <0.05;與痰瘀互結證比較,bP <0.05;與肝腎陰虛證比較,cP <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痰瘀互結證、脾腎陽虛證的AST、ALT、TBil 水平明顯高于濕熱內蘊證、肝腎陰虛證,痰瘀互結證、脾腎陽虛證的ALB 水平明顯低于濕熱內蘊證、肝腎陰虛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痰瘀互結證比較,脾腎陽虛證的ALB 水平明顯降低,TBil 水平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不同中醫證型肝功能比較()

表3 不同中醫證型肝功能比較()
注與濕熱內蘊證比較,aP <0.05;與痰瘀互結證比較,bP <0.05;與肝腎陰虛證比較,cP <0.05。AS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B:白蛋白;TBil:總膽紅素
HLD 是由于13 號染色體(13q14.3)上的ATP7B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其編碼P 型轉運ATP 酶減少[8-10],導致血漿銅藍蛋白降低,經膽道排泄的銅離子明顯減少,銅沉淀于肝臟、腦、腎臟、眼角膜等器官,進而引發相關臨床癥狀[11-12],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西醫學上,HLD 主要使用金屬絡合劑以延緩、阻止腸道對銅的吸收,或采用促進排銅的藥物使銅快速排出體內[13-14]。盡管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緩解和改善神經系統及其他相關癥狀,但上述治療方案具有極為明顯的毒副作用,治療期間患者往往皮膚過敏、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傷、自發性出血、過絡合綜合征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且需要終生服藥,費用較高,患者依從性較差[15-17]。
中醫學上,HLD 屬于“鼓脹”“痙證”“顫振”“肝風”范疇,其發病機制與銅毒內聚、夾雜痰淤、上擾腦絡、蒙蔽清陽、氣機受阻有關[18-19]。另外,銅毒導致肝腎脾臟受損,臟腑受累,濕熱內生,蘊久化風,陽亢氣逆,肝失疏泄[20-21]。針對HLD 的上述征象,中醫學主要利用辨證論治的觀點對其進行對癥治療,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對于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該病屬于罕見病種,歷來缺乏統一的中醫辨證標準,導致該病的辨證分型比較雜亂[22-23]。本研究納入的100 例HLD 患者,其中濕熱內蘊證44 例,痰瘀互結證34 例,肝腎陰虛證10 例,脾腎陽虛證12 例。對其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脾腎陽虛證的WBC、NEUT、LYMPH、RBC、Hb 和PLT 水平均明顯低于濕熱內蘊證、痰瘀互結證和肝腎陰虛證。痰瘀互結證和脾腎陽虛證的AST、ALT 水平高于濕熱內蘊證和肝腎陰虛證?;颊逜LB 水平在濕熱內蘊證和肝腎陰虛證、痰瘀互結證、脾腎陽虛證中降低?;颊逿Bil 水平在濕熱內蘊證和肝腎陰虛證、痰瘀互結證、脾腎陽虛證中增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痰瘀互結證、脾腎陽虛證患者由于肝硬化程度較重、脾功能亢進等因素導致其血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檢查結果出現異常[24-25]。從西醫學角度出發,HLD 患者的發病時間越長,肝細胞損傷程度越重,肝功能受損越明顯,與中醫學中的“乙癸同源”理論相對應[26-27]。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脾腎陽虛證肝硬化最重,但通常處于肝硬化晚期,其殘存的、可破壞的肝細胞數目減少,嚴重者出現膽酶分離現象,即轉氨酶基本正常,但膽紅素明顯增高,提示其病情危重。
綜上所述,HLD 患者中痰瘀互結證和脾腎陽虛證肝損傷比濕熱內蘊證、肝腎陰虛證更嚴重,脾腎陽虛證為肝損傷最重的類型,多處于肝硬化失代償期,脾腎陽虛證患者由于肝硬化嚴重、脾功能亢進導致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指標異常。不同中醫證型的HLD 患者肝功能、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指標存在顯著差異,臨床上結合上述檢查結果能夠為該病的中醫辨證分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