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重溫王安石《傷仲永》一文,讀至“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頗有感慨,明明5歲時就能“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讓眾人感到才華出眾的方仲永,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竟然每況愈下,終至平庸之輩了呢?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其父“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的強大壓力下,方仲永難以靜下心來繼續精進。
時下常說“壓力即動力”,以至于有時連當事人也渾然不覺,常常認為自己不僅是人才,更是“全才”,好像無論承受多么大的壓力,都能游刃有余。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近日的一則消息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某單位一同志剛參加工作時非常優秀,在最初的幾年里不僅在所屬的專業領域出類拔萃,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也表現不凡,可以說在多方面都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肯定。但是一個人的承受力有限,在表現優異的同時,其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幾年里,隨著諸多雜事的蜂擁而至,該同志用于學習提高的時間越來越少,專業領域也有所生疏,再也承受不了日益加重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差強人意,逐漸步了方仲永的后塵。試問:壓力真的就是動力嗎?
“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需要有一定的壓力,但那種認為只要充分展現“壓力即動力”的功效,便能使當事人“日日新,又日新”地脫穎而出、卓爾不群的想法顯然過于天真。要知道,“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謬誤”,一旦壓力過重、不切實際,又或者壓力變異,成了事無巨細的“壓榨”,縱然已經功成名就,成了人才,也必然不堪其重。這樣是不利于人才長遠發展的。
壓力即動力,這壓力絕非壓迫、壓榨與壓制,而是站在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堅定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當事人原本擁有的專業特長與愛好、矢志追求的價值方向與目標,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給出更高標準與要求。給予信任,適當增加壓力也是希望當事人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挑戰自我、不斷超越自我,既實現自我價值,又將事業推向輝煌。實踐一再證明,只有這樣的壓力,才能切實有效地轉化為動力,也才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人才各盡其才、大顯身手的正確方法與實施路徑。
“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經濟發展也好,社會進步也好,都需要遵循客觀規律,用人、育才理當同樣如此。這是一個呼喚創新的時代,是一個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民創造的新時代,唯有尊重、順應人才成長規律,盡可能為人才“松綁”“減負”,而不是把人才當全才,才能最終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讓“壓力即動力”的命題恒久成立。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