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保華

杭州陳女士
我今年27歲,已經結婚2年了,卻一直沒有懷上孩子,檢查發現輸卵管一側通而不暢,醫生表示我還年輕,建議我放松心情,回家自己再努力半年看看,實在不行再來就醫。可是我們夫妻求子心情迫切,想做“試管嬰兒”,請問醫生有必要嗎?
每個前來看不孕不育的夫婦對于小生命都是千呼萬喚、望穿秋水。正因為如此,許多生殖中心出現了人滿為患的場景,但并不是所有前來就醫的患者都適合做試管嬰兒。30~40%的患者經過專業的生殖指導及內分泌治療,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只有那些經過多方努力未孕的夫婦,最后才需要借助輔助生殖(試管嬰兒)技術圓自己育兒女的夢想。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技術的俗稱,意指將人類發育的早期階段,即從精卵結合到植入前(受精后5~6天內)胚胎發育的過程轉移至體外進行,隨后再將胚胎重新移植到女性子宮內以輔助不孕夫婦獲得妊娠的技術。
正常女性青春期后,每次月經周期,會有一個卵泡發育成熟、排卵,試管嬰兒技術為了保證每一位患者有胚胎植入,一般一個周期以獲得10枚左右的卵子為宜,這種靠藥物促卵泡生長過程是非生理的,必然會帶來相應的副作用,比如近期危害:卵巢扭轉(臨床發生壞死切除概率為0.13%)、過度刺激綜合征(表現為取卵后腹脹、腹痛、惡心、呼吸困難、少尿等);遠期危害:卵巢損傷、輸卵管粘連和增加性激素依賴腫瘤發生概率,常見子宮肌瘤、乳腺癌、卵巢交界性腫瘤等,還有醫源性多胞胎的風險,增加了妊娠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母嬰健康都是很大的挑戰。
規范的不孕癥檢查及治療,都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不是一來就做試管嬰兒,而是從生殖指導、吃藥、打針與輔助生殖技術逐步推進。那些一來就診,就要直接做試管嬰兒的病人,以為試管嬰兒一做,好“孕”自然來。其實并非如此。試管嬰兒成功率35歲以上達30~40%,35歲以下達50~60%,也不是做一個懷一個。即使懷上,孕期里也存在許多不可預料的問題,比如流產、宮外孕等,實際上真正將嬰兒抱回家(抱嬰率)的要比成功率低些。因此,別盲目迷戀試管嬰兒技術。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