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暴發后,醫院沖在最前線的科室,肯定有感染科。作為感染病分會的主委,醫院感染科的主任朱肖鴻,曾有四五個月的時間,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4小時,且睡眠時手機不離身,以備隨時可能打進來的緊急電話。
“那是2020年上半年的時候,新冠疫情剛剛暴發,大家對病毒都還不了解,都很緊張慌亂,防控方案也還沒像現在這樣形成規范化,經常變更。我院所處的下沙,是高校聚集地,也是外來人口流動性很大的地方,疫情暴發后,學校來求援,科室工作量也驟增,我作為感染科的主任,在這種混亂復雜的情況下,必須時刻準備著作出判斷,作出決策,協助醫院職能部門制訂防控方案等等。”
這一年,朱主委已經將近60歲了,她感嘆,那段時間真不是一般人能挺過來的。然而奇怪的是,在別人看來她精神狀態還挺好。那么朱主委有什么養生秘籍,可以在連續幾個月嚴重睡眠不足的情況下依舊保持精神矍鑠?
如果能保持心態平和,環境融洽,壓力也就不是壓力了。
我覺得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對我的健康很有好處。碰到新冠疫情這樣的事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真是晦氣,一下子增加那么大的工作量。但我會想,這是我感染科醫生分內的事情,這是我應該做的,那么我忙碌的時候心態就不會失衡。
這種平和心態最早可能來源于我父母的影響。我父親常掛在嘴邊的是:“也許你覺得命運不公,但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母親經常對我說:“人家對你有誤解,你換位思考,換到對方的角度再去看看,也許就能平心靜氣了。”

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可擾亂氣血和臟腑的機能活動,導致人體陰陽失調。傳統醫學有記載,“喜怒不節則傷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任何情緒,不管好的壞的,過度了都會對五臟有影響。動靜適當,脾氣平和,對保持人體陰陽平衡、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有研究顯示,情緒會直接影響免疫細胞水平。如果情緒平和,即使身體上累一點,機體免疫系統的波動仍會較小。
當然,我也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喜歡找人傾訴。很幸運的是,我的人緣不錯,我有關系密切的閨蜜家人和同事。有情緒的時候,我會跟他們講出來。他們有情緒的時候也會跟我講,講出來就好多了。
我和我的丈夫、兒子、兒媳,每天吃晚飯的時候都會在一起聊聊天。我們是一個很和諧的家庭,即使到現在這個歲數了,彼此仍舊無話不談。有研究顯示,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應激事件的精神創傷,會導致家庭成員長期處于消極情緒中(如焦慮、抑郁、憤怒、恐懼等)。長期不良情緒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降低機體免疫功能,直接或間接地誘發癌癥及其他病癥的發生。
我的工作環境也很融洽。我們感染科,經常會面臨突發狀況。比如2010年的流感大暴發,我們科每天就診人次達七八百,但我的同事們都很自覺地排好班,互相協調加班,很團結,沒有不和諧音。這樣的工作環境就很好,人在情緒上感覺舒適,即使累一點,身體上也可以化解。
當你不把壓力當做是壓力,你的身體也不會感到有壓力。

另外,我覺得生活規律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現代人難免因為各種原因要值夜班、熬夜、打破生物鐘,但在有條件能規律的時候,一定還是要做到盡量規律地生活。比如值夜班,我們醫護人員是不能避免的,我自己值夜班值到50歲。但我值完夜班,只要條件允許就去休息,絕對不會去忙工作以外比如娛樂等事情。
我的生活在平常時期,還是比較規律的。我和丈夫每天吃完晚飯,就一起出去走一圈,回來后一起做做家務,再各自做點帶回家的工作,有時也會看看不用動腦的電視節目。每天基本11點以后睡,但睡眠質量挺好,倒頭就能睡著,每天5點起床。
還有一點,我覺得人在任何年齡都不能失去好奇心,要有好學進取的精神。即使年紀大了,也要給自己找點事做,堅持用腦。有些老年人會覺得老了很孤單,和社會脫節,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的進步。比如現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機,如果你不學著用,就會覺得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會有與世隔絕的感覺。經常用用腦,對預防老年癡呆也有好處,俗話說:“用進廢退。”
我今年60歲了,行政工作漸漸地少一點了,空余時間多一點了,我就加入了小區的業主委員會,做個志愿者,幫大家做做內務,做做文秘工作,管管檔案,幫做鄰里活動等等。我不覺得有何不適,對類似業主委員會這樣的工作來說,我是個新手,我覺得和各個層次各行業的業主打交道,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東西。為大家服務,自己也充實,挺好的。
我有個同學,父母都90多歲了,依然健在。兩位老人喜歡炒股,我同學曾感嘆,說父母炒了幾十年的股票,也沒看到有錢賺到。我跟她說,你父母90多歲了還能頭腦清晰,這就是炒股給他們帶來的最大的收獲。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