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本期專欄共推出五篇作品,分別是一組詩歌和四篇評論。張高峰的組詩以詩人的西北之行為契機,融詩情、歷史、生命經驗于一體;錢暉的評論聚焦80后女性作家,嘗試歸納這一群體的共同特點;蔡巖峣的評論關注90后新銳作家,進行跟蹤式的批評;而張雨寒與劉堯佳的評論分別討論了菲利普·迪克與路內的長篇小說文本,分析精彩,可讀性強。
具體來看,張高峰的《天雪奔馬》語境清澈而遼闊,詩思雄渾而奔放,他以端凝而自如的詩性書寫,將我們的目光引入到了久遠的歷史緬想之中,生命的痛惜隱于筆間,在古代西域遼闊的山川與大地之上,凝注古老而滄桑的浩瀚傾聽。長詩藝術經驗的歷史載力,源自敘事性的事象片段呈現,也與抒情性的韻色豐盈密不可分,于此《天雪奔馬》猶如一首生命心音的蒼茫之歌,浪漫與荒涼,追憶與遺忘,冥想與飛奔,從而將奇妙的隱喻玄想相聯結,心靈的幻象與結構的變奏相往替,在歷史空間與詩性存在的維度中,一路敞向對于弘化公主命運之謎的追尋和探問。《天雪奔馬》源自詩人的武威祁連山之行,在這曾經的古涼州之地,遠山雪峰涌現太陽壯闊,翔鳥高天遠翥,西部獨特的自然物象與文化氣脈,灌注激蕩于他的歷史遙想間,化為了那追求忻合無間的詩美精純的雙翼,宛若天馬嘶鳴一般飛掠而去。
錢暉《隱秘的繩索》這篇論文細讀了80后幾位女作家的文本并挖掘作品背后的社會景象與時代意義,她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主題線索,也就是書寫生活失敗者如何逃離日常又如何拯救自我。作者基于對80后短篇小說閱讀概括出了作家筆下逃離主題的幾種表達,從這些作家對個體生命經驗的書寫中挖掘出人類生命普遍情感的共通性,并且敏銳發現作家在小說中圍繞本民族歷史文化精神提供的不同拯救方案。這篇論文讓我們看到80后作家不僅在作品中表達出對精神信仰回歸的呼喚,而且看到他們自身正在主動擔負著文學的責任。
蔡巖峣的《無理數——談衍良短篇小說印象》是一篇對于青年作家談衍良的跟蹤觀察文章。近年來,90后作家引人注目,而談衍良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位。文章分析了談衍良最近發表的多篇優秀作品,如《請正確使用漢語》《縫隙腐蝕后的第二十秒》《生煎包家族》等等,歸納出了作者善于書寫生活之“無理”的特點。所謂“無理”,指的是對日常邏輯的超越。而談衍良又因為具有理工科背景,所以他筆下的故事多屬于不常被文學表現的領域。如在《縫隙腐蝕后的第二十秒》中,作者虛構了一條金屬的“二十秒腐蝕定律”,將理工科的奇思妙想與歷史人文、家族倫理等因素結合起來,頗多新意。
張雨寒的《虛偽的真或是誠摯的假——也談〈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則對獨具賽博朋克美學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的“真與假”展開了討論,以仿生人、賞金獵人與默瑟主義三個維度作為入口,將小說中存在的數對真與偽的二元對立更廣泛地延展開來。通過對小說文本的解讀,文章指出了小說內部隱含著的關于真假討論的數條隱線,并以此深入,引出關于人類“非人”、生命“非生”的哲學思索,將小說的內核揭示了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說書寫的年代,科技的發展尚未如同今天,文章解釋出作者菲利普·迪克在當時語境中對人類生存本身的隱憂,也為讀者留出了另一條站在當今回看文本的一條線索。
劉堯佳的《“小說中的小說”與虛構的意義——讀路內〈霧行者〉》討論的是路內的新作。《霧行者》是一部元素雜多、內部空間開闊的長篇小說,這篇文章從《霧行者》的敘事結構特點入手,關注小說內部“虛構的敘事/現實”之間的關系,由結構意義深入到“小說中的小說”與《霧行者》自身的寫作形成的雙層經驗空間。這一空間中,有1998年至2008年間真實而殘酷的現實經驗,也有一群文學青年的精神成長歷程。文章對“小說中的小說”進行了細致的文本闡釋,并分析了作品中文學青年這一形象的精神特質。而當作者意識到《霧行者》的敘事結構提出了有關“虛構”的寫作問題時,小說文本也得以向更廣闊的文學世界敞開,延伸出對文學根本問題的反思與理解。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任助理 翟文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