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路生

當孩子步入小學,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做事粗心大意,不關心細節;做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做一會兒就想出去玩,做一會兒要喝水,做一會兒又要上廁所;當家長或老師跟他說話時,總是心不在焉;不遵守規則,我行我素;面對困難,總容易退縮;經常回避那些需要付出持續努力的事情;丟三落四,自己的東西經常找不到;上課或做作業時容易開小差;做事拖沓,本來十分鐘能完成的事偏要拖到一小時;上課坐不住,總是動來動去,小動作不斷;容易沖動,做事不顧危險,不計后果。當孩子出現以上這些情況時,你要當心孩子是否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ADHD 是兒童期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引起這些癥狀的原因多樣,需要進行專業的發育行為心理評估,采取適當的家庭行為訓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是遺傳、神經生物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起病于童年期,影響可延續至成年,全球兒童發病率約7.2% ,我國兒童患病率約6.26%,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情感、認知功能及社會交往能力,甚至成年后還會影響職業表現。除先天遺傳因素外,引起這些癥狀的主要原因還有以下幾點:生理原因:感統失調、前庭發育不良、腦發育異常、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發展不平衡等。
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大人和老師說的話。
感覺統合能力落后:缺乏各種感覺統合鍛煉。
心理原因:逃避心理、學習壓力大、不良情緒、違拗心理等。
溺愛隔代教育的后遺癥:缺少自主性和自理能力。
電子產品的普及:導致無意注意力增多,而有意注意力不足。
美國兒科學會2019 年發布的《兒童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診斷、評估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指出,對出現學業問題,多動或沖動癥狀的4~18 歲兒童應盡早使用篩查和評估。評估包括兒童行為評估、兒童認知能力評估、癥狀、共患病、功能損害等評估。這些評估一般需要在專業兒童醫院發育行為科使用專業評估工具進行評估診斷。對于確診的4~6 歲ADHD患兒首先選擇心理教育、行為治療、家長培訓、學校干預及適當的功能訓練。6歲以上采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
對于確診ADHD 的兒童或臨床上有以上相關癥狀,而篩查評估結果達不到ADHD 診斷標準的兒童,本文介紹一些可行的家庭行為訓練方法,供家長參考使用。
首先,家長要轉變觀念,除了關注學習成績,更應該重視思維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能力,這些能力才是孩子未來所需要的。
家長要適當學會“偷懶”,放手給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每天指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拖地、洗碗、倒垃圾、使用電飯煲煮飯、取快遞、購買生活用品及學習用品等,讓孩子在實踐中提高對事情的專注度及控制力。
參與制定家庭的日常生活規則。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有權利及義務參與家庭規則的制定,父母也應該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具體可以對家庭日常生活中要完成的事列出清單,比如起床時間、吃早飯時間、做作業時間、家庭打掃整理時間、洗澡刷牙睡覺時間。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說得太多,做得太少。比如總是不停催促孩子起床、吃早飯、做作業等,你會發現越是催促,孩子反而會視而不見,做事效率更低。又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在旁邊玩手機或看電視,給孩子帶來家長只會說不會做的印象。
幫孩子整理、制定清單。比如每天的作業清單,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清單,避免每天漏做作業,忘帶書本。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也是家長的問題,所以家長要多與醫生、心理學家交流育兒心得,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與焦慮心理。經常與老師交流可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些孩子在家里表現不好但在學校表現非常棒,有些孩子卻完全相反,所以加強跟老師的交流更能全方位了解孩子。

多運動。運動能明顯提升孩子的身體協調力及平衡力,比如各種小球類,乒乓球、羽毛球等,參加運動能引導孩子遵守規則,籃球、足球等集體運動還能鍛煉孩子的團體協作能力。
游戲。比如數獨、舒爾特方格,不光能鍛煉孩子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給孩子找同伴。當孩子有玩伴一起做作業或者玩游戲時,無論是做事效率或質量都有所提高,跟同伴一起,往往能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優點跟不足,還能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遇到矛盾沖突時能想辦法自己解決。
建立獎賞與懲罰制度。關注孩子的優勢,當孩子表現出進步時要及時地進行獎勵,及時表達你的感受;當孩子犯錯時,首先要表達出你的感情,而不是自己對著孩子大喊大叫或者生悶氣。
孩子的注意力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首先要了解相關知識,學會家庭教育的引導方法,提升策略與技巧,學會自我控制,自我提醒,自我指導,而通過針對性的訓練,能明顯提高孩子的注意的廣度,注意的持續性及穩定性,提高孩子與學習相關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