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勝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蘇衡表示,人們對“社交恐懼癥”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鮮為人知的是,在“社恐”中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叫做“異性恐懼癥”。小鐘就是其中一位。
小鐘身高1.8米,長相帥氣,自小成績就不錯。父母對他期望值很高,高中、大學,父母一再提醒要認真學習,千萬別分心。研究生畢業后,他進入杭州一家心儀的單位,父母認為最好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先立業再考慮婚戀,以致小鐘從小到大幾乎不跟同齡的女孩接觸。
28歲時,父母認為兒子可以考慮婚戀之事了,但此時,兒子這方面“社交能力”之差讓他們目瞪口呆,百思難解:“相親了3年啊,兒子條件也還行,居然都被女方嫌棄。”小鐘對女孩子是感興趣的,每次相親都很興奮,在著裝等方面也作了恰當準備。但一到現實,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見到女孩子他就頭暈腦漲,話都說不出來,眼睛從不敢直視對方,因女孩子的存在,他會搞砸他手頭上做的所有事情。起初,家人以為他只是害羞,“世面”見得少,但幾經歷練仍是毫無進展,才發現他不僅僅是害羞,而是恐懼。

“異性看著我說話,就感到被施了法似的,說不出話來,頭也不敢抬。”小鐘很無奈,說自己也想和女孩聊點什么,明明打了很多遍腹稿,但一想說話就特別緊張,有時甚至感到瞬間大腦一片空白。回憶起過去的許多次相親,小鐘說每一次都很期待,又好像是一次折磨。
小鐘只好請母親“保駕護航”,這一做法令女孩及其家人十分反感,促使一次又一次相親提早結束。在女方眼中,雙方見了面,男方母親自始至終待著當“電燈泡”,這還是相親嗎?難道這人是媽寶男?或是智商方面有問題?
“隨著年齡增大,父母催促著他相親,早一點戀愛結婚,但結果適得其反。他不僅到現在都沒有對象,迄今為止,他連真正的戀愛都沒有談過,整個生活都亂了套。”蘇衡說,父母也感到兒子不對勁,催促小鐘來醫院。來醫院后,小鐘反而坦然了,因為醫生很理解他,也知道了自己相親屢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問題在作怪,是可以解決的,而之前他一直認為是自己個性問題,是一個怪人。
“自從科里來了男同事,總覺得渾身不自在。”年輕女子坐在蘇衡主任面前大倒苦水,問診時間比別人多花了好幾倍。小穆(化名)來醫院,也是父母強拉著來的。
26歲的小穆清秀文靜,家境很好,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可她到現在還沒有男朋友且從來沒有交過。小穆內心也想要一份屬于自己的美好愛情,但就是不敢面對異性。她避免和除了她父親之外的其他男性講話;在單位里幾乎不和異性同事交流;甚至連在購買東西的時候,她也會盡可能挑同性別的店員來交流、付款。
此次來醫院就診的導火索,竟是科里來了男同事。以前,小穆所在科室一溜都是女性,年紀相差也不大,大家無拘無束。可半年前,一名男性骨干來到了部門中,讓小穆坐立不安,避之不及。
“心向往卻害怕接觸,好像自己做什么都會出丑,這種痛苦一般人難以體會。”小穆緊鎖眉頭說。偶爾因工作必須與這個男同事接觸,她總像做了什么虧心事似的,非常緊張,不敢和他對視。對方也是一頭霧水,不知自己怎么得罪了小穆,冷若冰霜,連正眼也不看小穆一眼。時間一長,別人認為她脾氣有點怪,慢慢地就疏遠她。
“快崩潰了!”實在無法在原部門待了,來醫院前,小穆已寫好申請調換科室的報告。她想好了,若領導不同意,或刨根問底問為什么,那只能忍痛換單位了。
蘇衡主任介紹,異性恐懼癥指患者一方面在潛意識里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著嚴重的焦慮情緒,表現出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有的甚至出現對異性關系妄想等心理癥狀。
異性恐懼癥在很多人看來不是一個大的問題,但當事人卻非常困擾,甚至痛苦,因為它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尤其是戀愛婚姻生活。
它的主要表現就是回避大部分的異性交往,不愿意與異性打交道。

這種情況還會有很多生理的表現,比如說:身體尤其是四肢發抖、臉紅、發不出來聲音、出汗、頭暈等。
有些人如果只是某段時間有這種表現,醫生一般不作出診斷。只有在大部分時間均如此,且持續時間足夠長,并且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等社會功能才作出診斷。
家庭環境是一個人性格發育的重要場所。蘇衡主任認為,異性恐懼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 她們從小所被灌輸的有關性和愛的思想。他們通常認為“性是骯臟、不可見人的東西”“早戀是非常不好的”
等等,但是這和他們內心對愛的渴望形成直接的矛盾。這樣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盡量避免和異性的接觸。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內心非常在意異性對自己的評價,一想到別人可能對自己評頭論足和負面評價,自己就會極力回避。而這種過度在乎根本是在于內心的不自信———生怕暴露自己的弱點,把事情搞砸了。
蘇衡主任表示,異性恐懼癥診斷明確后,治療方法因人而異,藥物雖然可以緩解病人的焦慮情緒,但對于他們的內心成長幫助不大。我們建議這些人群可以進行系統的心理治療,增強對自我的全面認知,克服以前形成的對自己的負面認知。
“作為醫生,希望大家對小鐘、小穆們予以理解與寬容,讓他們在平靜中盡早走出陰霾,從此開始新的不一樣的屬于自己的健康生活。”蘇衡主任說。
與異性交往會非常緊張,如以下有2 條以上符合,就有可能是“異恐”,你該重視了。
●和異性交往會非常緊張,當異性主動和你交往的時候,你會因掩飾自己的緊張而拒絕交往。
●只要和異性交往,就會手不知道放哪里、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拼命地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

●當異性盯著你的時候你會尤其害怕,甚至因此“生氣”。
●當和異性共處時,大腦強迫自己產生某些古怪的想法,例如認為對方喜歡自己、對方討厭你,甚至對方未穿衣服。
●常常害怕異性會對自己做些什么,極度沒有安全感。
●即使異性不和你交往而只是在你身邊存在,你也會不知所措,無法集中注意力。
●臉紅、口干舌燥、出汗、抖動。
●在愛情、婚姻方面經歷過異性的傷害,導致對異性不信任和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