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尚明召,李 鋒,徐 坤
(江蘇省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江蘇徐州221004)
危巖崩塌是山地丘陵地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是在長期的重力、風化、滲透等因素作用下,從陡崖、斜坡上墜落的災害現象[1],其失穩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影響范圍不確定性等特點[2]。針對危巖崩塌的致災機制和破壞特征已產生了較多的研究成果。行業標準[3]按形成機理將崩塌分為:傾倒式、滑移式、臌脹式、拉裂式和錯斷式崩塌。胡厚田等[4-6]根據崩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總結出崩塌的發育階段及其基本模式、提出了危巖體穩定性評價及計算方法。文獻[7-8]提出治理的主要思路是防治危巖體脫落(裂隙擴展)、限制運動范圍和保持坡體穩定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野外地質調查,查明區內地質環境條件及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點,分析其成災的原因、成災的條件,調查其危害范圍,對危巖的穩定性進行評價,提出防治措施建議,為有效減輕和防止地質災害危害的相關設計提供依據,確保山體邊坡的穩定。
徐州市區多分布有剝蝕丘陵地貌,隨著建設用地資源逐漸緊張,開發項目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部分山體,遂產生了規模不等的人工切坡,地質災害隱患凸顯。本次擬勘查的人工邊坡位于徐州市云龍湖西側,削坡后坡面基巖裸露,凹凸不平,存在不穩定塊石,雨季山體匯水沿坡面沖刷,已有部分石塊崩落,威脅附近行人及臨山建筑的安全。
徐州地處魯東山區南緣的黃泛平原,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勢總體微向東南傾斜,依據其地表形態、組成物、成因等特征,又可將徐州城市規劃區細分為:丘陵區、平原區和廢黃河壟狀高地等三個沉積結構區,本次勘查區位于徐州西南剝蝕構造丘陵區。構造上位于閘河復式向斜—杏山子背斜南東翼,為單斜地層,場地周邊無全新活動斷裂分布,區域地殼穩定。場地地層單一,主要為寒武系中統張夏組堅硬中厚層狀、鮞狀灰巖,中風化。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上層滯水)和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上層滯水局部分布,巖溶水埋深較大,富水性較差,但雨季邊坡中的地下水可以直接得到大氣降水補給,水位和水量大大增加,不利于邊坡穩定。
本次勘查邊坡位于住宅小區西側,邊坡長度約70m,邊坡坡向90°~145°,坡度60°~75°,北側邊坡接近直立?,F狀坡頂標高79.24~107.68m,坡底標高為77.94~83.45m。最大高差24m。邊坡巖層產狀135°∠85°,巖石整體穩定性較好,局部發育35°∠45°節理,巖層與邊坡的關系屬于斜交坡,北側近似順向破,巖層傾角與邊坡傾角幾乎相同,見圖1,邊坡未見外傾結構面發育,邊坡發生整體滑動破壞的可能性小,主要以危巖體崩塌破壞為主。崩塌按規模劃分屬小型崩塌,受威脅人數小于10人,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分級屬小型,直接威脅對象為坡腳住戶和附近行人,危害對象等級為三級。

圖1 邊坡北側層面、坡面
根據現場調查,在勘查范圍內發現4處危巖體。各危巖體的現狀特征如下:
1#危巖體,見圖2,分布高程85.09m,崩落高差6.3m,主崩方向110°,危巖形態為不規則塊體,危巖尺寸5m×4m×3m(長×高×厚),體積60m3,崩塌方式為滑移式,該危巖體呈突出狀,控制性結構面主要是后壁結構面,產狀110°∠85°,切割深度6~7m,裂隙面寬10cm,底部粘性土夾碎石塊充填,上部無充填,有水流沖刷痕跡,底座被坡腳覆土覆蓋,危巖體正前方樹木有被推擠的現象。

圖2 1#危巖體
2#危巖體,見圖3,分布高程86.54m,崩落高差4.7m,主崩方向130°,危巖形態為不規則塊體,危巖尺寸1m×2m×1m(長×高×厚),體積2m3,崩塌方式為傾倒式,為切坡遺留孤石,底座為石灰巖。該處邊坡坡頂高程較低,為坡頂面主要匯水處,受水流沖刷嚴重,坡頂覆土隨水流沖刷堆積在危巖體后側,厚度約0.7m。

圖3 2#危巖體
3#危巖體,見圖4,分布高程92.87m,崩落高差12.51m,主崩方向80°,危巖形態為薄板狀,危巖尺寸4m×5m×0.5m(長×高×厚),體積10m3,崩塌方式為滑移式,控制性結構面主要是后壁結構面和巖層層面,后壁結構面產狀80°∠70°,切割深度5m,裂隙面寬3cm,無充填。

圖4 3#危巖體
4#危巖體,見圖5,分布高程102.57m,崩落高差19.12m,主崩方向135°,危巖形態為板狀,危巖尺寸7m×3m×1m(長×高×厚),體積21m3,崩塌方式為滑移式,控制性結構面主要是后壁結構面,后壁結構面產狀135°∠85°,切割深度3m,結構面沿后壁貫通至底座前緣,裂隙面寬3~10cm,上部充填雜土生長灌木雜草。該段邊坡高差大,灰巖呈薄層—中厚層狀,裂隙沿層面發育,坡面發育與層面接近正交的節理裂隙面。

圖5 4#危巖體
勘查區危巖體崩塌方式分為滑移式、傾倒式兩種,根據各危巖體現狀特征,選擇符合其破壞方式的計算模型進行穩定性計算,1#、2#危巖體裂隙面較寬,泥質充填,裂隙面結合差,裂隙抗剪強度低;3#、4#危巖體裂隙面平直光滑,呈微張狀,部分泥質充填,裂隙面結合一般,裂隙抗剪強度一般,計算剖面沿危巖失穩的最不利方向并通過危巖重心,幾何形狀參數主要包括巖體重心、面積及與基座接觸面傾角等,根據現場調查量取。取三種工況進行計算分析:
工況一、天然狀態(自重);
工況二、暴雨狀態(自重+裂隙水壓,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1/2);
工況三、地震狀態(自重+裂隙水壓力+地震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1/2)。
危巖穩定狀態劃分按表1,計算結果見表2。

表1 危巖穩定性狀態劃分

表2 三種工況下危巖穩定系數及穩定性評價
根據計算結果,天然狀態下各危巖體穩定性好,暴雨工況下除3#危巖體計算結果為穩定,其余表現為基本穩定—不穩定,評價結果與現場情況較為吻合,由于計算過程僅考慮裂隙充水產生的靜水壓力,尚未考慮裂隙結構面受長期雨水作用產生的強度降低,可見持續性強降水對邊坡危巖體穩定性影響較強??辈閰^地震荷載不大,附近工程建設強度趨弱,振動荷載對穩定性影響較小。
根據巖塊從陡坡上崩落到斜坡或平臺停止運動的過程,可以把落石運動軌跡方式分為墜落、跳動、滑動、滾動。危巖體發生破壞,其運動方式受下部斜坡的物質組成、邊坡坡度等的影響,運動距離各不相同。根據相關研究成果,崩落體只有坡度角小于一定臨界值(約27°)時,才停積于崖腳,隨坡度角增大,可分別表現為滑動、滾動、跳躍和自由崩落等方式。
本次勘查區邊坡坡度60°~75°,局部近直立,危巖體按相對高差劃分屬于低位—中位危巖,坡底已整平,危巖體形態、大小、高差各不相同,其中3#危巖體較為穩定,利用邊坡落石統計分析軟件分別對1#、2#和4#危巖崩塌后軌跡進行模擬分析,根據模擬結果分析,危巖體主要沿坡面滑動,滑落至坡腳后根據坡腳巖土體的性質彈起高度有所不同,坡底角度近水平,彈起后水平運動距離有限,1#、2#危巖體水平滾動距離2~3m,4#危巖體因其高度較高、坡面平直阻力小,水平滾動距離約7m。水平影響范圍雖不大,但考慮到坡腳附近為住戶活動區域,后期還將進行平整、綠化作業,對人員安全仍存在威脅。
根據邊坡地質災害勘查結果,邊坡整體穩定性較好,防治工程的主要治理重點是邊坡截排水和危巖體清除。具體措施如下:
(1)建議在坡頂設置截排水墻,排水溝末端順地勢自然排水或導入市政排水管網,考慮到勘查區以外不確定塊石的威脅,坡頂截排水墻應采取一定的錨固措施兼做擋土,也可設置被動式防護網;
(2)坡頂坡面進行危巖體清除,清除應采用從上而下的順序,盡量采用人工撬除或機械破碎清除,清除后的坡面應進行坡面防護,可采用主動式防護網或掛網錨噴的方法;
(3)為防止坡面匯水沖刷場地、降低場地土地基承載力,在坡腳線外0.5m處修筑0.5m高漿砌石擋墻,擋墻與坡腳線圍成坡腳排水溝,排水溝內側需做防滲措施,以免坡面匯水入滲至建筑持力層,排水溝向南延伸順導入市政排水管網。
(1)勘查邊坡位于徐州市南部丘陵區,成因為人工切坡,邊坡長度約70m,最大高差24m,邊坡整體穩定性較好,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屬小型崩塌,受威脅人數小于10人,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屬小型,直接威脅對象為坡腳住戶和附近行人,危害對象等級為三級;
(2)邊坡分布有4處危巖體,體積2~60m3,崩落高差4.7~19.12m,發育形態各不相同,按破壞模式可分為滑移式、傾倒式兩種;
(3)穩定性分析結果表明天然狀態下各危巖體穩定性好,暴雨工況下除3#危巖體計算結果為穩定,其余表現為基本穩定—不穩定,持續性強降水對邊坡危巖體穩定性影響較強。勘查區地震荷載不大,附近工程建設強度趨弱,振動荷載對穩定性影響較??;
(4)本次勘查區邊坡坡度60°~75°,局部近直立,坡面較光滑,危巖體屬于中—低位,崩落軌跡主要為坡面滑動、坡腳跳躍滾動,水平影響范圍2~7m,威脅坡腳人員的安全;
(5)根據地質災害主要致災因素和致災體特征,建議防治工程治理重點為邊坡截排水和危巖體清除。坡頂設置截排水墻兼做擋土,或采用被動式防護網+截排水溝的組合,坡面清除危巖體并采用主動式防護網或掛網錨噴,坡腳設置漿砌石排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