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雷,裴春霞,楊 振,劉 存,鄧書榕,任志永
(1.咸陽西北有色七一二總隊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2000;2.陜西鐵道工程勘察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3.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4.昆明市東川金水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云南 昆明 654100)
陜西秦嶺柞水—山陽地區既是秦嶺造山帶內重要礦集區之一,也是秦嶺地區物化探異常分布密集區之一。區內地質構造演化史長,具有利的成礦地質條件,成礦作用強烈,各類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鳳鎮—山陽大斷裂貫穿整個工作區,近幾年在斷裂兩側相繼發現銅、金、鉛鋅、銀、鐵等多金屬礦點,在柞水—山陽多金屬成礦帶中發現鳳凰鎮鎳礦,為今后在柞水—山陽地區尋找鎳礦提供了依據,總結其礦床地質特征和礦床成因對指導本區尋找鎳礦具有重要意義。
工作區位于秦嶺褶皺系南秦嶺印支褶皺帶。屬秦嶺區禮縣—柞水分區唐藏—山陽小區,并跨鳳鎮斷裂北部的唐藏—山陽小區南部及鳳鎮斷裂南部的鳳縣—鎮安小區北部。地層主要出露有中泥盆統青石埡組、牛耳川組,上泥盆統沙灣組、下東溝組及二臺子組。為一套淺海相碎屑巖、泥質巖夾碳酸鹽巖的地槽型沉積。
區內構造發育,主要有鳳鎮區域性大斷裂,呈北西向展布。區內巖漿巖不發育,局部出露少量的花崗巖脈及基性巖脈,主要分布于北西向斷裂構造帶附近。區域礦產較多,主要有銅礦、鎳礦、鐵礦及金礦等。
工作區以鳳鎮—山陽大斷裂為界劃分為南、北兩區,工作區位于鳳鎮北側銅、金、鎳、鈷成礦帶中,鎳礦主要分布在北區(見圖1)。
2.1.1 地層
工作區北區主要出露地層為中泥盆統牛耳川組(D2n),其又分為五層:
D2ne:深灰色薄層粉砂巖、含鈣粉砂巖、板巖,局部夾細雜砂巖,厚度約185m。
D2nd:灰色中—厚層細雜砂巖、粉砂巖、板巖、含砂細晶灰巖,厚度約88m。
D2nc:灰—深灰色薄層粉砂巖、含鈣粉砂巖、細砂巖、粉砂質板巖夾含砂細晶灰巖。萬丈溝西溝和蔡家灣鎳礦位于此層中的斷裂內,厚度約789m。
D2nb:灰—紫灰色中—薄層石英雜砂巖夾粉砂巖、粉砂質板巖。該層為礦區主要含礦層位,厚約587m。
D2na:淺灰色厚層細砂巖、鈣質細砂巖、粉砂巖,厚度408m。
地層總體向北東傾斜,傾角35°~75°,局部地段向南西傾斜,傾角65°~78°。南區僅出露上泥盆統地層,上部為火星溝組(D3h),巖性為細砂巖、粉砂巖夾板巖,下部為二臺子(D3R)灰色板巖。

2.1.2 構造
工作區內鳳鎮—山陽大斷裂以北屬區域西蘆山—蔡玉窯復向斜南翼,呈現一系列以北北東傾斜為主的復式次級褶皺,西部緊閉,向東漸趨開闊。蛇行地以北褶皺非常寬緩,巖層傾角僅10°左右。
區內主要斷裂為鳳凰鎮斷裂,其呈近東西向—北西向展布于鳳凰鎮—下梁子—吉家岔溝一線,呈斷裂束產出。長度大于50km,斷層面上不同性質斷裂形跡交織復雜,斷面總體比較平滑,呈舒緩波狀,傾向北,傾角變化較大,一般23°~55°之間。斷裂破碎帶疏松,寬幾十至幾百米,沿走向斷裂帶發育成連續的負地貌及斷層三角面,碎裂巖寬闊地帶,斷裂構成現代地貌單元的天然邊界。斷裂帶內糜棱巖、初糜棱巖、構造角礫巖、斷層泥、超碎裂巖、構造透鏡體相互截切包繞,是一個由韌性—脆韌性—脆性交織的斷裂破碎帶。
在鳳凰鎮斷裂帶以北,順層發育一組北西西向、相互基本平行、傾向北北東的高角度脆—韌性斷裂。斷裂帶糜棱巖、角礫巖發育。該組斷裂多數規模較小,為區內鎳、鈷、銅礦控礦構造。主要有:
F1斷裂,分布于礦區北部,長350m,寬0.1~5m,帶內巖石破碎,多形成角礫巖、斷層泥等,并充填有細小石英脈。斷層向北東傾斜,傾角45°~65°。
F2斷裂構造,分布于礦區東部,長約460m,寬0.1~4m,帶內多為斷層泥,蝕變不發育,傾向北東,屬正斷層,傾角35°~70°。
F3斷裂構造,分布于F2斷裂構造南部,并與之平行。構造帶長大于15km,向東延伸出礦區。帶寬0.2~10m,內充填有斷層角礫巖、斜輝桿欄巖脈等,并有不同程度的糜棱巖化。帶內蝕變強烈,有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毒砂化等。構造傾向南西,屬正斷層,傾角55°~80°,該構造控制K2、K3礦體的空間分布。
F5斷裂構造,分布于礦區西北部,長大于5km,寬0.1~1.0m。多為斷層泥和斷層片理,角礫巖較少,基本無蝕變,傾向北東,傾角40°~65°。
F6斷裂構造,分布于F5斷裂構造南部,其東部被北東向斷裂錯斷,長230m,寬0.2~2.3m,帶內角礫巖發育,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等蝕變比較發育,上、下斷層面較清楚。構造帶傾向北東,傾角55°~75°。該構造帶控制Ⅳ號礦帶的產出部位,內圈出K4礦體。
F9斷裂構造帶,分布于礦區東部,萬丈溝地段,F3斷裂構造南部。帶長300m左右,寬0.1~0.5m,基本為“干”構造,帶內巖石較為破碎,未風充填物及蝕變礦物等,構造走向北西向,傾向北東,傾角35°~55°。
F10斷裂構造帶,分布于干溝—萬丈溝地段,斷續長14km,寬0.1~20m,帶內糜棱巖及構造角礫巖發育,局部充填有斜輝桿欄巖脈,黃鐵礦化、毒砂化及黃銅礦化蝕變在干溝東溝囗南及西溝地段較發育,局部形成黃鐵礦團塊。該斷裂構造上、下斷層面較清楚,傾向并東,傾角32°~78°,其控制Ⅴ、Ⅵ礦化帶及K5、K6礦體空間展布,為區內主要控礦斷裂帶。
F14斷裂構造,分布于礦區東南部,長200余米,寬0.1~2.5m,為一脆性斷裂,角礫巖較發育,有黃鐵礦化蝕變,傾向南西,傾角60°~75°,其控制了K7礦體的產出部位。
其它北西向斷裂構造多為脆性斷裂,帶內巖石破碎,基本無充填物及蝕變等,長300~3000m,寬0.1~5m,傾向北東,傾角35°~60°。
北北東向斷裂也較發育,其為后期斷層,對北西西向斷裂構造具破壞作用。
鳳鎮—山陽大斷裂以南屬西華獄—回龍復向斜南翼翹起端,次級褶皺相當發育,往往以相似褶皺為主,伴以極發育的軸面破劈理。
2.1.3 巖漿巖
工作區內巖漿巖不發育。僅在萬丈溝西溝和紙房溝口見有斜輝桿欄巖,呈角礫產于斷裂帶中。
此外發育有石英脈、石英鐵碳酸鹽脈、碳酸巖脈、石英重晶石脈和煌斑巖脈等,與鎳礦化關系密切。
2.1.4 圍巖蝕變含礦斷裂帶中構造巖發育有硅化、鐵碳酸鹽化、蛇紋石化、方柱石化等蝕變。
工作區圈出鎳礦化帶(體)8條(見圖2),即Ⅰ、Ⅱ、Ⅲ、Ⅳ、Ⅴ、Ⅵ、Ⅶ、Ⅷ號礦化帶,Ⅰ-Ⅶ號礦化帶內各圈出鎳礦體一個,即K1-K7礦體。Ⅷ號礦化帶內礦化不連續,礦化由單工程控制。礦化帶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賦存于北西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構造中。礦體呈似脈狀、透鏡狀產出。

鳳凰鎮鎳礦區鎳主礦體K2、K5礦體規模622~636m,控制斜深150~230m,礦體厚度變化系數39.05%~55.19%,礦體較穩定,礦體形態主要為似層狀、脈狀產出,礦體內無夾石,礦體形態復雜程度較低,斷層對礦體基本無破壞作用,構造影響程度較小,Ni品位變化系數72.82%~88.34%,礦體品位較均勻型。
2.2.1 礦體特征
工作區內共圈出7個礦體(其它5條非主礦體礦體特征見表1),其中主礦體K2和K5礦體特征如下:

表1 工作區內5條非主礦體礦體特征一覽表
K2號礦體為工作區主礦體之一,位于干溝與東溝3~10號勘探之間,K1號礦體南側,與K1礦體基本平行產出。地表由ⅡTC5-ⅡTC11等七個探槽及淺部PD4平硐二個穿脈控制,地表出露最大標高900m,最低標高740m,控制斜深40~135m,礦體長636m,厚度0.79~2.85m,平均厚度2.39m,厚度變化系數36.23%,厚度較穩定。Ni品位1.76%~2.97%,平均品位1.58%,品位變化系數82.43%,品位變化較均勻。礦體產狀22°~35°∠75°~83°。礦體呈似層狀賦存于Ⅱ號礦化帶內,受F3斷裂構造控制。
K5號礦體為工作區主礦體之一,位于Ⅱ號礦化帶南部,干溝兩側至學堂溝一帶,分布于11-2呈勘探線之間,與K1、K2礦體大致平行產出,是礦區(工作區)主礦體之一。礦體地表由ⅤTC1-ⅤTC8八個探槽控制,淺部由PD5、PD8二個平硐控制。礦體地表出露最大標高915m,最低出露標高704m,礦體長度622m,厚度0.92~4.73m,平均厚度2.57m,厚度變化系數42.47%。Ni品位1.86%~3.39%,平均品位2.23%,品位變化系數73.91%。礦體賦存于Ⅴ號礦化帶內,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嚴格受F8斷裂構造控制。產狀8°~17°∠65°~73°。
2.2.2 礦石礦物成分
(1)礦石礦物。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黃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鎳黃銅礦以及毒砂等,次為黃鐵礦、輝砷鎳礦、針鎳礦、紫硫鎳礦、硫鎳鈷礦、輝砷鈷礦、金銀礦等。主要含鎳礦石礦物有鎳黃鐵礦、鎳黃銅礦、輝砷鎳礦、針鎳礦、紫硫鎳礦、硫鎳鈷礦、輝砷鈷礦。
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鈉長石、方解石及碳酸鹽礦物絹云母以及鐵質礦物,還有少量的巖屑。
(2)化學成分。經15件礦石樣化學分析,可見礦石化學成分比較簡單,礦石中主要成分是SiO2,Na2O含量大于K2O,暗色礦物質含量較低(見表2)。

表2 礦石化學分析表
2.2.3 礦石結構、構造
2.2.3.1 礦石結構
礦石具碎裂結構、變晶結構、他形粒狀結構,以碎裂結構為主。
碎裂結構:磁黃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被壓碎呈不規則狀。
他形晶粒狀結構:礦石中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礦物呈他形晶顆粒體,互相鑲嵌,界線不清,晶體形態不完整,未見完整晶形。
2.2.3.2 礦石構造
浸染狀、網脈狀、塊狀構造。
浸染狀構造:礦石中鎳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呈稠密浸染狀散布于石英脈中,金屬硫化物呈稠密狀、不規則團塊狀和網脈狀、他形粒狀,顆粒較細。
網脈狀構造:后期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呈網脈狀,沿石英脈內的解理裂隙充填而成。
塊狀構造:礦石的鎳黃鐵礦、黃銅礦、鎳黃銅礦以及毒砂金屬礦物呈粒狀集合體緊密鑲嵌而成,他形晶、顆粒較細,無規律分布。
2.2.4 礦石自然類型
礦石自然類型按鎳礦物存在形式劃分為浸染狀和網脈狀鎳礦石,局部見脈狀和塊狀鎳礦石。按其氧化程度可分原生礦石及氧化礦石,氧化礦石較少,分布于地表以下0~3m范圍,地表礦石屬氧化礦石,而地下坑道礦石則為原生硫化鎳礦石。
礦石工業類型:單鎳礦石。礦區鎳礦石平均品位2.14%,屬中等品位礦石。
3.1.1 構造控礦鎳礦化蝕變帶嚴格受北西西向、總體向北北東高角度傾斜、相互基本平行的層間斷裂破碎帶控制。
3.1.2 層位控礦
中泥盆系牛耳川組含銅、鎳、鈷巖層為容礦層位,該組粉砂(板)巖—碎裂砂巖夾板巖為成礦有力層位。在該層位中Ag、Ba、As、Zn、Hg、Sb、Ni等明顯高于地殼克拉克值,分別為這些元素的礦源層。
礦源:柞水—山陽熱水沉積盆地在中泥盆世形成過程中,出現了較大范圍的海底熱水噴流沉積作用,給柞水—山陽多金屬成礦帶內銅、鎳礦床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成礦物質來源。
熱源:大地構造運動與巖漿活動帶來的構造巖漿熱液作用明顯,對前期已經形成的礦床具有改造作用,因而使得本區成礦普遍具有多期、多階段的成礦特點。
容礦部位:該礦床其空間分布普遍受控于區域構造,且礦體多數賦存于有利構造斷裂部位。
中泥盆統牛耳川組b段中部和c段為區內的容礦層位,有方解石、石英、鈉長石和巖屑出現斷裂角礫巖巖層,該層熱液發育的部位為找礦的首要標志。
以近順層或微切層產出的北西西向、北東向或近南北向層間斷裂破碎帶為主要控礦構造,鎳礦化蝕變帶受其構造作用顯著。斷裂破碎帶可作為區內找礦的重要標志。
鐵碳酸鹽化、硅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鎳黃鐵礦、輝砷鎳礦等中低溫熱液蝕變,構成鳳凰鎮地區尋找鎳礦的重要識別礦物組合標志。
銅、鎳、鈷礦化蝕變帶與銅、鎳、鈷化探次生暈異常兩者分布范圍總體套合,因此元素異常可作為找礦的間接標志。
綜上所述,工作區內鎳礦主要受北西西向、總體向北北東高角度傾斜、相互基本平行的層間斷裂破碎帶控制,含礦巖石主要是帶內破碎的角礫巖,含礦斷裂帶中常見鐵碳酸鹽化、硅化等中低溫熱液蝕變,故認為該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熱液型硫化鎳礦床。
本工作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以往工作區僅通過地形測量、地質填圖、探槽、坑道等地質工程基本查明礦區內礦體形態、規模及出露情況有了大致了解,礦體在走向和傾向都有大找礦空間,該地區礦體向深部仍有延伸,應加大深部探礦力度,資源儲量仍可增加,鎳礦找礦前景比較很大。
(1)工作區內主礦體Ⅱ、Ⅴ號,僅用稀疏探槽和坑道控制,且坑道僅控制一個中段,對鎳礦體沒有系統深部控制,深部找礦潛力較大。
(2)工作區其它5條鎳礦體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其中Ⅰ、Ⅳ、Ⅶ號礦體僅地表稀疏探槽進行控制,深部無工程控制,深部找礦潛力較大。
(3)工作區內礦體呈條帶狀展布,礦體之間工作程度較低,沿礦體走向進行追索控制,進而擴大礦體規模,增加資源量。
(4)區域上斷層角礫巖帶出露12~15km,角礫巖帶貫穿整個工作區內,目前7條鎳礦體均分布在角礫巖帶北側,僅在角礫巖帶南側發現Ⅷ鎳礦化帶,在工作區東西兩側及斷層角礫巖帶南側尋找同類型鎳礦,找礦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