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平,丁希偉,李 雯,王 倩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江蘇 210008
據統計,惡性腫瘤發病率前10位疾病中有50%來自消化系統[1],包括食管癌、胃腸道癌、肝癌和胰腺癌等。消化內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服務對象既有炎癥性腸病等慢性病人,也有消化道大出血等急危重病病人,使得消化內科護士的專科角色越發突出。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是指具有豐富的消化內科護理工作經歷,在消化專科護理領域經過統一、系統化理論與實踐培訓、考核,獲得專科護士資質,具備較強專科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其核心能力是評價專科護士專業化能力的重要指標[2]。國內各省市均有對消化專科護士的培養,但缺乏統一的核心能力評價指標,本研究旨在通過文獻回顧、專家訪談及德爾菲法(Delphi)構建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明確指標權重,為優化消化專科護士培養,促進消化科護理質量提升提供參考。
1.1 成立課題小組 小組成員共10人,包括消化內科主任護師2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2名,消化專科護士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2名,主要負責討論并確定條目池、函詢專家、質量控制。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倫理審批號:2021-224)。
1.2 構建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條目池 參考專科護士培訓綱要[3],查詢專科護士角色和核心能力理論[4-5],結合病人十大安全目標2021版、消化系統疾病診療護理指南及護理敏感質量指標實用手冊(2016版)[6]要求,實施專家訪談,構建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條目池。
1.3 設計專家函詢問卷 第1輪函詢問卷主要包括本研究的函詢說明、專家基本情況、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專家函詢表以及專家對指標的判斷依據、熟悉程度4個部分,要求專家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對各條目重要性評分,從“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依次賦值1~5分,每項指標專家均可提出增加、刪除及修改建議。第1輪函詢問卷發放2周后收回問卷,根據專家意見,將評分均分>3.5分且變異系數<0.25的條目納入第2輪專家函詢問卷,并增設三級指標權重評價內容。
1.4 遴選函詢專家 選擇全國三級甲等醫院消化內科護理專家作為函詢專家。納入標準:①從事消化內科護理工作≥5年的三級甲等醫院護理管理者或消化內科專家;②中級及以上職稱;③了解評價指標相關知識;④對本研究積極性較高,自愿參加。最終納入23名專家,來自14個省市(北京、上海、河南、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山東、重慶、廣東、浙江、陜西)、23所三級甲等醫療機構,年齡(48.52±5.22)歲,專科工作年限(25.09±10.22)年。2輪專家函詢專家基本資料詳見表1。

表1 2輪專家函詢專家基本資料
1.5 實施專家函詢 2輪專家函詢問卷均以問卷星形式由研究員發送至專家郵箱并收回。第1輪專家函詢問卷收回后調整問卷內容,間隔1個月后發送第2輪專家函詢問卷,2周后收回問卷并再次進行分析完善。
1.6 確定指標權重 將第2輪專家函詢問卷中的各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以層次分析法(AHP)中9級標度對各指標兩兩比較重要性進行賦值,根據專家評價結果進行矩陣判斷、確定權重。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進行數據分析,計算問卷有效回收率、專家意見提出率、專家權威系數、專家協調系數及各指標重要性得分、滿分比、變異系數,采用Yaahp V 12.6軟件進行層次分析計算權重。
2.1 問卷有效回收率、專家意見提出率 以問卷有效回收率、專家意見提出率反映專家積極程度。本研究共進行2輪專家函詢,第1輪專家函詢發放問卷24份,回收有效問卷問卷2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83%,專家意見提出率為69.57%;第2輪專家函詢發放問卷23份,回收有效問卷2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1.30%,專家意見提出率為33.33%。說明專家積極性較高。
2.2 專家權威系數 2輪專家函詢專家判斷系數分別為0.874和0.857,熟悉程度系數分別為0.830和0.852,計算得到權威系數分別為0.852和0.855,結果均>0.7,說明結果比較可靠[7]。
2.3 專家協調系數 以肯德爾協調系數作為專家協調系數,專家函詢肯德爾協調系數見表2。

表2 專家函詢肯德爾協調系數
2.4 條目篩選 針對2輪專家函詢結果進行課題小組會議討論,一級條目不變,修改3項二級條目,刪除4項三級條目,增加3項三級條目,修改8項三級條目,最終確定一級指標7項、二級指標24項和三級指標82項,詳見表3。

表3 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續表)
3.1 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可靠性較高 指標的可靠性由專家的判斷系數、熟悉程度系數、權威系數、協調系數和重要性得分決定。本研究中函詢專家地區分布廣,23名專家來自14個省市(北京、上海、河南、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山東、重慶、廣東、浙江、陜西)、23所三級甲等醫療機構,代表性好。且從專家權威系數和協調系數結果可知,各專家具有可靠性,意見一致性好。
3.2 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用性較好 本研究構建的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可作為消化內科專科護士的年度考核與自評表,或作為消化專科護士發展與提升的目標導向參考,為消化內科專科護士的培養和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權重排名前3位的一級指標是臨床護理實踐能力(0.336 9)、評判性思維能力(0.220 5)、專業發展能力(0.156 6),二級指標權重排名前3位的是掌握消化專科理論知識(0.109 4)、掌握消化護理專科技能(0.106 8)、預判性能力(0.089 9)。臨床護理實踐能力是消化內科專科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與其他種類專科護士研究結果[8-11]一致,臨床消化內科專科護士在護理質量的控制和提高中起著重要作用[12]。消化內科病種多、病情多變復雜,如食管或胃早期癌癥、腸道息肉或腺瘤、炎癥性腸病、肝膽胰腺等疾病,臨床護士對相關疾病護理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著護理質量的優劣。專科護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可以為病人解決實際臨床問題采取正確的護理決策,對病人康復和護理質量起著重要作用[13],尤其是當護士面對突發、復雜臨床狀況時其理性的預判性能力對病人結局的正向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專業發展能力是在個體發展基礎上,盡可能保持高的專業標準,認同專業發展方略,重視并不斷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推動學科專業化發展[14-15]具有重 要意義。
4 小結
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應包括本專業領域的臨床護理實踐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還應包括一定的教育咨詢、科研、管理和法律倫理應用能力,以適應消化系統疾病病人不斷變化的護理需求。本研究通過文獻回顧、專家訪談及德爾菲法構建了包含7項一級指標、24項二級指標、82項三級指標的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未來將以此指標體系為基礎編制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發展狀況調查表,分析消化內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培養現狀,為后期優化專科護士的培養和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