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海
(貴州省凱里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貴州 凱里 556000)
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知識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和規劃時,應關注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掌握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因子和文化生態空間系統,對傳統建筑、地域文化和民族風俗進行保護和傳承,秉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保留傳統村落的特色。
我國的農耕歷史非常久遠,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村落。村落包含非常完善的文化生態系統,有著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但是,在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中,傳統村落中的年輕人大量流失,空心化的情況愈發嚴重,傳統村落出現了很多現代風格的建筑和設施,嚴重破壞了村落的布局和風貌。很多傳統建筑和歷史遺跡得不到良好的保護。我國各個地區的傳統村落都面臨這些問題。長久以來,各地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往往只是針對有形的物質文化,而忽視了無形文化的保護。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藝術表演活動、節日儀式不夠了解,很多老一輩的民間藝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相繼離世,藝術和文化得不到有效傳承,日漸消失。傳統村落的保護要改變過去碎片化的保護模式,引入文化生態學的理念,從各個方面進行保護,對整個文化生態系統進行保護[1]。
2.1.1 生態環境
(1)地理位置:宰轉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翠里鄉的東北部,西鄰大田村,東接高文村,東北抵西山鎮,南到烏牙村,宰轉村的總面積大約是6.95 km2。
(2)交通條件:宰轉村的交通非常便利,縣城至翠里鄉道及通村公路穿寨而過。
(3)地勢地貌:該村落剛好處于廣西丘陵山地與云貴高原之間的過渡區域,整個村落為山陵地勢,海拔高約530 m,房屋大都分布在半山腰上,地勢略陡。
(4)氣候條件:年均溫度在16~18 ℃,年均降水量約為1100 mm,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5)空間格局:村落中的房屋根據山的走勢分布,依山而建。傳統建筑分布如圖1 所示。宰轉村的建筑體現出明顯的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特色,這些木質建筑基本都采用了重檐頂,建筑主要為吊腳樓,包含上下兩層空間。

圖1 傳統建筑分布
2.1.2 人文環境
(1)社會環境:宰轉村包含3 個農村居民點,分別為宰轉、新寨以及高告,共有9 個村民小組,屬于侗族聚居村落。截至2018 年,宰轉村共有204 戶842 人。
(2)侗族歷史淵源:侗族有較多的信仰和崇拜對象,每年會舉辦隆重的祭典。包括有戲班演出、斗牛活動、歌隊出行、蘆笙盛會等。侗寨遷入宰轉村已經有300 多年的歷史。
(3)建筑風貌:宰轉村中的傳統建筑質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村落中的木質建筑分布集中,大都建造于20 世紀50—70 年代,住宅建筑采用了坡屋頂蓋青瓦的方式。除了正房,還建造了“偏廈”,即廚房。在平面布局中,主要以縱深軸線為導向,形成了前、中、后的空間序列關系。將安靜區域、活動區域分隔開來,光線上由明到暗,將寬廊作為手工勞作的空間和休息的空間,火塘間和臥室是生活起居的空間。
2.2.1 宰轉村的調查評估
(1)建筑:根據建成年代劃可以分成3 類建筑。①1950—1979 年的建筑,此類建筑數量最多;②1980—2010 年的建筑,保留了木質結構建筑的特征;③2010 年至今的建筑,以磚混結構建筑居多。從高度上看,主要包括一層建筑、二層建筑、三層建筑和三層以上建筑,新建筑的高度較高,主要為三層或三層以上,傳統建筑主要為兩層,一層建筑基本都是附屬建筑,用來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從質量上看,可以分為3 類。①質量較好的建筑;②質量一般的建筑,結構相對完整,門窗有破損,部分墻體老化;③質量較差的建筑,這類建筑缺少維護,年久失修,結構損壞嚴重,缺少部分構件,墻體和屋頂受到破壞。其中,以后兩類建筑居多,是保護的重點。從建筑風貌上看,可以分為4 類。①傳統風貌保存完整的建筑,有明顯的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基本沒有進行過翻修,木質結構較為完整;②風貌一般的建筑,在樣式和結構等方面具有地域特色,能夠體現出民俗傳統和歷史文化;③現代風格的建筑,數量非常少,與本地建筑風貌不協調,需要對此類建筑的立面進行改造;④公共設施建筑,和傳統建筑風貌有很大差異,有很多搭建的棚舍,需要對此類設施和建筑進行拆除和改造。
(2)人文歷史:宰轉村中含有大量的古樹、古井,還有禾倉、踩歌堂、戲臺、祭臺、鼓樓堂等文物,這些都是需要保護的建筑。
2.2.2 保護發展規劃的觀念、原則和定位
(1)宰轉村保護發展規劃的總體觀念為:對村落原始的環境和風貌進行重點保護,同時對宰轉村的構成環境以及文化氛圍進行保護。具體來說,要秉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觀念[2]。
(2)宰轉村保護發展規劃遵循以下5 點原則:①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宰轉村生態文化環境的現狀情況進行規劃;②規劃先行和統籌推進的原則,保留宰轉村建筑、文化、生態方面的特色,以統籌規劃為基礎推進各項工作;③保護為主和傳承利用的原則,協調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保護的主要對象是宰轉村的建筑和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是生活方式和民俗,開發利用的主要內容是村落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④突出重點和兼顧整體的原則,從保護發展的重要程度上進行劃分,按照一定的步驟和次序進行實施;⑤政府主導和村民主體的原則,由政府牽頭進行規劃,整合所有的資源和力量,集中進行部署和實施,同時以村民為主體,鼓勵村民參與到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建設中[3]。
(3)發展規劃定位:以宰轉村為載體,努力打造“侗鄉風情、美麗鄉村”,發展民俗文化和鄉村風情,將生態觀光與鄉村體驗融合到一起。圖2 為宰轉村的生態保護規劃。

圖2 生態保護規劃
2.2.3 保護發展規劃的具體措施
(1)村落規劃布局,宰轉村規劃的總體原則為“一軸、兩心、三片區”。一軸:以道路為村落發展軸,以此來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兩心:包括宰轉村對外交通中心和文化傳承中心;三片區:核心保護范圍片區、中部居住片區、宰轉村發展片區。在土地使用規劃中,在村落南側岔路口新增村民住宅用地,緩解村落中心區域的人口居住壓力。
(2)傳統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可以參考圖3,在生態保護中,根據現有生態格局,對周邊山體進行植樹造林。采用多種綠化方式保護周邊區域的自然山體,在現有建筑布局中的空隙區域加以綠化,對建筑拆除后的空地進行綠化。在村落格局保護中,要對農田、菜地進行保護,盡量避免侵占山體綠地,新建筑不可以大填大挖,要根據地形進行布局,體量適中,后排建筑要比前排建筑高。保護好村道,整治院落環境,對垮塌的護坡進行加固。宰轉村的步道極具古韻,需要對村落中的水泥路進行整治。在景觀環境的保護中,重點保護山體、植被、農田、水系,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推行退工還林工程,種植原生樹種,減少外來樹種,保護宰轉村及周邊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要對村落中的古樹和名木進行保護,設置護欄,加強監管和養護,禁止砍伐[4]。對寨中的4 口古井進行保護,修復井壁,在井邊鋪設青石塊,進行綠化設計。在戲臺、祭臺、鼓樓堂、踩歌堂的保護中,對其進行加固。劃定5 m 的保護范圍線,周邊新建的房屋不能超過2 層,內部禁止養殖牲畜。

圖3 建筑分類保護規劃
(3)對木建筑營造技藝和木工技藝進行保護,對手工藝人進行培養,鼓勵工藝師進行創新,與市場接軌,增加收入。對宰轉村的民俗節慶進行保護,為傳統節日活動提供支持,對活動場地進行維護,鼓勵年輕人參與活動。
(4)建筑風貌的保護發展規劃,使宰轉村建筑的體量、高度、色彩、材質相互協調,符合傳統村落歷史風貌的特征,對傳統建筑進行修繕、改善、保留、整修、改造、拆除,對墻體的材料和色彩進行控制,對門窗的比例和材料進行控制,屋頂盡量采用小青瓦坡屋頂。對建筑的入口處、底層、屋頂、檐口進行處理,注意細部的裝飾,如山花、瓦當、欄桿等,保證建筑風貌的統一性。
(5)產業規劃,產業的發展應以保護為主,在專門的旅游服務區提供旅游項目。將觀光和體驗相互融合,展現出原始的苗寨風情,適當開發民俗活動有關的項目,開展觀光田園項目和農家樂項目,打造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對農業產業進行調整,發展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中草藥、養殖品種,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
傳統村落的發展應當以保護為前提,并在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引入文化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實施前對村落及周邊的山系、水系、道路、建筑進行研究,側重對傳統村落中的民俗活動、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原始村落為基礎進行保護和規劃,使傳統村落能夠形成統一的建筑風貌,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使村落中的手工藝和各種藝術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