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書聰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歷史街區的保護以往都是以簡單的維修為主,甚至是粗暴的拆除換新,缺少合理的規劃建設,使其失去了歷史印記和價值,變成沒有內涵的新建筑。筆者通過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設計和考察研究,從科學規劃的角度出發,對街區功能進行整合,結合新舊建筑的改造設計和廢舊材料的應用等綜合手段,重塑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時代價值。
汕頭老市區以小公園為中心,周邊的街路呈扇形網狀和放射狀分布,建成時為繁華商業區和居民區。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內的“南生公司”百貨大樓高7 層,建成時成為該區域的標志性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重新回歸東南亞市場,對大多數在東南亞發展的潮汕僑商造成不小的打擊,再加上中國人特有的鄉土情結和“衣錦還鄉”民俗心理的影響,大批潮汕僑商紛紛回到汕頭興建別墅、商業城區,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汕頭老市區周邊的騎樓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迅速形成了以小公園為中心的蜘蛛網結構區域騎樓群。潮汕僑商的資金投入和舶來技術,再加上汕頭獨有的商業意識和較早的城市化過程,促進了近代汕頭的繁榮景象,也使得近代藝術上的璀璨明珠——騎樓建筑在汕頭蓬勃發展,這也體現了經濟發展與建筑文化發展的重要關系。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在20 世紀20—30 年代是汕頭埠的殷實之地,“四永一升平,過去最有銀”的俗語至今仍在市民中流傳。而現在,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的復興是盤活整個汕頭西郊城市布局規劃的關鍵。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記載了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有豐富的文明教化產物,記錄著這一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是人們賴以生存、交往、活動的重要場所[1]。歷史文化街區景觀風貌作為展示其特征與內涵的主要形式。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地處潮汕地區,這里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長期以來形成了獨有的語言、飲食習慣和審美意趣等。因此,在對其進行改造設計和制定商業文案策劃時,都應將以上因素作為重要的考慮要素和設計依據。
汕頭之所以能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騎樓建筑文化,與汕頭的地域性和人文性是分不開的,同時受到較早的城市文化和商業發展的影響。建筑承載著歷史的印記,拍攝記錄歷史建筑(圖1)是研究地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依據。

圖1 現場調研拍攝
在潮濕多雨的南方,汕頭拐角騎樓獨有的二樓延伸構造,給地面來往的行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騎樓將商業區與居民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底層的空間可以用來吸引游人避雨,從而招攬顧客光臨;騎樓內部的裝飾柱不僅能支撐重力,還能夠巧妙地過渡空間,把不同風格的樓層連接在一起。
從現場調研拍攝建筑細部構件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1)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內幾乎每棟歷史建筑的窗花都不一樣,同一棟樓各層的窗花也有所不同。
(2)騎樓的立柱作為受力構件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底層是以仿古希臘愛奧尼柱式為主,然而二層以上混搭了仿多立克柱式或方型的混合柱式,形成了特殊立面的特征。
(3)街區內的騎樓建筑具有“外洋內中”的獨特風格。外部通常是富有歐洲風情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內部則多是精致的潮汕水鳥圖案。
在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中,騎樓大多數為就地取材的貝灰沙建筑,體現出潮汕人務實的生活態度和人文主義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騎樓的人文關懷比它的功能表現更加重要。
汕頭騎樓在平立面和細節處理上可以總結出以下7 個特點。
(1)平面布局上簡潔且靈活,面寬范圍有1 開間至9 開間。另外轉角型騎樓集中,一般交叉路口的騎樓均采用弧形轉角形式。
(2)立面上大量采用挑出和凹進兩種形式的陽臺,前者一般為新藝術風格的鐵欄桿,后者則多為石材或抹灰的鏤空欄桿。陽臺一方面豐富了建筑立面,形成虛實對比;另一方面又符合本地區氣候特點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3)開窗形式豐富多樣,整個老城區幾乎找不到兩棟開窗形式完全相同的騎樓。
(4)街區內的歷史建筑多數采用木質百葉窗,這種類型的窗戶適宜當地的氣候,有利于遮陽和通風,是嶺南建筑的一大特征。
(5)大量采用鐵構件,一般的挑出陽臺均采用鐵欄桿,且都是具有新藝術風格的造型,這種鐵欄桿往往成為立面裝飾的重要部件和特色。
(6)注重外立面的雕飾,特別是采用粵東式的雕飾樣式。
(7)部分建筑采用大面積開窗或大面積彩色玻璃窗。
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的騎樓元素貫穿整個街區的建筑風格,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痕跡,展現了其特有的地域性、海洋文化和氣候性特征,是重要的設計語言。
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改造的總體指導原則為尊重該區域的歷史原貌,使該歷史區域得到文化上延續和經濟上的復蘇,既尊重歷史又與時俱進。設計過程中對場地和重點問題進行邏輯推理,有助于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科學嚴謹地分析推導過程,把控全局,得出有效的規劃實施方案。
分期建設以小公園百貨大樓為起點,進行地標性建筑改造建設,以“文化建設引導經濟復蘇,尊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觀”為設計規劃理念,對該區域進行分期改造。通過一期建設的文化輻射作用,引起多方共同重視,挖掘其商業和人文價值。
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有豐富的建筑群和街巷空間,樓層以2~3 層為主,建筑尺度較為宜人,建筑高度天際線變化舒緩(圖2)。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小建筑騎樓為主的尺度空間較小,業態的功能分布較為零散且缺乏組織,道路窄小,缺少停車場和集散廣場,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日常功能和活動需求。

圖2 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模型
3.3.1 規劃方案構思
以核心區域地塊設計為起點,分期建設,注重保護有價值的歷史建筑,結合周邊環境進行設計推導,充分利用地塊,打造既能延續地域文脈,又能滿足現代功能需求的綜合性建筑。在對老商埠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繼續保持小網格式傳統肌理,對不符合現代需求的元素進行更新或刪除,在達到延續傳統風貌的同時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將商埠區分為文化型、商業型和生活型等復合型街道。
3.3.2 景觀設計研究
在景觀系統設計中,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空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基本的景觀分析模式,采用空間滲透手法,在相鄰空間分隔時有意識地進行聯通,將彼此滲透,增強空間的層次感,而不是采用實墻面隔斷。一系列錯落樓層、廊橋、挑臺以及半透明玻璃,使空間豐富活潑而富有生氣,打破古典建筑機械且呆板的分隔方法,讓建筑室內外景觀做到空間之間的滲透,設置多層次景觀節點,使內外場景交融,達到一步一景的設計效果。
3.3.3 舊物回收利用與立面設計
回收當地的舊材料,把切割、傾斜甚至破裂的體塊用于改造設計中,與新建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圖3)。用這種特殊的手法,打造對立又統一的建筑立面,實現舊物活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同時在情感上引發參觀者思考,也留住歷史的印記。

圖3 回收與利用
在立面設計上,門窗對于建筑的意義,就如同“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口”,是建筑的必要元素和靈魂所在。因此,做好門窗這一建筑語言的設計,是延續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藝術性和多樣性的重要條件。結合現狀和現代材料,重點研究門窗的建筑裝設藝術,賦予門窗歷史情感,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對其進行總結提煉。在設計構思中,將拱形窗戶和部分構件用防腐化的鐵藝工藝進行形態上的提取并用于立面設計(圖4),以鋼鐵的堅硬代替石材的厚重,有效減少構件受力荷載,節約建設成本。

圖4 建筑細部設計
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見證了汕頭曾經的繁華,承載著老市區一代人的記憶,也記錄著汕頭這座海濱城市的開埠史。針對小公園興衰跌宕的發展路程,從小公園中心開始,以南生百貨大樓為中心進行改造(圖5),新舊結合,以點形成線,以線形成面,從而形成整體。分階段進行改造,既能緩解資金緊缺的問題,同時又利于在設計與前期使用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有效改善。重視城市文脈和肌理,通過科學的改造設計,使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在改造中堅持舊物活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5 中心區域改造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