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飛,朱瀛飛
(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早在 2015 年,國務院頒布《中國制造 2025》[1]國家行動綱領,提出制造業發展要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將“綠色工廠”作為制造強國的任務和重點。2017 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持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2020 年,我國提出了力爭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軌道交通制造業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在生產制造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地鐵及其零部件裝備的過程中,存在鑄造、鍛造、涂裝等高耗能工序,造成能源消耗大、污染環境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等問題。
隨著能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解決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成為軌道交通制造業企業發展不可避免的課題。軌道交通制造業作為有擔當的國家重要產業,應響應國家號召,為節能減排、環境治理貢獻自身力量。
我國綠色工廠領域首項國家標準《綠色工廠評價通則》(GB/T 36132—2018)于 2018 年 12 月 1日起正式實施。此外,在組織申報綠色工廠時,工業和信息化部也發布了《綠色工廠評價要求》[2],對評價指標框架、評價依據、評價方式、評價指標要求做了具體闡述。作為軌道交通行業的核心企業,開展自主評價,全面推進綠色制造工程,建立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綠色工廠。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綠色工廠 評價要求》以協調一致、全面系統、可操作為原則,從基本要求、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能源與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評價等方面建立和規定了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及通用要求[3]。標準的編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作為團體標準,《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的評價總體結構應與《綠色工廠評價通則》提出的相關評價指標保持一致,主要包括基本要求、基礎設施、能源與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共6 個一級指標,這些一級指標配套的二級指標都是依據相關國家、行業標準設定的,充分反映標準制定的一致性原則。此外,將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中生產制造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地鐵及其零部件裝備的不同企業評價維度進行歸一也要遵循一致性原則,現實中各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工藝過程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是通過底層邏輯和評價維度的統一,能夠科學地評價企業在基本要求、基礎設施、能源與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評價6 個方面做出的努力和達到的水平,保證了評價過程的公平性。
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定量評價指標選取有代表性的、能反映“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等有關綠色制造的指標,可以量化的數據評級指標采取定量評價。定性評價指標主要根據國家有關推行綠色生產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政策、資源環境保護政策規定以及行業發展規劃選取,不宜量化的內容采用定性指標。量化指標將6 個一級指標分解為30 多個二級指標和100 多條評價要求,分別賦予不同的分值。利用這一評分機制對初步具備申請條件的企業進行打分評價,這樣設定了門檻,提高了評價的效率,同時有利于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指導企業有的放矢地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工作。
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的金名片,其綠色工廠也應該代表行業發展的先進水平,因此,標準評價指標的設置應結合國家綠色制造的發展趨勢和軌道交通行業的發展要求,代表行業發展的先進水平,績效指標的評價標準參考先進綠色工廠績效指標值持續更新,保證指標持續領先。
評價指標體系由基本要求等6 個一級指標構成。基本要求包括應滿足的合規性要求、最高管理者要求、工廠要求、資格要求、管理體系要求等;評價指標中除基本要求外的基礎設施、能源與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評價5 個一級指標下均要設置對應的二級指標,在二級指標下設具體評價要求。具體評價要求分為一票否決項和評價項。一票否決項是工廠應達到的基礎性要求,必須全部滿足;評價項為工廠宜努力達到的提高性要求,具有先進性,依據受評工廠實際情況確定相應要求的滿足程度。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綠色工廠評價設立了起到門檻作用的基本要求,不滿足基本要求的企業一票否決[4],標準一共設置了12 個一票否決項(表1)。一方面明確了企業開展綠色工廠評價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通過這些要求的初步篩選,直接淘汰了大部分不符合標準的企業,能夠參與評審的都是基礎條件較好的企業,這樣就大幅提升了綠色工廠評價工作的效率。

表1 基本要求的12 個一票否決項
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合規性要求是評價的底線。工廠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標準;無有關規定禁止使用的限制類設備;綠色工廠建設單位3年內無較大及以上安全、環保、質量事故,污染物排放指標符合國家、地方以及行業有關規定。
(2)在綠色工廠建設過程中最高管理者起到最突出的作用。最高管理者要求包括對綠色工廠的有效性負責,將綠色工廠建設與生產業務有效地融合到一起提供必要的條件,指導并支持相關人員對綠色工廠做出有效的貢獻。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工廠內部分配并溝通綠色工廠相關角色的職責和權限,確保建設、運維符合標準要求,收集相關綠色工廠評價材料,相關人員定期向最高管理者匯報綠色工廠的績效等相關內容,主要起到統一思想、提供資源、監督過程、確認結果等方面的作用。
(3)工廠要求是綠色工廠推進的主要保障,企業作為一級組織機構,在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工作中,應有明確的管理機構,負責綠色工廠的建設、實施、考核以及獎勵;制定綠色工廠長期建設規劃及目標、指標和實施方案,提升員工對綠色制造概念的認識,將綠色制造落實到人。
(4)資格要求和管理體系要求主要體現企業對國家標準、團體標準的響應程度和行業內部節能環保重點領域工作的進展。企業應滿足GB/T 36132—2018 第4 章規定的基本要求并通過GB/T 24001、GB/T 23331、GB/T 19001、ISO/TS 22163、GB/T 45001認證;近3 年內無節能、環保行政處罰或媒體曝光,未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水性涂料使用占比不低于30%;企業能源單耗指標達標;按照要求建立能源信息化系統。
為保證綠色工廠的建設過程中更科學、更全面,在滿足基本要求以外還應滿足其他評價指標,通過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詳細調研,應將基礎設施、能源與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評價等作為評價指標[5]。從標準的分值設計方面進行分析,標準在評價過程中重點關注了以下5 個維度。
(1)基礎設施在滿足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的前提下,鼓勵推行符合GB/T 50878 標準的綠色建筑,優先采用聯合廠房、多層建筑、高層建筑,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生產、建筑材料在保證生產的前提下,優先選擇環保材料。
(2)合理分配廠區照明,盡可能采用自然光,生產廠區自然光不能滿足生產條件時,可依據廠房面積、人數配置相應的光源,光源設備宜采用節能、環保設備,比例不低于70%。同時,應建立能源管控系統,對重點耗能設備、可回收能源設備進行在線監測、能耗分析,對存在節能點的部位,可進行技術改造或更換節能設備,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
(3)在滿足國家、行業對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前提下,開展自行監測、監控,形成污染物排放原始臺賬,并定期對采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查找不足之處,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同時,工廠應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取得排污許可證,并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公開相應的環境信息。
(4)綠色工廠績效評價主要包括工廠容積率、建筑密度、可綠化率、產能和產值、萬元產值排污量、主要原材料消耗量、材料利用率、產品回收利用率、重復用水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指標,以上指標應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并處于國家或行業先進水平。
(5)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用水量、水資源產出率、能源費用與生產占比、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萬元產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百分比、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百分比應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同時,應對高耗能設備進行指標等級評價,各等級設備評價結果均應處于國家或行業先進水平。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綠色制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國家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是行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必然選擇。企業是綠色制造的主體,對綠色工廠進行評價,有利于樹立行業標桿,引導和規范企業進行綠色制造。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審機制,推進行業內企業綠色工廠的建設,樹立標桿企業,帶動全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行業龍頭核心企業必然要承擔的責任。《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綠色工廠 評價要求》及配套系列評價標準的發布和實施,必將有效地節約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同時提高設備、能源的有效利用率,為節約能源、安全、環保事業和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