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濤 羅堯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其顯著特征是跨越教育、經濟和社會三大領域,決定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工作要求、特色做法、功能作用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不斷優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和合理布局,對有效激發職業教育發展活力、大力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一大批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提出,標志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背景及驅動因素發生了變化。科學理解、全面把握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發展規律和實踐要求,對我國職業教育實現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教育從注重規模和體量向注重內涵和品質發展的跨越是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過程中,育人方式發生轉化,結構布局實現調整,辦學模式不斷創新,管理體制趨于完善,辦學活力有效激發。梳理和分析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背景和基本內涵,有利于更好地聚焦和把握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準確了解和掌握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由當初的實踐探索,逐漸跨過了追求規模、體量和速度的發展階段,進入尋求品質特色和強化內涵的新歷史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著眼轉變發展方式和構建新的發展思路,立足職業教育外部系統的壓力和內部環境的需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形勢任務、擔當新的時代使命。
1.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隨著市場經濟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輪工業革命悄然發生,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和高質量發展階段。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技術正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經濟發展方式,高創新性、廣開放性、強關聯性的發展方式快速涌現,加快了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職業教育需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國家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2.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凸顯。以“中國創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為標簽的新型工業化、信息智能化的積極推進,急需大批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在數量和結構方面還存在不足。“截至2020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約5800萬……技術工人短缺問題仍比較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將近3000萬人”①;同時,技術技能人才在結構合理性、質量過硬性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有效調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亟須職業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4.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當前國家間競爭主要表現為以建立在三大產業基礎上的科技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而技術技能人才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到2025年,全球對受過大學以上高等教育的知識型勞動力(高知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將比供應量高出1360萬人。而到2030年,供應缺口將增至3510萬人。”②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大國、經濟強國都高度重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政策制度。我國也正由世界經濟產業鏈中低端向高端邁進,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通過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優化人才培養規模與結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從國家戰略層面和高度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規劃,基本形成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格局,這種新格局體現在職業教育由“量的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面對國內外情勢的巨大變化,我國職業教育生態環境今非昔比,國家深刻把握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背景與客觀實際,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概念,這也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
《意見》蘊含著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點。對于現代職業教育來說,全過程、全方位、全方面都建設得好才能稱得上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將“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界定為:在黨建主體上,領導機關決策指揮作用、領導干部示范引領作用、中堅力量骨干帶頭作用、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都得到充分發揮,形成協同治理共同體,以職業教育高質量黨建引領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工作體系上,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核心任務、主要內容、配套措施、工作效果等各方面都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執行過程上,就是在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制度體系、改革路徑上不斷創新,做到工作作風踏實、工作態度務實、主體責任壓實、執行措施有力、方式方法科學、考核評價有效、組織保障有力;在目標成效上,能夠實現高水平院校治理體系、高規格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標準學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產教深度融合、高效益社會行業服務、高層次國際合作交流。可以說,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既體現一種發展理念導向,也體現一種發展過程導向,更體現一種發展結果導向;注重的是一種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追求的是全面、充分、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多年職業教育發展積淀的深厚基礎牽引現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科學分析和準確研判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國內外形勢和環境,立足于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力爭消除困擾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而得出的科學判斷和行動指南,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職業教育領域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實踐活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邏輯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發展指南、高質量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動力、高質量發展方式、高質量發展表征、高質量發展目標六大維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治國理政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指導,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五大發展理念的有力指引。要從價值、實踐、結構三重維度來把握新發展理念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價值總體性,聚焦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踐總體性,彰顯類型特征和體系建設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結構總體性。讓人民實現對職業教育的個性化、多元化選擇是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體現了實踐是包含價值的人類存在形式。高質量發展能夠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指引,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凝聚成為中國人民對職業教育發展樣態的價值共識。創新發展是激發職業教育活力、牽引職業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協調發展是統籌職業教育資源、推動職業教育整體優質均衡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培育職業教育特色、實現職業教育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發展是搭建職業教育交流平臺、打響職教品牌擴大影響的必由之路,共享發展是匯聚多元主體力量、實現職業教育自身價值的本質要求和必然結果。職業教育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是一個有機整體,五大要素之間相互融合、高度耦合、協同支撐,引領職業教育整體推進、有序發展。
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高質量成為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思路、基本要求,成為職業教育領域領導者、從業者、利益相關者的共識。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規律的職業教育質量文化是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職業教育質量文化的形成,不僅促使職業教育的參與者、管理者在觀念層面形成質量意識、質量追求以及質量自律的精神,而且促使社會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等保障職業教育質量機制的不斷完善,對于全面改善職業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③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基本指導思想,是新的發展機制,是一種發展理念,同時包含著滿足人民對職業教育真實需要的狀態。在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匯集各方智慧助力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文化理念培育和質量文化生態營造,以質量革命為抓手,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機制的革新,以此形成職業教育改革自覺,帶動和喚醒更多更有效的改革舉措。
從圖4可以看出:相同振動參數下,耦合振動流化床平均軸向顆粒速度最大,普通流化床軸向顆粒速度也大,水平振動流化床軸向顆粒速度較小,垂直振動流化床軸向顆粒速度很小;垂直振動促進大氣泡形成,會產生節涌,水平、耦合振動不產生氣泡,顆粒運動較為平穩;二維垂直振動流化床在顆粒軸向速度0.06~0.08 m/s時流化效果最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講話的重大現實意義,堅持創新為第一動力,以制度創新為職業教育發展增勢賦能,以此指導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充分運用“守正”與“創新”的現實邏輯。一方面,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辦學規律,堅持立德樹人、德技雙馨的“五育并舉”育人模式不動搖,不斷完善校企多元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辦學模式。另一方面,堅持改革創新,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釋放職業教育辦學活力、強化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帶動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以教法改革推動學法改革;不斷創新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校內校外的育人方式,完善政府主體、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健全組織、制度和經費保障機制。通過主動變革和超前思維引領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意見》強調,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加強各學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融通,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短板、不足提出的戰略性舉措。按照這一部署,應當遵循和把握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抓住職業教育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教育系統的一項重要戰略工程,為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和體系依托。要實施好這一戰略工程,需要解決好幾個難點、處理好幾層關系。要優化頂層設計,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保證制度的嚴格執行,解決好教育轉換通道的設計與實現路徑,擁有一整套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的機制,保證職業教育內部銜接的多樣性,能夠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需要明確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級別、小類和層次,并實現有序銜接,實現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有機結合,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序貫通,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處理好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與新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關系,處理好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的關系。聚焦高質量發展,樹立系統觀念,突破影響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困境和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局勢,黨和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加快構建以擴大內需為基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人力資源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而職業教育又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實現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抓手。構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格局,就是要積極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家交流合作、文化傳承五方面的基本功能和特色優勢,主動融入區域經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貢獻中謀發展;同時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和優化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模式,進一步拓展職業教育中外合作領域,有效搭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精心打造一批職業教育高品質項目,大力支持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職業院校,打響中國職業教育品牌、講好中國職業教育故事、展現中國職業教育風采、貢獻中國職業教育智慧、增強職業教育國際話語權。立足國內和國外選擇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服務好技能型社會建設,增強職業教育對新發展格局的適應性。
職業教育應堅持把培養區域產業發展緊缺人才與系統建構區域技術技能人才體系統一起來,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復合型、契合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突破長期以來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水平低制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通過打造技術創新與轉化服務平臺,積極助力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迭代升級;通過打造產教融合平臺,加強科研攻關、推動創新創業,助力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打造職業教育智庫平臺,聚集資源、匯集人力,助力區域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和服務于經濟發展大局的一類教育,它能夠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④,以經濟發展帶動職業教育發展,以職業教育的發展成果反哺經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即通過5~10年的大力推進和發展,使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重技能、尚技能、學技能的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職業教育人才和技術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和契合,技術技能人才在各領域、各行業的作用突出、地位凸顯。
職業教育發展依靠何人?職業教育發展走向何處?職業教育發展為了何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指向對此做了詮釋和解答。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長期探索和不斷實踐中,由高速追求數量、體量和規模的發展方式轉向和發展而來。反之,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也應扎根和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和實踐。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指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基于我國國情,在全面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實踐、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的要求下,通過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總結出來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階段性發展特征。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立足政策層面、操作層面和價值層面,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協同將我國職業教育的制度優勢轉化為職業教育的治理效能。黨的領導是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斷前進的最大政治優勢,是辦好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圍繞消除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困境和體制機制障礙這一核心工作而對職業教育目標任務、治理機制、治理措施的全方位轉換和升級。加強黨的領導,將黨建引領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結合在一起,確保黨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進而在深遠的價值層面推進人民群眾對于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政治價值自覺。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職業教育行政機構要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落實執行好黨中央針對職業教育的相關決策部署,提高和強化黨建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政治站位;職業院校要堅持職業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根本方向,牢牢掌握黨對學校的領導權,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保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偏離。
2.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的頭腦,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職業院校辦學和管理的全過程;切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效融入職業教育教學教法,統籌處理好“進什么”“如何進”“進哪里”的關系,確保“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真正落實,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技術技能培養工作有機融合。
3.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加強黨建引領,引導學生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愛國情懷上下功夫、在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在增長真才實學上下功夫、在培養拼搏精神上下功夫、在提升綜合素養下功夫,努力成為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先鋒力量。
4.以黨建引領職業院校治理現代化建設。把黨建高質量發展與內部治理體系優化和內部治理能力提升有機結合,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雙師治學、民主管理、校企合作、多元參與”的現代大學制度,有序推進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意見》明確指出,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創造性提出了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理念和戰略技能型社會,加快建設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社會。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構建技能型社會,目的在于切實提高職業教育供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高度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技能型社會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公共部門、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和社會個體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需要公共力量的外力牽引,又需要社會力量、市場力量的內力驅動;通過“國家重視技能”,提高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通過“社會崇尚技能”,營造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通過“人人學習技能”,凸顯職業教育的全民性和全生命周期性;通過“人人擁有技能”,形成多元主體參與技能開發的優良生態。
1.完善“國家重視技能”的制度保障。各級政府部門、行政教育機構積極做好對職業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和督導評價;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基礎上,配套修訂地方性法律法規,出臺與技能型社會建設相適應的政策、規章、制度,完善政府激勵機制,強化制度供給;切實履行政府財政支持技能人才培養責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2.形成“社會崇尚技能”的技能文化。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加強勞動教育,將技術技能教育與勞動教育、職業啟蒙教育深度融合,在教學育人過程中厚植中國傳統文化,凸顯勞動和技藝的內在價值,真正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在校園里生根發芽;大力宣傳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先進事跡、重要貢獻和職業發展,從思想上根除“重學輕術”等傳統社會偏見,積極營造社會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發展技能的良好環境;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發展制度,打通技能人才在就業、落戶、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通道,推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建設,切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
3.打造“人人學習技能”的發展路徑。聚焦于人的全面發展,積極倡導終身教育理念,搭建支撐人人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拓展人人受到技術技能教育的服務范圍;“建立健全技能工作常態長效機制,打造生活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關注個體應對生活的能力差異與在生活中提出的能力需求,為個體提供多樣化技能培訓途徑”⑤;探索和搭建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人人均可學習技能的職教平臺和路徑。
4.營造“人人擁有技能”的良好生態。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主體作用,做好優質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技術服務和技能文化傳播;積極發揮行業企業的市場作用,通過舉辦參與、合作共建、主導參與職業教育等方式,分擔技能人才培養成本和責任;重視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作用,及時反饋企業、群體成員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相關訴求并將其轉化為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政策建議,積極分擔政府部分職責和權力,做好技能認證、技能考核、標準制定等工作。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始終堅持“面向人人”,圍繞“人”這根主線,具有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價值取向和實踐指向。《意見》強調,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這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職業教育。
1.堅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人民立場。職業教育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就要自覺站在人民立場回應人民對職業教育的期待,思考人民在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制定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職教政策,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技術技能與各項能力,使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
2.堅持將人民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既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又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受益者和惠及者,理所當然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其主體地位。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等制度,以及座談、調研等方式,暢通民眾建言獻策和評議教育的渠道,廣泛聽取民意,匯聚人民智慧,做到職業教育發展問計于民;緊緊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積極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重視教師、職教專家、學校、社會的職業教育改革實踐與探索,匯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主體力量,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3.堅持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尺度。這種滿意不僅是對職業教育需求和發展的滿意,更是對職業教育產出和成果所惠及方方面面的滿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職業教育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事關民生福祉和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追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主軸呈現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教育需求。職業教育要讓人民滿意,提高人民獲得感,需要從之前的追求數量、規模擴張向追求效益、內涵發展轉型,把工作重心和著力點轉移到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上來。
[注釋]
①李心萍.技能中國行動正式啟動:“十四五”時期有望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以上[EB/OL].(2021-08-30)[2022-02-10].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30/content_5634057.htm.
②陳柏林,楊乃彤.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準則與推進策略[J].職教論壇,2020(6):141.
③陳愛華,楊成明,張棉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文化:內涵、價值及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9):21.
④李小魯,胡冰.辦好職業教育提高人民的教育“獲得感”[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70.
⑤李夢卿,余靜.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價值追求與實施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