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說起“職業資格證書”的起源,還就得回頭去看看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前后,職業培訓和教育走過的歷史路程。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的開端最早發生在英國,而在此之前,發展比較興旺的工業化萌芽“手工業”則是在歐洲大陸的法國和意大利,這是因為早期歐洲貿易的主要線路集中在地中海一帶,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法國和意大利的手工業最早興旺起來。
手工業是一個對工人技藝水平要求比較高的行業,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給作坊主帶來的利潤差別顯而易見,因此,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收入有很大差異。在那個時代教育遠遠沒有普及,根本談不上什么職業教育,手工業者技藝的代際傳承主要是依靠“師徒”模式進行的。在這種模式之下,學徒到底什么水平算是“出徒”了,基本沒有明確的統一標準,一般都是師傅說了算。這就帶來混亂了。首先為難的是作坊主:如果雇傭來的“熟練”工人不能按照預想的創造出來足夠的價值,該如何給他發工錢?
難題很快就有了解決方案——依靠行會制度。歐洲的封建等級制社會里,給城市的市民留下了一點“結社”的空間,同一行業的工人組織起來去跟各級君主談條件會比較有力度,同時君主在管理和收稅時也不用辛苦地滿街跑,只需去跟行會的管理者交涉就可以了。這種情況致使那時歐洲的行會力量十分強大,木匠行會、紡織工行會和后來的印刷工行會都得到了大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共濟會”,據說它就是從發展較大的石匠行會演變而來的。基于行會聯通上下的權力,于是,行會成了認證一個工人有沒有資格在本地從事這一行業或者獨立開業的“權威機構”。


隨著工業化革命的到來,新機器設備的出現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要求甚至完全不同于手工業時代的要求。但只有一點變化不大,那就是熟練工人能更好地操作設備,讓資本家得到更多的剩余價值,非熟練工人還是需要接受培訓和學習才行。資本家在乎自己投資的回報率,因此要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他們做夢都想工廠大門一開進來的都是超級熟練工人。于是,現代職業教育終于伴隨著工業化到來了。
作為歐洲的三大國,英、法、德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在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里,不僅有我們通常理解的各種“手藝匠人”,還包括很多被視為“白領”的職業,例如會計、律師、醫生等。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鋒,英國政府早在1562年就頒布了《工匠、徒弟法》,不過,因為當時行會勢力強大,所以該項法律規定了學徒年限、學徒人數、學徒資格、雇傭權利等充滿封建制色彩的條件,這個法律到1814年就被廢除了。1833年頒布的《工廠法》規定,工廠可以設立工廠學校,采用半工半讀的教學方式招收學徒工。后來,英國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分管技術教育的科學和工藝署,并把職業教育納入了學制。

德國首屆慕尼黑車展于2021年9月舉辦,該車展代替了曾經的法蘭克福車展。
法國一直面臨要跟英國爭霸的情況,尤其是在海軍和海外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尤其突出,所以,法國人就搞起了軍校。1669年法國建立了炮兵技術學校,隨后又為戰爭中的孤兒開辦了貿易學校。這兩所學校的教育效果很顯著,隨后又陸續建立了一批職業性質的學校,例如海軍造船學校、巴黎皇家免費制圖學校等。雖然這些學校軍事色彩濃重,目的也是為軍事力量培養大批各類技術人才,但這一做法確實對法國的工業化進程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隨著法國大革命的興起,行會制度被當作封建枷鎖一并砸碎,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工業化的進程加快了崗位技能更細分,生產勞動的職業種類變得更多樣,職業教育就變得更紅火,各種專科學校從高等向中等乃至初等迅速擴張。
德國作為工業革命的后來者,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德國才算真的統一,所以在職業教育方面也稍有落后。雖然德國的總體歷程跟法國有點像,但按照德國人對于數學和機械的偏好,他們職業教育的起步選擇了更側重農業、機械和經濟學的“實科中學”,1708年德國建立的“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算是開端。
工業化帶來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取代了行會制度下的師徒模式,然而,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模式怎么可能立即煙消云散?所以,英、法、德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初期都多少保留了行會制度下師徒模式中的合理部分,其表現形式在英國叫做“半工半讀”,在法國形成了流傳到今天的“學徒制職業教育”,在德國類似的模式被叫做“雙元制”,其共同的特點是重視實用技術和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等。
行會制度加上資本主義本身的特性,使歐洲的職業教育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問題——民間組織和機構如何確保其所發證書的標準足夠嚴格呢?比如在英國工廠主設立的工廠學校中,工廠主首先要考慮自己的投資回報率,那么,他們會盡可能地壓縮對學徒進行教育部分的投入,并且盡可能多地追求學徒日后的產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究勞動力需要形成市場,而勞動力“水平”標準的不統一是個大問題。作為勞動力商品的重要指標,勞動技能水平也必須有明確的標準才可以。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僅僅把職業教育納入學制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這個要求。既然工業化的基礎是科學,那么管理的方式就離不開科學。隨著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國家也把“標準化”“量化考察”和“分級管理”等現代社會管理方法引入了職業教育,最后就形成了“考證”制度。
1986年10月,英國政府成立了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將所有職業資格統一進了一個全國性的職業資格體系中,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規定各類證書在國家資格框架內的通用性。1992年9月,英國普通國家職業資格制度正式上線了!這一套職業資格培訓認證體系中共有五個級別的證書。其中,一、二兩個初級的級別分十一個大類、覆蓋近千個職業,對于從業者不限制年齡和學歷,獲得資格證之后便可取得“中學同等學歷”的規定。三級視同“高中同等學歷”并有資格去報考大學,四級視同“本科學歷”,五級視同“碩士學歷”。事實證明,這一套制度對于人才流動、企業發展等是非常便利的,極大促進了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個人的自我提升也非常具有優勢,畢竟,跟普通教育學歷的換算制度給不同的人才留出了一個大學之外的發展成長渠道。
隨著新冠疫情的暴發,英國牛津血清研究所搞的“阿斯利康”疫苗名噪一時。盡管疫苗依然存在爭議,但也充分說明英國的生物制藥行業依然還有獨到之處,也許這個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會變得更加熱門。同時,由于疫情期間的封控情況,物流業的未來也必然會得到重視,誕生新的職業資格證也存在著可能性。
法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體制跟英國大同小異,只是更強調了通過“半工半讀”模式強化技能培養。不過,法國政府在職業技能體系中的作用明顯強于英國,所有證書的設置和更改都是由國家機構的專業組織來決定的。湊巧的是,法國也把涵蓋了450個職業領域的證書體系分了五級,只不過順序倒了過來——五級是初級,而一級才是最高級。其中,創立于1911年的職業能力證書(CAP)是進入各行各業的敲門磚,沒有這個證書基本沒法擔任公司最基層的技術崗位工作。雖然CAP不過是個初級證書,可是一點都不好考。職業學校的學生或者企業學徒在兩年學習期滿時,才能參加CAP包括理論和實踐考察兩個部分的考試,而考試的淘汰率高達三分之一。
而法國的中級職業資格證書(BP)更不容易考取,從業者在拿到CAP兩年后才能有資格去報考,而且考試內容不光是在本專業上加深了難度,還包括了企業管理和如何培訓學徒的內容。當然,拿到這個證書還是很有用的,這意味著你至少也是技師層次的技術工人,或者可以擔任企業的初級管理崗位了。至于更高的高級技師證書(BTS)那就更復雜了,必須擔任技師滿五年才可以去報考。當然,法國職業教育的證書也是可以跟學歷換算的,五級的CAP證書被認同約等于“高中”,四級相當于“職高”,三級的BP證書相當于“高職”,二級相當于“本科”,一級的BTS證書相當于“碩士”。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的企業對這些證書的認可度非常高,所以,往往法國的綜合性大學里都會附設職業教育學院,而這些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會高于普通的大學生。
德國的職業教育似乎是最發達的,這個可能跟德國的工業化進程遠遠快于英法兩國有關,所以,德國的律師協會、醫生協會等行會在職業資格認證中的作用遠遠高于政府。本著德國人一貫的嚴謹,德國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大概是最龐大繁雜的。一般來說,可以粗略分成五大類:高校入學資格證書、雙元制職業培訓學校頒發的證書、中等職業培訓學校頒發的證書、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資格證書、專門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高校入學資格證書被列入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本身可能有點奇怪,但是德國人相信:一個人如果能通過那么繁雜的考試拿到這個證書,那至少證明此人的學習能力足夠強,再讓他去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或者去專門的職業教育學校培訓,才不是白費工夫。所以,高校入學資格證書反而是德國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中最熱門的。
在德國最常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學校的證書,其實都是各行各業的協會來組織培訓和考試的。從業者只要完成了所在公司提供的在職培訓和培訓學校提供的為期三年左右的兼職培訓,就可以參加“雙元制”職業培訓的考試。考試包括一次筆試和一次口試,內容是相關職業所要求的技能和培訓課程的理論和實用知識,成功通過該考試即可獲得正式資格證書。因為證書門檻不高,所以被德國人當作了入行敲門磚,大約類似于英國的一二級職業資格證或者法國的CAP證書。德國類似的各種協會的資格證書雖然繁多了一點,但是其中也總有“品牌效應”的,如德國萊比錫工商業聯合會(IHK)組織的考試認證,就普遍被德國人視為比較有權威性的一個。

德國的工程機械職業教育。

愛馬仕的制作工人。

法國大西洋船廠的木匠。
真正的“金邊”證書是德國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目前德國聯邦政府和相關協會共同管理的此類證書,大約有200種,還有450種高等職業證書由相關行業協會單獨管理。在德國,前面那些證書的相關培訓都是免費的,甚至還可以掙錢(“雙元制”培訓是半工半讀,有收入有保險等),但是這個培訓可不免費!參加高級職業資格的培訓,最多只能從政府那里獲得一部分低息貸款或者抵稅政策的扶持,而且對于報考者的要求是,除了已經持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之外,還至少具有2—3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并且通過了4個領域的考試。所以,絕大多數拿到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德國人都是年過不惑了。
未來,英法德三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很可能因為國家的經濟政策不同而開始出現一輪新的分化。此前,脫歐而去的英國期盼利用自己的金融和市場優勢過上舒服日子,而法德則在考慮歐盟必須走工業化“4.0”的路。自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的影響嚴重沖擊了歐洲社會和經濟,歐洲國家不停地在防控和躺平之間搖擺。因此,這些國家并不會對未來的職業政策作出什么根本性的改變,而是會延續疫情之前制定的發展道路。總的來說,緣于歷史優勢和相關產業政策,未來英國的金融和法律等服務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也許會變得更加值錢,而法德等歐盟國家則是以計算機通信、自動化控制和其他相關機械制造業的證書為熱門。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