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超

《致命狙殺》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武漢會戰武漢失陷以后。國民黨軍中一名在德國受過訓,狙擊技能非常出色的連長左英杰率領自己的小部隊,擔任掩護任務。在成功擊退日軍幾次進攻后,卻受到一名神秘日軍狙擊手的襲擊。左英杰認為自己已將這個外號“黑死神”的日軍狙擊手擊斃,他的屬下也全部陣亡。

《絕地狙殺》影片中出現的日本三八式步槍
此后不久,左英杰因為有通共嫌疑而被軍統抓捕審訊。與此同時,軍統在上海的一次狙殺日軍細菌武器專家北野清張的行動中失手,參加行動的5人包括軍統最優秀的狙擊手都被一槍擊斃。軍統因此派出女特工沈雪邀請左英杰參加對北野清張的狙殺行動。他們二人到達上海后,經過勘察現場發現“黑死神”遺留的帶有標志的彈殼,才得知他沒有死。左英杰同時還發現軍統內部一定有叛徒,向日本人出賣了上次行動的情報。經過一番周旋,他和沈雪終于查清了內奸是一心逃離戰爭的軍統上海站站長,并且將他除掉。這時,日軍將外號“黑死神”的下川國正當作保護北野清張的一張王牌。
在行動中,左英杰與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接上了頭,并且屢次得到他們的幫助。中共地下黨組織根據情報要求改變原來狙殺北野清張的計劃,而是將其擊傷,再跟蹤他到日軍秘密實驗室,阻止日軍將實驗數據送往東北。左英杰躲在樓頂的水箱內長達2天時間,終于在預定的時間將北野清張擊傷,隨即掩護沈雪前往秘密實驗室。在實驗室里,沈雪和地下黨人員打死了北野清張和日本女特務影佐佳利子,奪取了日軍的實驗數據。而左英杰脫身后與追來的下川國正展開殊死較量,最終將其擊斃。最后,代號“鷹眼”的地下黨員左英杰歸隊,并和決心脫離國民黨的沈雪一起去了敵后抗日根據地。
另一部影片《絕地狙殺》從內容來看,與其同一天上映的影片《幸存者1937》非常相似,都是以我八路軍部隊援救國民黨密碼專家為故事背景。《絕地狙殺》的故事發生在1942年秋的山西,這時的左英杰已經是太行山抗日獨立大隊的干部,而且還有一位從蘇聯受訓歸來的女狙擊手凌鳳作為搭檔,一起組成了八路軍的獵人小隊。

《致命狙殺》影片中,下川國正使用的狙擊步槍瞄準鏡基座比較逼真

《致命狙殺》影片中,下川國正使用的狙擊步槍外形與九七式狙擊步槍相差較大,其拉機柄的彎曲度有些過大
在一次行動中,左英杰和凌鳳偶然遇到由晉綏軍護送的國民黨軍統密碼專家秦維洲。當時,秦維洲的護衛小隊和助手都已經被日軍伏擊殺害,幸虧左英杰他們及時趕到將秦維洲解救。到了根據地,秦維洲身份暴露,但得到八路軍楊政委的諒解。當得知秦維洲身負重要使命后,楊政委決定由左英杰率小分隊一起將秦維洲護送至安全地區。當他們到達預定的接應地點時,卻發現當地只有日本鬼子,根本沒有國民黨軍接應。于是,他們就和后趕來的凌鳳一起轉向最近的渡口。但出乎意料的是,日軍剛剛在渡口的道路上修建了據點。經過偵察,據點內的鬼子正在鬧傳染病,因此戒備松懈。左英杰率人發起突襲,將據點內的鬼子大部消滅,還俘虜了一名鬼子軍醫小津良平。行動結束后,一名裝死的鬼子用手榴彈炸傷了秦維洲,還將八路軍戰士小滿炸死。為了讓小津良平給秦維洲進行手術,小分隊只好在據點停留下來。
日軍發現這一地區有抗日隊伍活動后,即派部隊到處搜索。其中一個小隊到據點后與小分隊交火被大部消滅,只有一人逃走。此后,日軍即投入更多部隊向據點發動攻擊。八路軍小隊則依靠據點內的武器彈藥進行抵抗。最后,左英杰和大部分八路軍戰士以生命為代價,掩護凌鳳、秦維洲和小津良平撤走。此后,秦維洲到大后方專心破譯日軍密碼,而小津良平則成為了一名反法西斯戰士,最后在中國定居。
《致命狙殺》和《絕地狙殺》兩部影片中日軍狙擊手使用的狙擊步槍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兩部影片中的日軍狙擊手均配備了九七式狙擊步槍,只不過第一部影片中的道具較差,而第二部影片中的則要好得多。此外,影片中還有以德國毛瑟系列步槍改裝的狙擊步槍作為我方狙擊手的主要裝備。

即使是在光照條件較差的晚上進行狙擊時,下川國正也將一塊開有不少小孔的布罩在瞄準鏡上,這無疑大大降低了透光率,對于夜間射擊非常不利

《絕地狙殺》中使用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該槍是用三八式步槍改裝的,注意其拉機柄是直的
九七式狙擊步槍實際上就是日本三八式步槍的狙擊變型槍。但是,日本以三八式步槍改裝的第一種狙擊步槍并非九七式。早在1920年代,日軍就開始利用挑選出的射擊精度較好的三八式步槍改裝狙擊步槍。該狙擊步槍在三八式步槍的機匣左側安裝了瞄準鏡基座,這與蘇聯莫辛-納甘步槍狙擊步槍的思路是一致的。不過,日本改裝的狙擊步槍瞄準鏡基座雖然在機匣左側,但卻不像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的光學瞄準鏡側置在瞄準鏡基座頂部且使之位于機匣正上方,而是光學瞄準鏡與其基座均位于機匣左側。
這是二戰時期日軍狙擊步槍的特征之一。這種最初的改裝型狙擊步槍被日軍命名為“試制狙擊步槍”,后來又被正式稱為“6.5mm友坂明治三八式改狙擊步槍”,簡稱“三八式改狙擊步槍”或“三八改狙”。三八改狙此后和于1937年設計成功的九七式狙擊步槍長期共同裝備日軍部隊。

《致命狙殺》影片中,軍統狙擊手使用的狙擊步槍外形與美制M1903A4狙擊步槍相似
九七式狙擊步槍雖然也是在三八式步槍基礎上改進而成,但很多細節部分進行了改良設計。如該槍采用較輕的槍托,將原來的拉機柄加長并改為彎曲狀,早期型還曾經配備過單腳架,以提高據槍的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九七式狙擊步槍的拉機柄并不像其他國家當時的狙擊步槍那樣彎曲度很大,而是在靠近拉機柄根部大約1/4的地方才開始彎曲,且彎曲度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其光學瞄準鏡在槍身左側而不是正上方,對于拉槍機、槍彈裝填和拋殼等動作影響較小。
九七式狙擊步槍仍然采用和三八式步槍一樣的6.5mm槍彈,在槍彈供應方面和普通步槍要求一致。該槍最初采用與三八改狙同樣的2.5倍放大倍率光學瞄準鏡,后期則改為4倍放大倍率的瞄準鏡。二戰中,九七式狙擊步槍大約一共生產了22500支。該槍的一大特點是彈頭飛出槍膛前發射藥就已經燃燒完畢(主要是與其槍管更長有關),因此槍口焰非常小,具有較好的隱蔽性。
《致命狙殺》影片中出現的日軍狙擊步槍道具槍金屬質感較差,而且其拉機柄的彎曲度有些過大,不過,這支道具槍外形上最大的亮點是其裝在機匣左側幾可亂真的瞄準鏡基座,其外形非常接近于真實的九七式狙擊步槍配套產品。
這支狙擊步槍在影片中運用最差之處是無論什么環境條件下,都將光學瞄準鏡進行遮光處理。即使是在光照條件較差的晚上進行狙擊時,下川國正也將一塊開有不少小孔的布罩在瞄準鏡上,這無疑大大降低了透光率,對于夜間射擊非常不利。即使是在白天也不一定進行遮光處理,完全可以躲在屋內陰影處進行射擊,也可以大大降低光學瞄準鏡的反光。

《絕地狙殺》影片中,凌鳳使用的狙擊步槍全貌
該片中的狙擊手無論是下川國正還是軍統的狙擊手,都是將槍口伸出窗外射擊,即使光學瞄準鏡不反光,槍聲同樣也會被對方聽到進而確定其大概位置(如果槍口收縮到屋內距窗口一段距離處,槍聲就會受到房屋遮擋和反射,使得對方難以確定具體方位),甚至比反光更為危險。該片中的這一細節無疑是失敗的。
《絕地狙殺》影片中,日軍的狙擊步槍是利用真正的三八式道具槍改裝的,因此在道具的真實度方面大大超越前作。影片制作方是將瞄準鏡基座和光學瞄準鏡固定在三八式道具槍的機匣左側,這樣槍本身的質感和射擊動作都真實得多。由于三八式道具槍的拉機柄是直的,因此影片中的狙擊步槍也就沒有了日本九七式狙擊步槍標志性的彎曲拉機柄,只能是長度較短的直拉機柄。

《絕地狙殺》影片中,凌鳳使用的狙擊步槍光學瞄準鏡位于槍身左側
與日軍狙擊步槍一樣,兩部影片中的我方狙擊手使用的道具槍也是后作大大超越了前作。《致命狙殺》影片中,左英杰在與日軍作戰時和軍統狙擊手鄺天佑使用的狙擊步槍,在外形上與美制M1903A4狙擊步槍比較接近,不過其瞄準鏡基座和光學瞄準鏡差距明顯。而左英杰接受狙殺北野清張任務后,從軍統那里領到一支德制98K狙擊步槍。這支槍應是用國內生產的諸如“乖巧虎”一類的水彈槍改裝的,雖然采用了不少金屬改裝件,但木制部分的質感與實槍相去甚遠。
《絕地狙殺》影片中,左英杰和凌鳳手中的狙擊步槍是利用中正式步槍改裝的。值得注意的是,凌鳳使用的狙擊步槍同樣將光學瞄準鏡裝在機匣左側,估計是在模仿蘇制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這與凌鳳是從蘇聯學習狙擊歸來是相聯系的),只是槍本身只能用中正式來代替了。但其光學瞄準鏡也和九七式狙擊步槍一樣位于機匣左側,而不是像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那樣瞄準鏡位于機匣正上方,這無疑是一個被制片方忽略的地方。
在《絕地狙殺》中左英杰和凌鳳狙殺劫持秦維洲的日軍時,出現了協同射擊的方式。當時,包括日軍狙擊手在內的日軍官兵絕大多數都被左英杰和凌鳳狙殺,只剩一名躲在汽車后面的日本鬼子用手槍逼住秦維洲。由于駕駛室內死亡的國民黨軍駕駛員的遮擋,使得左英杰和凌鳳都無法看到這名日本鬼子的身體,只能看到其伸出的手槍,因此他們都不能將其直接狙殺。于是,左英杰與凌鳳用口哨聲聯絡,由左英杰射擊汽車輪胎使得汽車向一側傾斜;做好準備的凌鳳立即向露出的日本鬼子頭部射擊,將其擊斃。這種射擊方式現在被稱為協同射擊,通常在需要同時對同一個或幾個目標實施狙擊,或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如在射擊玻璃后面的目標時,可以由一名射手先將玻璃打出彈孔或擊碎,然后另一名狙擊手稍后射擊,以避免或減少玻璃對彈道造成影響。影片中左英杰先打破汽車輪胎,后由凌鳳射擊的方式,同樣是由第一名狙擊手為第二名狙擊手的射擊準備條件,也是屬于協同射擊的范疇。
《絕地狙殺》影片中,左英杰率領的小分隊突襲并奪占日軍的據點,繳獲一挺重機槍和一挺輕機槍。其中的輕機槍是大名鼎鼎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而重機槍則是比較少見的三年式重機槍。正是這挺重機槍成為八路軍小分隊的火力骨干,也是給日寇造成最嚴重損失的兵器。
之所以判定影片中的日軍重機槍是三年式重機槍,是因為該槍與九二式重機槍最明顯的差別在于握把形狀。三年式重機槍采用不可折疊的框式握把,九二式重機槍則采用可折疊的八字形握把,而且射擊時突出于槍身下方(九二式重機槍其他特征還包括可拆卸的槍口消焰器和增加了瞄準鏡等)。

《致命狙殺》中左英杰使用的德制9 8 K狙擊步槍,這支槍是用國內生產的諸如“乖巧虎”一類的水彈槍改裝的,質感較差,特別是其木制部分質感更差

《絕地狙殺》中汽車輪胎被打爆后,凌鳳立即對露出的日本鬼子頭部射擊

三年式重機槍與后來的九二式重機槍一樣,都是二戰中日軍重機槍的主力裝備。該槍是日本于1914年(日本大正三年)在法國哈奇開斯重機槍基礎上設計的,槍管同樣采用了有很多散熱片的風冷式結構。該槍采用與當時日軍的制式步槍彈一樣的三八式6.5mm半突緣槍彈,由30發彈板供彈。與十一年式輕機槍一樣,該槍由于抽殼動作過于猛烈也需要給槍彈刷油,才能保證供彈機構正常工作。槍彈刷油是由一個重力供油器進行的,由槍彈進入槍膛前經過供油器油嘴時完成。但這種供油器在試驗場里還行,一旦到了條件惡劣特別是塵土飛揚的戰場上,也和十一年式輕機槍一樣總是出問題。三年式重機槍全槍質量高達55.39kg(含三腳架),行軍時往往需要4人抬運,短距離機動時也需3人抬運。
在確定影片中的重機槍是三年式重機槍后,影片中的一個細節就出現了問題。在攻占日軍據點后,左英杰囑咐屬下的戰士重機槍只有2箱彈,一定要在鬼子走近時打短點射,別摟不住很快就把槍彈打光了。實際上,這里所說的重機槍如果是九二式重機槍才符合事實,這是因為三年式重機槍使用的是與影片中日軍的三八式步槍一樣的6.5mm半突緣槍彈,而九二式則使用的是7.7mm半突緣槍彈。后者改用新槍彈的主要原因是日軍認為6.5mm步槍彈的遠射性能和威力較差,由此開發了九二式7.7mm半突緣槍彈,也稱為7.7×58mm SR槍彈或日本陸軍九二式機槍彈(之所以這么稱呼,是為了與日本海軍同時裝備的完全仿制英國7.7mm突緣彈的九二式突緣彈相區別,一個國家兩個軍種同時開始裝備性能幾乎完全相同的兩種槍彈也是夠奇葩的)。
日本陸軍的九二式重機槍也正因為這種槍彈的采用而改為7.7mm口徑。影片中出現的是三年式重機槍,并不存在與步槍彈不通用的問題。在現實中,只有日軍使用三八式步槍和九二式重機槍時,才會出現步機槍槍彈不通用的情況。這樣看來,制片方要么未搞清楚這一細節,要么就是將三年式道具槍錯認為是九二式重機槍。否則,完全可以將影片中左英杰錯誤的那句并不影響劇情的話刪掉。
《致命狙殺》和《絕地狙殺》兩部影片中,都出現了擲彈筒的使用畫面。其中,大多數是日軍使用向我方進行轟擊,但在《絕地狙殺》中我方戰士鍋盔則使用擲彈筒將日軍炮陣地的彈藥箱打爆,使得日軍失去了炮火支援。與很多同類影視作品一樣,影片中的擲彈筒也有一些瑕疵。
《致命狙殺》影片中的日軍擲彈筒是比較粗糙的自制道具,與《幸存者1937》中的日軍擲彈筒非常相似。不過,顯然《致命狙殺》影片細節更準確一些,擲彈筒手在行軍隊列中處于小隊的后方,而不是像《幸存者1937》中那樣處于隊列的最前面。

《絕地狙殺》影片中出現的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絕地狙殺》影片中出現的三年式重機槍,注意其不可折疊的框式握把

《致命狙殺》影片中日軍擲彈筒較為粗糙
《絕地狙殺》中的擲彈筒則精細得多,看起來和實物幾乎毫無差別。該片中的擲彈筒不僅有扳機,還有位于筒管尾部的距離調節手輪,都得到了比較完美的體現。日軍老式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采用的是調節泄氣孔的大小,以此來調整射程的遠近,而八九式重擲彈筒則改為利用距離調節手輪調整筒管內擊發桿的位置,并以此確定榴彈在筒管內距管口的距離(離管口越近,射程就越近)。從這些特點來看,再加上影片中出現的鍋盔給擲彈筒裝填專用榴彈的鏡頭,可以肯定影片中的擲彈筒就是八九式重擲彈筒,或者是仿照其制造的道具。
但是,影片中的八九式重擲彈筒有一點讓人感到迷惑,鏡頭中可以看出其筒管為滑膛結構,而并非八九式重擲彈筒的線膛結構。八九式重擲彈筒有8條右旋膛線,而專用的八九式榴彈靠近彈底位置則有銅制彈帶。在發射時,八九式榴彈產生的火藥燃氣一方面從彈底泄氣孔沖出以推動榴彈前進,同時又將彈體靠近彈底四周的緊塞板推出,緊塞板推動較軟的銅制彈帶緊貼筒管內壁,并與膛線契合從而使得榴彈旋轉飛出。這就是說,如果擲彈筒內沒有膛線,專用榴彈是不會旋轉飛行的,會導致榴彈出現飛行中翻跟頭等不穩定現象。

《絕地狙殺》影片中, 手持八九式重擲彈筒的八路軍戰士鍋盔

《絕地狙殺》中鍋盔給擲彈筒裝填八九式榴彈
影片中出現的特效鏡頭里,八九式榴彈是旋轉飛行的(其銅制彈帶位于彈體中部,而不是靠近彈底處),這就與影片中的滑膛擲彈筒產生了矛盾之處。從這一點來看,影片中的重擲彈筒是自制的道具,盡管已經幾可亂真,但在這一方面仍存在瑕疵。此外,影片中八九式專用榴彈外形很逼真,但在飛行過程的電腦特效中卻沒有將其彈底的泄氣孔表現出來,這也是一個明顯的失誤。如果沒有泄氣孔,榴彈是無法利用反推力飛出筒口的。

《絕地狙殺》影片中飛行的八九式榴彈,注意其有旋轉效果

《絕地狙殺》影片中落向日軍炮兵陣地彈藥箱的八九式榴彈,注意其彈底沒有泄氣孔
值得指出的是,當年我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實戰中發現擲彈筒的戰術作用很大后,也曾組織根據地兵工廠進行仿制,并有多種不同的型號問世。但因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兵工廠設備限制難以加工膛線,因此仿制的八九式重擲彈筒基本上都是滑膛結構。這種自制的重擲彈筒除加長了筒身外,還將所發射的榴彈增加尾翼,以提高飛行穩定性和射擊精度。我抗日根據地最初仿制的擲彈筒使用的榴彈沒有加裝尾翼時,曾經因為飛出筒管就飛行不穩而被稱為“翻筋斗彈”,射程和精度都較差,甚至有時影響發火率,以至于不得不放棄觸發引信而采用定時引信。而加裝尾翼后的榴彈外形則與原版的八九式榴彈相去甚遠,基本上與迫擊炮彈外形相似,但射程可達500m,與原版射程已經相差不大,且比原來的仿制產品射擊精度好得多。

《致命狙殺》影片中,左英杰射擊集束手榴彈彈柄將其引爆

《絕地狙殺》影片中,出現在晉綏軍手中的美制M1沖鋒槍
其他方面,這兩部影片中的輕武器細節還有不少瑕疵。比如,《致命狙殺》影片中左英杰用狙擊步槍射擊集束手榴彈的彈柄部分進行引爆,也是一處敗筆,因為那里只有拉火繩,怎么打也不會爆炸的;《絕地狙殺》中,護送秦維洲的晉綏軍使用M1沖鋒槍也不符合史實,換成當時山西兵工廠仿制湯姆遜M1921的晉造沖鋒槍才符合歷史事實。
總體來說,《致命狙殺》和《絕地狙殺》兩部影片中的輕武器道具相當不錯,至少說明制片方還是對武器道具的諸多細節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