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偉 張海洋 王洪雨 舒蕾
(一)蝦苗淡化標粗(3月下旬進行)
1.蝦苗:選擇進入仔蝦期第4~5天的蝦苗作為淡化用苗。
2.鹽度:入池鹽度與繁育苗場一致,所用鹵水要確保潔凈無污染。
3. pH:7.8~8.5。
4.水溫:培育水溫25~28℃。
5.餌料:蝦苗入池前5天以投喂鹵蟲無節幼體、輪蟲、蝦片為主,后5天以蝦片與冰凍鹵蟲成蟲(清洗消毒)為主,輔以少量蝦片。
6.鹽度過渡:蝦苗入池后前5天,每天降低3‰左右,后5天每天降低1‰,臨出池保持原有鹽度24小時以上,水溫降至與暫養池一致。
7.添換水:前期添加水,達到最高水位后進行換水。臨出池前2天每天換水量應不低于50%。
(二)蝦苗溫棚中間暫養(4月上旬~4月底)
1.暫養溫棚建設
暫養池面積1~2畝,長方形為宜,水深1.5m左右,池底相對硬實,無淤泥。大棚以鋼架結構為宜,堅固、抗風、保溫。池中間搭建投餌走廊,便于喂養管理。
2.池塘消毒配水
建好溫棚后,對池塘進行清理整平,布設增氧充氣設施(納米增氧盤),然后進水5cm,用漂白粉30ppm進行池底及池坡消毒處理。消毒24小時后,抽取地下鹵水進行鉀鈉離子平衡(依據地下鹵水鹽度大小施加氧化鉀含量60%的氯化鉀),然后進行曝氣氧化達到2天以上。根據淡化苗場的鹽度大小,加注黃河淡水(經80目篩絹網過濾)用來調節池水鹽度,調配至鹽度與蝦苗淡化標粗場一致,用于蝦苗中間暫養。
3.池塘肥水
地下鹵水與黃河淡水進行鉀鈉平衡與鹽度調節完成后,應對水體進行一次消毒處理,一般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劑進行消毒(如聚維酮碘、過硫酸氫鉀等)。消毒2天后即可進行肥水。肥水一般采用專用肥素(膏),選用肥水肥料應注意氮、磷、鉀的平衡,盡可能不使用無機化肥和不經發酵消毒的有機肥。肥水時間視天氣情況和池水透明度靈活掌握,天氣晴朗期間一般需要7天左右的時間,池水透明度達到30cm左右。肥水后的藻類以硅藻(茶褐色)或綠藻(墨綠色)為佳。
4.試水
將淡化苗場淡化好的蝦苗放入即將進行中間暫養的池水中,經過72小時的試水觀察,確認蝦苗無異常死亡并正常蛻皮生長。
5.蝦苗入塘
(1)水溫、水位:20℃以上,水位1m左右。
(2)pH:7.5~8.5。
(3)鹽度:5‰左右。
(4)放養密度:1000尾/㎡左右。
6.喂養管理
(1)溶解氧:24小時連續增氧,確保DO達到5mg/L以上。
(2)餌料投喂:前10天以蝦片、細蝦粉、輪蟲和經消毒后成體冰鮮鹵蟲為主,輔以優質0號配合餌料,日投喂8次;10~20天期間,逐步轉換至優質0號配合餌料,輔以少量優質粉碎扇貝外套膜(邊);20~30天,全部轉換至優質0號配合餌料。
(3)日常管理
①添換水:前期15天,每天添加經過濾的新鮮淡水,蝦苗入塘15天后,水位達到最高水位。15天后,視池塘水環境情況可進行適量換水,每次換水量10~15cm。
②環境改良:蝦苗入池10天后可進行一次水體消毒和底質改良處理(聚維酮碘、過硫酸氫鉀等),24小時后,補充施加有益菌。每10天潑灑一次維生素C、葡萄糖或紅糖,以減少因添換水給對蝦造成的應激,確保有益菌和單細胞藻繁殖所需的碳源。
③日常觀察:每天檢測水體水溫、氨氮、亞硝酸鹽和pH值,出現大的波動要及早分析原因并進行有效處置;每天檢查蝦的攝食和生長健康狀況,及時增減投餌量,10天后安置餌料臺。
7.分苗出塘(4月下旬~5月初)
在蝦苗達到3cm以上時,視外塘水溫回升狀況實時向外塘分苗養殖。分苗可采用暫養池內設置“臺網”或下“地籠”的方法進行集苗分池。
(三)外塘接續養殖(4月底~5月初)
蝦苗入塘前參照暫養的方法進行池塘清淤、消毒、配水、肥水和蝦苗試水,在外塘水溫達到18℃以上,選擇晴天的下午投放蝦苗。堅持“預防為主”的防病原則,選擇優質品牌餌料,在定時定量投喂的同時,注重對養殖環境的綜合調控,根據水質情況進行消毒和有益微生物調控,并改良底質,保持養殖階段良好的菌相和藻相。等對蝦達到商品規格后,進行收捕。
(四)二茬養殖
1.暫養池清池消毒(4月底~5月初)。
2.暫養苗投放及標粗管理同第一茬。
3.外塘接續養殖(注重池底徹底消毒)同第一茬。
4.對蝦收捕。
北方內陸淡化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域。
(一)蝦苗,選擇大品牌優質苗種,采購前進行SPF檢驗檢疫。
(二)蝦苗在更換環境時,前后的水質理化指標相近。
(三)堅持預防為主、合理用藥的健康養殖模式,通過優化水質和提高對蝦自身免疫力的方式,減少發病率。
(四)合理投喂,不同的生長階段選擇不同的餌料。
(五)穩定池塘水質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