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艷
【摘要】新時代中,三農問題是全黨、全國關鍵性工作。隨著城鄉差距的日益較大,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可優化資源,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中所提到的“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農業發展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是加快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有力舉措之一。然而,大量實踐工作表明,土地流轉依然面臨著流轉后非糧化、非農化現象、地流轉后社會保障功能缺失、土地流轉過程中保障機制不健全及土地流轉服務不配套等一系列困境。對此,本研究立足于土地流轉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意義,結合現狀及面臨的困境,提出加快推動土地流轉的有效舉措,僅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土地流轉;農民權益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4.009
引言:
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注重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1]。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行優化與鞏固,確保土地承包關系始終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對于廣大農民而言,土地是安身之本,是農民最關鍵、最看重的資源,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可順利地解決三農問題,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怎樣解決好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備受關注。
1、農村土地流轉對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1.1農村土地流轉利于優化配置農村資源
對于農民而言,土地是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也是新時代下農村農業工作的關注點之一[3]。一直以來,農業生產、農業活動、農業資源要求均以土地資源為切入點,隨著社會生產與分工的不斷發展,逐漸生成了土地流轉這一新模式,可有力地帶動現代農業資金、勞動力等相關要求,并對其進行重新科學分配。從這一角度分析,農村土地流轉不僅能夠吸引大量資金的注入,而且還能夠有力地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有效提高土地經營效率,對農村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1.2農村土地流轉利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從新的歷史角度分析,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改革的趨勢之一,有利于調動農業農村發展動力[4]。不同于發達國家,我國土地資源分布較廣,綜合利用率偏低,特別是山區耕地碎片化情況較為嚴重、農民增收較低。在全面構建小康社會、廣泛推廣鄉村振興的社會背景下,只有大力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開展農業規模化運營,才能夠有力地鞏固“三農”成果,有效解決好土地綜合利用率低的情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1.3農村土地流轉利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地域綜合體,土地往往同時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等多樣化功能,同城鎮相對應,共同構建人類生活、生產的重要空間[5]。所謂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鄉村振興戰略則是從縱深發展、橫向拓寬進行全局性布局,有力地發展鄉村產業,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深化改革,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特別是新時代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廣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2、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2.1農村土地流轉情況概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為:大力支持農村土地漸漸集中于種田能手,可采取協商轉包的方式。自此,我國逐漸開始了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與優化了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土地經營權有序、合法地進行流轉。2014年,中央政府明確要求五年后農村基本上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有效保障了土地流轉與土地權能的法律效益[6]。2018年,我國全面實現了土地確權工作。在各項政策的指導下與支持下,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2020年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高達5.55億畝,完善承包合同并頒發2億份證書。隨著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會加快農業機械化程度,從而有力地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2.2農村土地流轉形式
隨著土地政策變化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法律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更充分保障了農民土地經營權。以此為前提,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形式也日益多樣化。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土地出租規模與比例優勢較為明顯,土地入股與合作也占有一定比例。2020年農村土地流轉中,出租所占比例為80.9%,以股份合作方式流轉所占比例為5.8%[7]。股份合作方式主要是土地銀行、專業合作社、土地信托和土地股份制等,這些形式往往擁有良好的組織與制度為保障,被譽為農村土地流轉現代化、高級模式,且上升程度也預示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2.3農村流轉土地經營主體
根據我國國情,土地經營主體則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所有者。在家庭聯產承包制度實施前期,農戶是土地的主要運營主體,少部分土地由集體所掌控[8]。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這一土地經營模式有效地激發了農民種植熱情,大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然而,包產到戶的小面積土地運營成本持續增長,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規模化生產。對此,我國制定與調整了土地流轉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土地流轉速度,除了農戶外產生了農業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的土地經營主體。2020年,在流轉耕地中,農業大戶所占耕地流轉面積比例為57.5%,農業合作社為22.7%,農業企業為9.8%[9]。對此,農業大戶、農業合作社是土地流轉的主要對象,兩者中農民為主要群體,其生產經營可積極滿足農業發展各種條件。值得的注意的是,流向農業企業土地面積不斷增長,這充分反映了在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中現代企業化模式發展空間較廣。
3、鄉村振興中農村土地流轉面臨的困境分析
縱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土地流轉面臨著各種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3.1非糧化、非農化問題凸顯
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土地流轉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日益嚴重,追蹤溯源主要表現為:其一,為了能夠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大多數經營主體往往選擇種植更高的經濟作物,從農作物種植方面獲取更多的利潤。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成本投入相對較高,然而出售價格較低,難以有效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大多數農戶無奈只得選擇種植經濟型作物或轉讓土地使用權來保障自身權益。其二,有的政府為了能夠獲取短期經濟效益,在轉讓土地使用權時往往選擇出后價格更高的企業來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為了能夠確保正常的財政支出,有的政府無奈只得采取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對財政收入進行有效保障,維持其穩定性。針對一些企業來講,為了能夠獲取土地使用權,他們更傾向于從事經濟效益高的行業,把土地利用轉變為促進企業發展的領域來開展運營,農村土地很少開展農業化生產,農村土地也沒有種植基礎糧食作物,這便是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后典型現象之一。
3.2農民基礎保障喪失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農村非農化、非糧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民不再擁有基本土地保障。由于失去了土地,大部分農民為了生存無奈只得到城市務工,有的青壯年農民因自身文化程度及專業技能的制約,往往無法尋求恰當的工作,有的甚至已經被市場所淘汰。針對這一情況,他們無奈只得返回農村繼續尋求更多的支持與幫助。回到農村后,自身土地已經被流轉,基礎生活保障已經喪失,且沒有找到其他生活來源,自身權益難以被保障,對土地流轉制度的不理解、抱怨情緒越來越嚴重,從而產生社會矛盾,不利于和法治社會的構建。
3.3土地市場監管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并未立足于現實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相關規章機制,也未深入研究與分析土地流轉相關問題,更別說構建專門的法律機制來對農民的權益進行保障與維護,土地流轉由于沒有法律層面的規定與支持,造成其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各種難題。土地流轉合同管理不規范,常常采取口頭協議完成轉讓,未明確規定土地轉讓的具體時間、金額、救濟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利益的保障與維護。同時,針對土地流轉市場監管而言,我國尚未制定相對應的監管機制與平臺。農民往往自發地開展交易,對流轉各項內容并未明確規定,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權益的保障。另外,土地流轉租金相對較低。現階段,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一次性獲取收入或出租獲取租金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更高受益的獲取,再加上農民文化水平、法律意識等匱乏,一旦出現合同糾紛,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不懂得怎樣維護自身權益。
3.4土地流轉服務不配套
目前,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不斷增加,然而土地流轉服務配套卻相對滯后,無法迎合土地流轉各種需求,尚未構建統一的中介機構及服務體系,還需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土地流轉相關程序及規定,在服務質量與效率等方面還需提高。因缺乏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農村土地流轉往往處于自發狀態,規范性不足,這無疑是增加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憂慮,嚴重影響了土地流轉規模及經濟效益。對此,應積極構建市場服務體系與中介組織,重點解決好土地流轉中服務配套與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4、鄉村振興中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優化路徑
4.1立足保障耕地和糧食安全
因政府政策導向出現了變化,且農民對于途徑經濟的追求日益最大化,土地流轉后的土地用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土地非農化、非糧食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對耕地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為了能夠有效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應做到如下幾點:其一,加強監管,對土地農業化用途進行充分保障。政府職能部門應真正意識到土地流轉后非農化的不利影響,必須牢固守住耕地紅線,重點監管流轉后的土地用途,有效避免非糧食化、非農化情況的日益嚴重。其中,非農化則是一些企業借助土地流轉政策,流轉后擅自更改土地用途,選擇工業生產來提高經濟效益。針對這一行為,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適當地增加違法成本,引導企業自覺遵紀守法,有效遏制違法行為的出現。其二,嚴守耕地紅線,科學劃分糧食生產區域。政府部門應廣泛宣傳耕地的重要價值,科學引導與積極規制農村土地用途的改變,引導廣大用戶真正意識到非糧化對糧食安全及自身權益的不利影響,從而激發其保護基本農田的主觀能動性。值得注意的是,可把糧食安全列為到政府績效評價指標中,強化政府部門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度[10]。
4.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
為了有效縮小城鄉差距,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政府職能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采取完善立法的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分析與研究現階段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困境,爭取從制度層面上對農民各項權益進行有效保障,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保障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保障支撐。對于土地流轉而言,流轉后土地用途可能會出現變化,企業為了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農業生產及環境保護等問題,應嚴厲查處違法行為,把保護耕地與糧食安全列入到土地流轉管理全過程中,并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加強政策宣傳,調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基本農田保護行列中來,對糧食安全及農民口袋基本利益進行有效維護。基于此,可采取建設法律體系等方式,以法律的方式對農民現階段社會保障體系予以完善,政府職能部門應對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組織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大力支持,吸引更多社會管理專業人才參與到農村發展中,有力地保障農民。
4.3強化監督管控
針對土地流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市場監督機制,在這其中政府應積極發揮宏觀指導職能,為土地流轉雙方創設優質的發展平臺,并基于土地流轉各方可能出現的風險,鼓勵第三方積極參與其中,為其提供更專業的建議。市場應全方位加強規范化運營,基于相關法律制度監督與管控土地流轉主體、流轉方式的等相關制度執行情況,及時查處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與問題,并有效糾偏,對農民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障。另外,還應從有序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及合理開發與利用農村經濟社會資源等角度出發,積極加強對土地流轉工作及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相關工作的有效銜接與規范化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的協同促進機制,以此來確保農村土地流轉順利進行[11]。
4.4優化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
其一,構建與完善中介組織。對于農村土地流轉而言,中介組織的關鍵性載體,利用中介組織把土地流轉受讓方與出讓方進行有效聯系,及時公開、透明土地流轉相關信息,確保更高效率地流轉土地。利用中介組織還能夠促使雙方及時了解政府最新頒布的土地流轉政策及市場交易相關信息,確保雙反所獲取的信息處于對稱狀態,進一步簡化的辦理流程。其二,構建優質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對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而言,完善的服務平臺至關重要。對于土地流轉機構不健全這一問題,上級部門應高度重視,并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加強監督與檢查,督促市、縣、鄉鎮等部門做好機構完善各項機構,并將責任明確到人,預防出現沒人官司、互相推諉責任等情況。同時,積極開展工作人員知識教育與培訓活動,進一步強化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產權變更、合同的履行、流轉信息的溝通、利益糾紛等問題技能與素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農民。
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基于三農問題開展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其中土地流轉備受關注。對于土地流轉所面臨的各種困境,改革與創新土地發展思路,對土地流轉體制與機制進行完善與細化,大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與發展。基于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流轉政策,對土地流轉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大力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有力地推動農村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增霞.淺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與建議[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12):3-4.
[2]虞小強,賀智輝.鄉村振興戰略下陜西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與路徑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1):3-4.
[3]范真,李志剛.鄉村振興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山東省桓臺縣為例[J].泰山學院學報,2021,43(06):20-27.
[4]羅敏,陳寶玲,蔣慧瓊.邁向互惠共生: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土地流轉復合型模式——來自西北民族地區X縣W鄉的地方性經驗[J].東南學術,2021(06):186-195.
[5]羅娜.完善農村土地流轉 助力推進鄉村振興——基于青海省部分縣(區)調研[J].山西農經,2021(18):74-75.
[6]何平,吳素紡.中國人民銀行巴彥淖爾中心支行課題組,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模式 助力鄉村振興研究[J].北方金融,2021(07):90-92.
[7]呂智霞.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法律問題探析——評《我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1(07):165.
[8]宋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與對策[J].許昌學院學報,2021,40(03):130-133.
[9]楊少博.淺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J].大陸橋視野,2021(05):76-77.
[10]王建,李巖.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土地流轉困境與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21(09):3-4.
[11]孫玉娟,宣兆晶.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土地流轉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66-6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