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對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生態建設和規劃的內涵及二者的關系進行簡單闡釋,分析生態視域下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中生態建設和規劃的必要性,并以牡丹區區域土地整治情況為例,提出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中如何實現生態建設和規劃,希望改變以往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達到土地利用生態化的目的,為實際其他區域土地開發和利用工作的實施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國土綜合整治;生態建設;規劃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4.015
引言: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賦予國土整治新的內涵,強調人地關系的調整,山水林田湖草路等全要素的整治,目的是實現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城鄉的協調發展,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國土空間的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
1、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生態建設和規劃內涵、二者關系及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實施的價值
1.1國土空間綜合整治
土地整治指的是在特定區域內,依據土地整治規劃對未利用、損毀、退化及利用低效的土地進行綜合治理,以滿足生態功能、人類生產和居住需求的活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作為國土開發、整理、修復、復墾及防護的統稱[1]。我國國土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國土綜合整治的重點,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如表1所示,2020年-2030年期間我國國土整治工作的具體實施需要以此為參考依據。
1.2生態建設和規劃
生態建設和規劃的實質是修復、構建出穩定、健康的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功能。基于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下,生態建設和規劃需落實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化土地利用及環境污染治理這三個層面的目標,其中生態系統修復作為國土綜合整治生態建設的重點和要求,生態化土地利用使其最終目的和要求,環境污染治理是其基本要求[2]。
1.3二者關系
生態建設和規劃作為國土空間整治的重要目標之一。隨著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的范圍、手段及內容不斷拓展,在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的過程中,對會生態系統產生一些影響,這就要求在完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實現國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作為生態建設和規劃的重要路徑,在生態建設和規劃的過程中,需借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的工程手段、技術方法等,促使生態系統快速修復,發揮其生態價值。
1.4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實施的價值
1.4.1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能夠反映出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度。而國土資源作為生態資源的核心,合理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規劃工作,能夠起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確保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4.2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明確指出需統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對生態安全屏障體系進行優化。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生態建設和規劃被賦予新的使命,在實際開展該項工作時,能夠起到改善農業生產、區域生態條件等作用,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相一致,凸顯出該項工作實施在鄉村發展中的價值。
1.4.3是國土空間規劃的有力支撐
國土空間規劃其實質是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有機融合,具有全域性的作用,在這種新理念的指導下,能夠促使資源利用水平、生態環境質量提高,與國土空間規劃的目標相適應,并且國土空間整治與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具有支撐性、工程性,二者的關系為相互補充和承接,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具體實施提供支撐。
2、生態視域下牡丹區國土空間綜合整治成效及目前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1牡丹區國土空間綜合整治成效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特殊時期,國土開發、生態文明建設受城鎮化轉型、環境污染及鄉村振興訴求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意味著該項工作實施的難度較大。隨著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方案的頒布,提出該項工作的實施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學的治理措施,市縣發展規劃需要與國土空間規劃進行有效的銜接,如圖1所示。為了全面推進國土綜合整治,不同區域結合自身的現狀,采取相應的整治對策,且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以牡丹區為例,實際調查農用地13426.8畝,其中果園321.02畝、其他園地3.12畝、有林地3881.07畝、其他林地1200.81畝、坑塘7964.71畝、設施用地55.47畝,通過農業用地情況對該區域土地利用進行系統規劃,以試點的方式該地區4鎮的礦廢地進行復墾利用,其總面積達到543畝,并借鑒其他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的經驗,挖潛本區耕地后備資源,加快國土功能的修復,促使其利用率、質量提高[3]。
2.2目前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以往國土整治、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已無法滿足當前的新要求。即以往國土整治局限于對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土地整治,所整治的范圍相對較小,比如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內容為農田建設、耕地保護、農用地整理等。同時,以往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主要應用綜合性的工程管理方式,即通過整治工程、項目機制的實施來實現治理目標,隨著自然資源部職責的變化,全域全要素的提出,國土整治的范圍、內容有了新的拓展和變化,強調人地關系的調整,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的整治,即對國土空間進行改造建設、結構優化,并以綜合化方式對生態保護、城鄉格局及產業發展等目標進行統籌安排,對整治對象進行全局管理,促使國土空間的質量、效率及整體功能提高,意味著以往的土地整治范圍、工作方法無法適應全要素的要求,所以,基于生態視域下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生態視域下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中如何實現生態建設和規劃
3.1生態建設路徑
3.1.1治理環境污染
治理環境污染能夠起到保障土地生態安全的作用,也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建設的基本要求。因此,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中生態建設需從治理環境污染入手,以土地利用的角度來說,土壤環境、水環境污染是影響土地生態建設的主要環境問題,對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水環境、土壤環境污染進行修復,比如將生物、化學及物理修復技術相結合,即利用微生物代謝過程、化學試劑及差異化的物理特性等減少環境中的污染物。
3.1.2修復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修復其實質是對區域生態脆弱、破壞等問題進行系統化的重構或修復,使區域生態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確保當地生態可持續發展。從土地承載空間的角度來說,生態系統的修復可以從濕地、農田及林地這三方面入手:
其一,在建設濕地生態系統時,不僅要滿足航運、防澇防汛等要求,而且還需要發揮濕地對環境的凈化、生物的保育功能,比如使用自然的緩坡岸線,或者設置近岸濕地前灘,為陸地動物、魚蝦及涉禽創造一定范圍的食物交換的場地,延續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實現水陸生態系統的連接,如圖2所示。
其二,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時,由于人為因素對其影響比較大,在現代農業經營模式下,動物的生存空間被農業機械化耕作、設施硬質化擠占,破壞了傳統的農田生態基底,針對這種情況,需改變以往農田設施建設的思路,借助新型工程技術對農田生態系統進行重構,比如采取生態化的溝渠設計模式,實現農田與溝渠的物質交換,在溝渠內設置一定空間、斜坡,便于魚蝦躲藏,并設置生態橋、生態涵洞及廊道等,為哺乳、兩棲動物提供安全遷移的空間。
其三,林地生態系統的建設,需綜合考慮森林覆蓋率、休閑觀光、水土保持及動物保育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單一地進行樹木的種植,比如采取多種類、異齡模式,構建出生態混交林,站在植物群落構建的視角,對林地的喬、草、灌空間復層結構進行設置。此外,修復生態系統需站在全局的視角考慮農田、水域及林地等生態空間建設,通過各種生態系統功能的配合,為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發揮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
3.1.3生態化土地利用
以農村生產、產業及生活空間的角度來說,生態化土地利用可以從生態化農業、綠色化產業及環保化建筑這三方面入手:
其一,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下,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會普遍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農業廢棄物的浪費,且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產生環境污染問題,阻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下,生態農業的建設,應根據農業用地情況選用現代農業技術,結合系統工程方法來構建循環、復合及有機農業等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比如借鑒古代“桑基魚塘”這一模式,構建“養豬、果蔬種植、沼氣”這種循環農業體系,實現能量、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業廢棄物的排放,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或者采取林草間作、水稻與豆科植物輪間套種等復合農業模式,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起到農田生態系統防病蟲害的作用[4]。
其二,在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需樹立低碳、環保理念,實現綠色交通、生態旅游、綠色工坊等產業的融合,充分利用沼氣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以共享單車、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來踐行環保、低碳理念。
其三,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大等問題,與目前所提倡的低碳建筑相背離,針對這種情況,需改變以往的建設理念、方法及技術,比如建筑建設中應用裝配式建筑構件,使用建筑節能技術和清潔原料,實現建筑原料的節約,降低建筑能耗。
3.2生態規劃路徑
生態視域下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中生態的規劃,不再局限于生態用地的規劃,應遵循“山水林田湖草”這一理念,思考不同用地空間功能配置的關系,依據區域資源配置情況來設定生態規劃控制指標,以系統化的方式對生態用地的空間布局、結構進行籌劃、安排,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生態規劃控制指標
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中的生態規劃,其本質是對生活空間、生態資源、產業發展及農業生產等的優化。其一,生活空間規劃方面,不僅要考慮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生活污水納管率及人均綠地率等數量指標,而且需關注環保建筑占比、清潔能源普及率等質量指標;其二,生態資源規劃方面,在關注以往土地整治濕地、林地及耕地等數量指標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所布局的生態資源(水系溝通性)是否合理,生態質量(生物多樣性、水質等)是否達標等;其三,農業生產空間規劃方面,除了關注農田防護面積比例、農田集中連片程度等數量結構指標之外,還需要關注(農田區域生境多樣化、輪間套種面積比例等)能夠反映農業生態化程度的指標[5]。
3.2.2有效區分生態功能
基于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下,生態規劃工作的實施,需有效區分生態功能,精準定位不同分區主導生態功能,便于制定適宜的生態整治措施。通常按照生態功能的不同導向可以劃分為居住區、服務區、產業區及農業等這幾方面:其一,居住區即為人類提供舒適、益于居住的生活環境,該區域的規劃,應遵循環保節能、低碳等理念,為人們提供居民點、公共生活空間,對建筑、景觀及公共空間的整治、建設;
其二,服務區的功能在于提供生態產品、生態系統服務,比如草地、林地及濕地等生態用地,對其規劃時,需對現有的生態基底進行修復、空間優化,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其三,產業區的功能在于提供特色服務、工業產品,涉及農業用地、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用地,在對其規劃時,應綜合考慮當地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習慣及特色文化等因素,對當地各產業資源進行融合;其四,農業區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農業產品,發揮其生態緩沖帶的作用,包括園地、耕地及其配套設施用地等,在對其規劃時,需對原有的農田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控制其污染,因地制宜地應用各種農業經營模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生態建設和規劃作為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對以往工業、農業及生活中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修復,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得以恢復。同時,應改變以往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結合本區域土地綜合整治現狀及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對各類生態用地的空間布局、數量結構進行優化,實現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的修復。
參考文獻:
[1]李紫薇,趙廣德,舒建英.跨區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協同規劃和實施——以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為例[J].中國土地,2021(11):26-28.
[2]余慶.黃河故道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對策研究[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1-09-17(003).
[3]于灃玉.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研究的重難點與問題[J].智能城市,2021,7(17):114-115.
[4]梅江,李振宇.生態中國視域下國土空間規劃的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體系建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5):18-20.
[5]高琨,于善初,李倩,肖慶鋒,張一鳴.村莊規劃中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模式研究——以臨沂市書院社區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21,36(04):94-102.
作者簡介:
蔡穎(1985.03.07),性別:女,籍貫:山東省菏澤市,所在地:山東省菏澤市,單位:菏澤市牡丹區自然資源局,研究方向: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職務職稱 :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