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認為,高效能人士具有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知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這七個習慣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分別從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到自我提升和完善,最終實現由內而外地造就自己。
這本由史蒂芬·柯維博士用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的經驗寫就的書,也經過了時間的檢驗,里面的原則至今仍具有啟發意義,值得不定期地拿出來品讀。只是,每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人生階段的領悟是不同的。
近期,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講“低效能人士”七大習慣的文章,也引起我的思考。文章分析了一些“低效能人士”的常見習慣。成為“高效能人士”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似乎有點遙遠,它需要很強的自驅力,但躲開“低效能人士”的習慣,卻是馬上就能開始做的事。挑幾個大家最容易犯的錯誤來說一說。
其一,沉迷于加班。這曾經是被人稱道的“優良做派”,但仔細思量卻不是那么回事。真正需要日日加班的情況其實是較少的,花費大把的時間去解決問題,其實是用機械的勞動來彌補思維上的惰性。“抓緊每一分鐘工作,不如抓緊工作時間的每一分鐘。”與其做一頭不知疲倦的牛,不如變成一輛拉風而又高效的拖拉機。
其二,計劃又大又寬,且沒有截止日期。俗話說,“常立志不如立長志”。但有的時候還就得“常立志”,即擬定具體落地的計劃,并時常更新。因為計劃太籠統寬泛,是喚不起積極性的,把寬面計劃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就能為大腦掃清該從哪里做起的選擇障礙,人自然就能快速進入行動狀態。
這一點和史蒂芬·柯維博士在書中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談到“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先在頭腦中構想,進行智力上的第一次創造,然后付諸行動,即體力上的第二次創造。
其三,瘋狂輸入但很少輸出。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處理信息的過程,步驟是輸入-處理-輸出。知識只有輸入進去融會貫通后,才能自由輸出,輸出的時候就是檢驗是否已經把淺度理解變成深度思考的時候。先賢孔子早就看透這一切,發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感嘆。拼命學習只是給大腦營造了一個好學的人設,但時間會說明一切。動腦歸納和整合知識,并試著進行不斷深入的輸出,才能結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知識網。
此外,“低效能人士”還伴有因為追求完美而行動滯后、在無效社交中浪費太多時間、不會休息等習慣。如果中招幾條或者全部中招,就連正常效能都做不到。
我們通常比喻產品具有人的學習、進化能力,但這里我們不妨假設個人類似于“產品”,也會在不斷的迭代更新中變成更好的自己。如果一位產品經理的成功是要打造多款爆款產品,那么作為一位個人“產品”經理的成功就是將自己變得更好。
以上對于“低效能人士”的分析,對于如何進入高效能狀態也有啟發。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可以思考:
目前的版本有哪些問題?
用戶反饋(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該怎么處理?
面向的目標群體有哪些(服務誰)?如何為他們提供價值?
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我這個“產品”?
該怎樣迭代升級?
轉換思路有利于我們以局外人的身份,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避免情緒化和主觀性的干擾。還可以制定一些量化的標準,來評估自己的改變,不斷地打磨和優化自己。
(摘自《互聯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