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朝暉,鄭賽
(華南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廣東廣州 510641)
“場所”本意為活動的處所,常對應英文中的“place”。《建筑學名詞:2014》中對場所一詞的定義為:“由特定的人與特定的事所占有的具有特定意義的環境空間,以滿足使用者需要的和理想的環境要求。”[1]這里所說的環境空間通常被賦予了社會、歷史、文化以及人的活動等含義,是一種能夠與人的心理及感情產生連結的綜合化、社會性的場所。
挪威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提出了“場所精神”的概念:“‘場所精神’(Genius loci)是羅馬的想法。根據古羅馬人的信仰,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dian 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本質。”[2]它可以被理解為空間的使用者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與城市學家所提出的“Sense of place”概念相近,在這種情景下,場所便成為一個人記憶的空間化。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曾表達對建筑空間意義的理解,他認為建筑師在建筑造型中所創造的某種秩序是一種精神的純粹創造,人們置身其中時不僅有建立在五感上的感官反應,更能夠因為觸及心靈而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3]。積蘊著獨特場所精神的人為場所被創造出來,而這種精神是如何形象化、象征化地集結于一個具體的建筑空間中的,諾伯舒茲在他的著作中如是寫道:“在風土建筑中,人為的場所精神必須和其自然場所有密切的關聯,而在都市建筑中則比較廣泛。因此城鎮的場所精神必須包含地域的精神以求其‘根源’,不過場所精神也必須以大眾所關注的內容加以集結,內容在各處各有其根源,借著象征化加以改變。”[2]這體現出探求建筑文脈的重要性,同時提示我們場所精神的來源之廣,其可以是風土人情、氣候物候、個人記憶甚至焦點事件等。隨著設計思潮的不斷迭代,場所精神如何在建筑空間中具象化已經有了不計其數的解答。
黨群活動中心是社區中心建筑的一種類型,社區中心建筑作為社區范圍內為居民提供公共服務和文化交流的場所,在自身功能空間滿足需求的同時,也需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甚至是追求更高要求的能夠令使用者產生精神共鳴或者歸屬感的特殊含義空間。因此,無論是何種類型、何種規模的社區中心建筑,居民在此進行的活動、產生的情感都將融入到具體的建筑空間中,社區中心建筑必然存在著其獨有的場所精神。
秦廠村黨群活動中心位于河南省修武縣城關鎮,是一個基于老建筑的改造項目。基地在村口的丁字路口處,其原貌是一棟局部兩層的傳統灰磚坡屋頂建筑,四周設有圍墻,隔開村民與田地,給村民造成了繞行的麻煩且顯得過分嚴肅(圖1)。該項目的改造設計從黨群活動中心的核心功能出發,探尋共產主義信仰的載體,落腳于日常生活美學,嘗試創造出一棟新型的“信仰建筑”:其“既呼喚高于日常生活和感官享樂的審美超越,又同時承擔社交、聚會、組織和凝聚群眾的功能”[4]。

圖1 秦廠村黨群活動中心原貌
改造的核心任務是探索共產主義信仰與黨群活動中心的關系,因此設計團隊在黨群活動中心建筑的人文意義上進行了充分的挖掘。黨群活動中心是聯系群眾、動員群眾、宣傳教育的一個基礎平臺,起到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是社區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的陣地。
秦廠村黨群活動中心原有圍墻外的黑板上時常更新村里的事務要聞,曾是村民聚集聊天的“新聞中心”,對于一個公共服務設施不豐富的村子來說,新的黨群活動中心似乎沒有意外地將要繼承這一“歷史使命”。舊有的建筑空間固然具有它留給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記憶,但是尊重場所精神也并不表示必須照搬舊的模式,而是以再生、新生的態度來營造空間,將原有空間的場所精神進行延續。設計團隊期望信仰和自然在此與人的維度充分交織、融合,使更新后的秦廠村黨員群眾活動中心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服務村民的社區中心,成為一個凝聚人心、充滿煙火氣的熱鬧場所。
原本的黨群活動中心是一個內向性、封閉性的建筑物,提供給村民日常活動的空間在數量上是不充分的,在品質上是不足夠吸引人的。因此,設計團隊在滿足辦公、會議的基本功能之外,又在更新后的活動中心里增設了多功能空間及活動空間。村民在閑暇之時聚集在此,可進行室內乒乓球活動,使用多媒體設備觀看影像,在多功能廳表演排練等,使得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向外界打開,成為一個開放性的服務型功能主導的場所。
封閉的圍墻被半開放的回廊替代,使得庭院空間被更多的居民共享,即使未有明確的功能定位,開放的外部空間卻可以容納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半開放的回廊給村民提供了駐足交談的空間,兒童可以在此游戲互動,牌友也能自帶桌椅板凳在此博弈一局。這些空間功能不是最初設計里既定的,而是在使用中被使用者定義的。
場地處理方面,方案對建筑主體周圍的公共區域進行了新的規劃設計:西側人行道拓寬后重新整合出慢行停留區和快行通過區,形成步行廣場,且提供停車區域,與拱廊、院落空間在視線和流線上具有連通,達到了內外空間的融合;北側原有建筑的圍墻拆除后,設施簡陋的化糞池改造入地,北側沿街界面經過重新設計后以全新的面貌向公眾開放。項目圖見圖2、圖3。

圖2 項目鳥瞰圖

圖3 項目首層平面圖
在許多建筑改造項目中,由舊建筑單一、落后的功能布局而展開的功能更新拓展是最基本的設計策略,維特魯維提出的“適用、堅固、美觀”的建筑設計三大原則至今受到廣泛認可,更新項目所要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便是適用性原則。而在實際改造中,正如案例所體現的那樣,空間的功能并非完全是被設計出來的,作為精神空間的“場所”,其核心在于使用者所進行的活動,它的內涵是在使用中被真正定義的。
河南省修武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中原古縣,設計團隊從豫北傳統民居——窯洞中尋找靈感。窯洞建筑通常是一組建筑的集合(圖4),多孔窯洞或連成一線層層排開,或沉于地下共圍一個庭院,群聚在這里生活的往往是一個家族,因此窯洞建筑就像一個象征著聚落凝聚力的符號,其內涵與地域性較強的村落中心建筑是較為匹配的。

圖4 窯洞建筑照片
在精神內涵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許多偉大革命都孕育于窯洞建筑,無數革命志士都曾在窯洞或窯洞前的場地上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提取窯洞的建筑元素應用于黨群活動中心,將這種歷史痕跡在現有的場所中表現出來,能夠很好地建立群眾與黨的信仰之間的連接。設計團隊采用窯洞的拱形洞孔作為基本母題,在主體建筑的立面、半圍合的回廊上重復應用,村民在此可以看到紅色革命的印記,感受到強烈的精神歸屬或啟示(圖5)。

圖5 項目庭院內正立面攝影(左)、北立面攝影(右)
“開放空間”(Open space)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不僅在自然性上與封閉空間有別,同時在社會性上也更加包容多樣。城市中的開放空間能彌補城市機能空間密集而人情味寡淡的問題,從人本觀的角度出發,設計團隊在更新項目中置入了多種多樣的開放空間。場地西側的步行廣場,是該項目中最開放的空間層次,開闊的場地為規模較大的活動提供場地,同時分散的綠植與城市家具又為村民小規模的活動提供點狀空間;多孔、模糊的邊界定義了回廊半開放的空間性質,在這里聚集的村民往往人數有限,活動規模較小,狹長的線性空間也更受運動者青睞;中心庭院布置了白樺樹干和黃銅片制成的黨史燈柱,呈點陣式排列,兒童在這里玩耍嬉鬧,青少年在此駐足閱讀,老年人在這里排練秧歌,內向性的庭院里承載了具有人情味的日常,是一個視覺中心,也是一個載滿生活美學的場所。
場所由空間組成,而空間是由邊界來限定的。設計團隊對原黨群活動中心建筑和院落的對稱性及平面化拱元素母題進行了提取、詮釋和再現:以中軸對稱為基礎,對建筑界面進行重復開洞操作,韻律感使得“信仰建筑”的主題更為純粹、明確;建筑主體采用半透明的陽光板作為南北立面的外墻材料,半透明性為建筑營造出輕盈、超現實的氛圍,當夜幕降臨,在暖黃色的燈光下,建筑原本的幾何體量被夜色襯托得更為清晰完整(圖6)。

圖6 項目內庭院日常活動景象(左)、項目夜景(右)
既有社區中心建筑作為一個社區曾經的文化、活動、交往中心,必然承載了大量的歷史與回憶,因此在更新過程中需符合文脈延續的原則,將空間的過去和未來連接。從文脈中尋找到獨有的地域性符號,通過形式美、材料的應用在視覺上引起使用者的精神共鳴;或者引入開放空間為場所注入活力,提升使用者的歸屬感,這些都是在空間操作層面上將場所精神具象化于建筑實體的策略方法。
秦廠村黨群活動中心是既有社區中心建筑改造項目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它遵循了適用性原則,對舊建筑的功能結構進行了完善,依據文脈延續的原則在空間操作的層面上達到了場所精神具象化的效果。本文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與解讀,可為既有社區中心建筑改造策略研究的課題提供一定參考。